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阳泉红色印记(一)~~小河古村石评梅故居

河边渔翁~王长命

<p class="ql-block">石评梅故居位于城区义井镇东部小河村,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院、里院和偏院组成。小河古村位于阳泉市城区义井镇东部,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山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景区群山环绕、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交通便利。景区文物古迹及文化遗产丰富,共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历史建筑34630平米。</p> <p class="ql-block">石评梅(1902年9月20日-1928年9月30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p><p class="ql-block">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p> <p class="ql-block">  石评梅(1902—1928),名汝璧,字评梅,乳名心珠。著名女作家。祖籍平定县小河村(今郊区义井镇小河村),后迁居平定城姑姑寺。其父石铭系清末举人,先后供职于山西大学和省立博物馆,对少年评梅影响颇大。民国元年(1912)她随父亲到省城,先后入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师读书。民国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毕业后历任北师大附中、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北师大等校教员或讲师。民国17年9月30日因患脑炎病故于协和医院,时年仅26岁。 </p><p class="ql-block">  石评梅是“五四”运动影响下活跃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的文学才女,在新文学的星空里,她的文学才华曾闪放过令人注目的光彩。民国11年,她写了话剧剧本《这是谁之罪》,剧本以深沉的笔触,呼唤“五四”运动以后的青年,不要被旧的习俗势力软化而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民国13年,她和陆晶清主编《妇女周刊》和《蔷薇周刊》,为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大声呐喊。友人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后,她在《血尸》《深夜絮语》等文中深切悼念,并悲愤地表示:“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民国16年,她在《无穷红艳烟尘里》一文中,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春天称为“阵阵的风沙里夹着的不是馨香,而是血腥”。李大钊英勇就义后,她在《断头台畔》中悲壮地指出,烈士的“鲜血已沐浴了千万人的灵魂”。她虽然活跃在北京文坛,却不忘家乡故土。她为思念父母而作的《我的中秋》《归来》以及回忆童年生活的《红鬃马》《白云庵》《社戏》等都是感人的力作。评梅还是领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精神影响的教育家。她投身教育事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成就突出。她大力提倡女子教育,一贯反对轻视女子的封建思想,深切关心妇女解放运动;她主张情育教育,以真正爱护的感情去打动和引导新一代;她还提倡教育应该是全人格的陶冶,认为一个教师若不以自己的人格与学生接触,就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因此她被学生誉为“母亲式的教员”“我们的星”。评梅不仅能严肃、深沉地对待爱情与生活道路,而且对爱情和生活道路作过深入的思索与熔铸。她在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征途上,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结识了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高君宇,并在革命与进步的事业中相知相爱,忠贞不渝。民国14年,君宇英年早逝后,她悲痛欲绝,将自己的照片与恋人合葬,并亲手题写了碑铭。民国17年,石评梅病故后,葬于陶然亭高君宇墓侧,实现了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p><p class="ql-block">  石评梅以她的人品和文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她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曾受到鲁迅先生的好评与重视。1983年由杨扬编辑、整理,邓颖超题签的《石评梅作品集》出版行世。依据描写石评梅一生的小说《风流才女》改编成的电视剧《评梅女士》,也于1990年问世并由中央电视台播出。 </p> <p class="ql-block">石评梅故居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筑,坐东朝</p><p class="ql-block">西,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前院、里院和偏院组成。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门;里院有正房及南北厢房;偏院有三间二层小木楼一座,曰“栖云阁”,为石评梅居住的“绣楼”。</p><p class="ql-block">石评梅故居位于阳泉市郊区小河村 。</p> <p class="ql-block">高君(1896-1925),山西静乐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1913年,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七班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是李大钊的学生和助手。1920年冬加入北京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负责人之一。1920年与邓中夏等共同发起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5月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30日团中央一届第21次会上辞去执委),同年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第二届中央委员。1923年10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192.目录回山西筹建共产党组织。1924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时年29岁。</p> <p class="ql-block">高君(1896-1925),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p><p class="ql-block">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19年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组织负责人之一;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高君宇短暂的一生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领导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中国青年革命的健将”,他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等一起并肩战斗多年,实践了“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的革命誓言。</p> <p class="ql-block">1921年,石评梅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认识了高君宇,之后两人便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高君宇常邀石评梅到陶然亭去听工人运动和妇女解放问题的演讲。1923年,高君宇在北京西山的悬崖峭壁上摘取了一片红叶,然后在红叶上写了两行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寄给了石评梅。1924年10月10日,高君宇遵照孙中山的讨伐令,镇压商团叛乱活动,胜利后复市的这一天,他特意选购了一对洁白如玉的象牙戒指,一只留给自己,一只寄给石评梅,并给她写信告诉她将不久北上,没几天,高君宇随孙中山北上,抵达北京,可是他因劳累过度,又患上了咯血症,入德国医院治疗,石评梅带着象牙戒指去探视他。1925年3月5日,高君宇与世长辞,墓地在北京陶然亭葫芦小岛北部锦秋墩的北坡下。石评梅为高君宇的墓碑书写了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至耀</p> <p class="ql-block">在1924年给恋人石评梅的信中,高君宇这样写道:“我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世界一切都是属于你的,我是连灵魂都永禁的俘虏;在另一个世界里,我是不属于你,更不属于我自己,我只是历史使命的走卒。”</p><p class="ql-block">“我是宝剑,我是火花”。石评梅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刻下了他生前的诗句,这句诗,也永远刻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宝剑之光,熠熠生辉,火花绚烂,永不泯灭。</p> <p class="ql-block">石评梅为高君宇的墓碑书写了碑文:"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至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评梅在下面又写到“君宇!我无力挽住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所剩下的泪留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高君宇的离世一度使得石评梅茶饭不思,写下了大量痛思高君宇的诗文,关切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笔墨也更多了。1928年9月30日,石评梅因患脑膜炎病逝。她的朋友依照她的遗愿"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p><p class="ql-block">丘",把她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的墓旁,墓碑上刻着"春风青冢”四字,后人称之为“高石之墓”。</p> <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8日,一座新坟出现在北京陶然亭的湖畔,一名23岁的女子在墓碑周围种下十余株松柏,并亲手题了碑文:</p><p class="ql-block">“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p><p class="ql-block">“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此后,无论冬夏,无论晴雨,她总是在思念来袭时,独自前往陶然亭,可每每来到故地,悲切的心却更加戚戚。</p><p class="ql-block">景物依旧,人已非。要她怎样能够释怀呢?</p><p class="ql-block">3年后,好友们将她安葬在了高君宇的墓旁,这是她的遗愿。他选择了陶然亭,而她选择了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