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哲洋

<p class="ql-block">中文名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p><p class="ql-block">始兴年代 :清代</p><p class="ql-block">流行地区 :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p><p class="ql-block">经典剧目 :《艾赛提与额尔斯红江对喝》《比尔江与萨拉对唱》等</p><p class="ql-block">代表人物: 哈斯木汗·瓦特汗</p><p class="ql-block">遗产类别 :曲艺</p><p class="ql-block">遗产编号 :V-45</p><p class="ql-block">保护单位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聚居区的曲艺种类之一,是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在哈萨克谚语、格言、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中撷取精华,而后配上曲调进行演唱。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灵活多样的表演,寓教于乐的艺术,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流传剧目有《艾赛提与额尔斯红江对唱》《比尔江与萨拉对唱》等。</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主要流行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45。</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哈萨克族族源乌孙、康居时代。作为属于现今哈萨克大帐部落的“乌孙”之名,在《史记·匈奴列传》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叙及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单于给汉廷送来的一封信中。此后,“乌孙”之名屡见于《史记》、《汉书》中,是与汉室和乌孙汗国几度联姻密切相关。而《汉书·西域传》载:“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乌孙昆弥因惠上书:‘愿以汉外孙元贵靡为嗣,得令复尚汉公主,结婚重亲,畔绝匈奴,愿聘马骡各千匹。’”汉廷遂以乌孙解忧公主弟子相夫为公主,“置官属侍御百余人,舍上林中,学乌孙语。”显然,在长安城内能为远嫁乌孙的公主官属侍御派专人教授乌孙语,“足证当时的乌孙语言已相当发达。”伯恩施坦姆认为“在公元前后,一种与突厥语相近的语言便广泛流行于乌孙和康居游牧民中间”《汉书·张骞传》云:“大宛……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张骞一路风尘仆仆,又被乌孙派出翻译和数十位使者,带着数十匹马向长安而来。由此可以断定,早在此前,乌孙、康居的语言已是能与汉语对译的成熟语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就曾忠实记载:“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那么,在当时乌孙、康居语言出现诗歌和韵文体的阿依特斯便在情理之中。而在乌孙汗国时期,在迎来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那样盛大的庆典上,不会没有阿依特斯阿肯对唱来增添喜庆气氛。而阿依特斯文化的这一特性,保持并绵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真正开展和繁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阿肯阿依特斯作为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得到全面普及。阿依特斯已经逐步纳人了政府主办的轨道。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及至相关市县人民政府,都在举办各级阿依特斯对唱竞赛。这一点,为不断推出阿依特斯新秀年轻阿肯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与哈萨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紧密相连。培育阿肯和阿依特斯教育已成功引人高等学府教育序列,成批接受了现代学院教育的阿肯新人已崭露头角,为阿依特斯文化科学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21世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期刊、报纸、图书、音像、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为阿依特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传播方式。</p> <p class="ql-block">曲艺种类</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有如生产生活歌、习俗歌、历史歌、宗教歌、情歌等。其中,生产生活歌包含了牧歌、猎歌、山歌、节令歌、谎歌(Otirk)、性歌(Badik)等;习俗歌包含了婚俗歌、礼仪歌、哀歌(报丧歌、挽歌、追思歌)等;宗教歌包括对原始宗教、基督教、皈依伊斯兰教以后的赞颂歌、劝善信道歌、开斋节时的嘉热帕赞(Jarapazan)歌、祈祷(Bata)歌,以及古老的巫师(Bakhsi)歌等。婚俗歌又可分为女方的森丝玛(Sengsima/新娘哭嫁歌)、送别歌(Hoxdasu),男方的婚礼序歌(Bastama)、加尔-加尔(Jar-Jar)、揭面纱歌(BetAxar)等</p> <p class="ql-block">即兴创作</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唱词均为即兴创作,并不固定,因此对艺人即"阿肯"的要求很高。阿依特斯艺人必须具有敏捷的才思和渊博的知识,具有出口成章的才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能在瞬间对答如流,以理以才服人。它不仅仅是阿肯弹唱能力或单一的音乐才能的体现,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技能。它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非常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p> <p class="ql-block">保护和传承: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相关技艺、知识和传统。通过培训、教育和演出等活动,努力传承和推广这一文化遗产,确保其得以延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作为哈萨克族的重要文化表达形式,展示了哈萨克族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它不仅在哈萨克族内部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还吸引了各地观众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随着跨界交流的增加,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也与其他文化形式进行了融合和创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曲艺价值</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智慧的艺术结晶,它用精炼、通俗、优美的诗歌语言总结人生经验,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认识,抒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知识的崇敬,反映出哈萨克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哈萨克民俗、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