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28日凌晨,铸钢公司炼钢技师蒋亚军和工友一起像往日一样在炼钢炉前忙碌着,检炉、加料、通电、吹氧……近20年的熟练的操作,让他们的这些动作看起来如行云流水。炼钢炉不时发出“轰隆隆”震耳的声响,炉内的钢水犹如翻腾的岩浆,不时有钢花向四周喷溅,一阵阵升腾的热浪迎面扑来。尽管是深秋的天气,他们的白色特种工作服依然被汗水打湿。火热的炉膛映衬着蒋亚军的脸通红,让人看不清这个炼钢汉子脸上的表情。此刻,蒋亚军虽然手眼并用熟练地操作,但心里却像这炉内翻腾的钢水一样不平静,因为这将是从他手中炼出的最后一炉钢。</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百年戚厂一起成长发展、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业绩的铸钢公司,由于多年未进行设备、技术和工艺改造更新,已明显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污染物排放、能耗、水耗等排放指标的更高要求,铸钢公司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面对自身难以突破的“瓶颈”,面对外部各种因素的桎梏枷锁,关还是不关?</p><p class="ql-block">立足走内涵发展之路,公司领导召集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研,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最终公司做出了艰难的选择:关停铸钢公司,对产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p><p class="ql-block"> 此刻,蒋亚军这个平日里寡言少语的炼钢汉子,突然感觉眼睛湿润了,默默拿出手机拍下这最后一炉钢的画面,拍下自己工作了20年的工作场地,拍下和工友在炉前最后的合影。火红的钢水,飞溅的钢花,是绽放在这个深夜里最耀眼的风景,把我们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筚路蓝缕</b></p><p class="ql-block"> 翻开历史,总是显得那样沉重。追溯铸钢公司的历史,似乎要从日军铁蹄下开始。</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战火蔓延, 1936年10月,吴淞机厂从上海吴淞迁到戚墅堰。1937年2月,工厂改名为戚墅堰机厂(简称戚机厂)。新厂建成了机车、锅炉、客车、货车、机械、锻铁、翻砂工场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工厂被日军所占领。1938年11月3日,翻砂职场(日本人称工场为职场)装置1.5吨电弧炼钢炉1座。穿越近80多年的历史,我们似乎看到战火烽烟四起,昏暗的厂房、简陋的设备,一群工人挥汗如雨地在日本工头的皮鞭下,屈辱但不断抗争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工厂的铸造生产由翻砂工场承担。翻砂工场主厂房36.87平方米,另外有模型间和熔炼炉间等。翻砂工场有设备53台,其中1.5吨、3吨电弧炼钢炉各1台;0.5吨、2吨、5吨熔铁炉各1台;熔铜、熔铝炉共6台。铸造生产中的熔炼、造型、清理等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生产效率低,质量问题多。之后,为了发展机车车辆修造和配件生产,工厂对铸钢产业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扩建改造。</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1958-1962年。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工厂锻铸生产逐年有较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工程的机车车辆生产发展很快,铁道部对路用配件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特别是1958年工厂的蒸汽机车和货车修理一下子全面转为制造,工厂自身对配件的需求量剧增,因而急需扩大生产能力。为此,工厂向铁道部申请在沪宁铁路正线以北开辟热加工新厂区。 </p><p class="ql-block"> 工程于1958年10月16日开工,到1962年先后在北厂区建成铸钢车间熔炼工部、手工及机械造型工部19002平方米;清理工部8860平方米;冷轮车间5852平方米;重锻厂房5423平方米。新增5吨电炉2台,及其他熔炼、铸造设备一批。通过这次改造,工厂的翻砂车间一分为四,建立了铸钢、冷轮、铸铁、模具车间。铸钢车间作为分离出来的独立车间,经过扩建改造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为工厂蒸汽机车和货车新造,为配件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在1975年开始的工厂第一次全面改造工程中。为形成内燃机车修理能力,扩大货车造修能力,工厂耗时近13年对锻铸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扩建改造。1986年,扩建了铸钢车间清理横跨1540平方米,新增和改造了5吨电炉等一批设备,厂房设备的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技术改造,改善了的铸造生产条件,形成了技术先进的热加工基地。</p><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铸钢车间熔炼、造型、清理等作业,大量采用了比较先进、机械化的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劳动条件大大改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铸钢车间已经能够批量生产车钩、摇枕等多种技术比较复杂的重大配件。所生产的配件不仅满足了当时工厂自身机车车辆修造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大批向社会供应。</p> <p class="ql-block"> 铸钢车间在历经岁月风雨后,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到2015年末,铸钢车间厂房面积约54000平方米,拥有设备341台,公司员工和劳务工500余人(历史最大规模人员数1040人),分为造型、炼钢、清理等 6个工段10个业务室组44个班组。担负着公司机车各种铸钢件,以及出口件美国摇枕侧架、美国GE铸造构架,及各型车钩、尾框的生产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辉煌岁月</b></p><p class="ql-block"> 在铸造行业,提起 “七○砂”,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个让铸造技术跨越的“神器”,也是一个让清砂工人摆脱矽肺危害的“福器”。</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二氧化硅依然像幽灵一样游离在铸造工人中间,吞噬着他们的生命。铸钢车间主任王道年为了改善工人作业环境,提高铸件质量,决心要找到一种新型砂。1969年冬天,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隔离审查的王道年,紧紧抓住这难得的静心思考的机会,在隔离室的稻草铺上,认真回忆自己多年来在生产中发生但又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一次十分偶然的情况下,有个铸件的造型材料被误用后铸件非但没有报废,而且质量极好,大家当时虽十分惊奇但却未被重视,王道年却牢牢记住了这件事。他的思维冲破了铸造界普遍认为造型材料的耐火度越高越好、含硅量越纯越好的规律,形成了以石灰石作为新型造型材料的设想,由此提出了垂直结晶铸造工艺浇铸钢件的建议。为了实现用石灰石砂做合格的造型材料,王道年搞了800多次配方、历经了456次试验,终于成功地用水玻璃石灰石砂浇铸出了从十几毫米厚到500毫米厚的优质铸钢件。实际应用表明,石灰石砂(即“七○砂”)能有效地防止矽尘对铸钢工人的危害,同时改善铸钢件的表面质量和减少裂纹废品。</p> <p class="ql-block"> “七○砂”的横空出世,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轰动效应,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奠定了戚墅堰厂在国内铸造行业的领军地位。即使是在四十几年后科技发展的今天,这个成果依然被广泛使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幸福砂”。</p> <p class="ql-block"> 1982年,铁道部获得美国GE公司委托制造整铸式机车转向架构架的信息,由于其严格的质量要求和整铸技术的难度,路内工厂都不能承担这项任务,铸钢车间领导得知这个消息,立即组织人员仔细分析了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把准了产品制造的关键,向厂领导主动请缨,决定承接这块硬骨头。铸钢车间召集技术人员制订了全部技术方案,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北美铁路协会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用“七O砂”完全按美方的质量要求制造出了“GE构架”,一次通过了质量验收,其优异的内在质量和表面质量令美国客商大为赞叹,这也是我国铁路产品首次打入美国市场。</p> <p class="ql-block"> 铸钢车间的铸造“达人”李春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在铸造这个大舞台上,从一个铸造“菜鸟”成长为铸造工高级技师。李春的成长似乎与铸钢车间的发展有着某种契合。</p><p class="ql-block"> 用“七O砂”铸造的低合金高强度的13号车钩一直是铸钢车间的“拳头”产品,由于设计性能优越,铸造质量可靠,受到铁路行业内普遍欢迎,外销亚非拉十多个国家,获得国家质量金牌。就在李春进厂那年,13号车钩年产突破3万套,1988年达3.4万套,使戚厂成为当时路内最大的车钩专业生产厂家。</p> <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铁路货运提速重载的需要,铸钢车间开发的转8G摇枕侧架、密接型车钩、小间隙车钩、加强型尾框等产品先后投产。不仅满足了工厂生产所需,而且成为供外路用配件的主产品,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30年,李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技 工成长为一个铸造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在这30年里,几代铸钢人共同见证了铸钢车间快速发展的蓬勃时期。铸钢车间(公司)不仅保证了公司机货车摇枕、侧架、车钩、轮心、轴箱体等铸件产品的需要,而且在铁路行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美国摇枕侧架、美国GE构架、加拿大拨叉、日本渣锅、庞巴迪摇枕、法国阿尔斯通摇枕、巴西摇枕侧架、澳大利亚摇枕侧架、非洲摩洛哥摇枕侧架等一大批产品从铸钢人手中漂洋过海,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创造传奇</b></p><p class="ql-block"> “光荣的戚厂,百年的成长。……风雨中的戚厂更坚强,向前冲,争先是你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每天上班路上,激扬的《戚厂之歌》都会从公司广播传向厂区的每个角落。这首昂扬奋进的曲调出自“铸钢人”徐茂荣。对于业余作曲爱好者来说,出自他之手的歌曲有很多,但他最偏爱的是这首在百年厂庆时创作的《戚厂之歌》。这份喜爱,不仅仅在于他带领“铸钢人”用这首《戚厂之歌》在区合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更在于这首歌最能代表戚厂人、铸钢人顺应大势、勇往无前、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铸钢公司员工队伍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从“七○砂”之父王道年,到铸造“达人”李春,一代代“铸钢人”,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一代代“铸钢人”,奋勇争先,勇立潮头。对此,铸钢公司经理段亚良深有感触。</p><p class="ql-block"> “铸钢人”不会忘记,试制美国摇枕侧架的那些日子。美国SCT公司摇枕侧架是出口美洲的铸钢件产品。该产品质量要求高,在美国生产也不能完全满足技术要求。美商耳闻戚墅堰公司铸造技术非常了得,就将美国摇枕侧架的生产任务交给了公司。铸钢车间刚开始试制时,多次通不过美方的验收。铸钢车间组成攻关组,针对美国摇枕侧架在造型中出现的高难质量问题,铸钢车间员工白班连着中班,在攻坚的关键时期,甚至整个通宵都在试制。经过多次的探索与现场实践,终于探索出了一套美国摇枕侧架造型工艺方法,终于确保了美国摇枕侧架的生产质量,达到了大批量生产美国摇枕侧架的工作要求。公司铸造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因为过硬的产品质量,公司出口南美洲的美国摇枕侧架订单越来越多,生产品种由以前单一的两种型号,扩展到十几个品种的系列产品。</p> <p class="ql-block"> “铸钢人”不会忘记,试制美国GE构架的那些日子。美国GE构架是美国GE公司生产机车的关键产品之一。该产品长5.7米,宽2.5米,浇注重量为12吨,属于大型薄壁件,产品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由于在欧洲和美洲生产中一直达不到质量要求,国内其他铸造厂也一筹莫展。铸钢公司又一次临危受命,成功解决了铸造中的关键问题,生产出完全符合标准的美国GE构架,而且还总结出了一套先进操作法,对外模、坭芯制作、冷铁安放、气眼位置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规范,使构架壁厚得到有效控制。这些先进操作法和铸造工艺让公司铸造技术始终在行业内领先,也为公司成为内燃机车研发制造基地,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铸钢人”更不会忘记承接制作日本横梁的那些日子;不会忘记制作冶炼厂机架的那些日子;不会忘记生产美国巴博尔公司货车转向架摇枕、侧架的那些日子……</p><p class="ql-block"> 从毛头小伙到鬓角染霜,几代“铸钢人”为公司配件拓展海外市场试水过河,为中国铁路运输装备事业贡献才智,为中国铸造技术发展呕心沥血。这种团结、奋进、专注、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作风,浸润在铸钢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凝聚成大大的三个字——“铸钢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奉献情怀</b></p><p class="ql-block"> 风起云涌,潮涨潮落。</p><p class="ql-block"> 作为公司曾经的支柱产业之一,铸钢公司的辉煌是戚墅堰公司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淘汰落后产能的国家政策,提高环保指标等因素,以及多年未进行设备、技术、工艺更新,让铸钢公司面临发展面临迟滞的窘境。盘活资源,缩短产业链,轻装前行成为公司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 2016年8月26日,对于铸钢公司员工来说,是一个难忘而又揪心的日子。这一天,关停铸钢公司的消息正式宣布。一时,铸钢公司上下被惋惜、彷徨、不舍的氛围笼罩着。铸钢公司经理段亚良带领领导班子以公司总体发展战略为重,顾全大局,第一时间响应公司要求,执行公司决定,通过员工大会、党员大会、班组学习等形式,向员工传达公司撤销方案,做好员工思想工作,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公司产业调整的迫切性和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维持员工队伍稳定。</p> <p class="ql-block"> 撤销铸钢公司的消息传出后,铸钢公司的退休职工、工作调离的职工也纷纷回到铸钢公司。他们想再听一听熟悉的机器轰鸣声,想再看一看曾经奋斗过的这片热土。很多“铸钢人”忍不住流泪了。泪水,为曾经奋斗的青春;泪水,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泪水,也是对辉煌时代的缅怀和顺应大势的奉献。</p> <p class="ql-block"> 回忆和感伤,不能阻止历史前行的脚步。“铸钢人”在公司总部的指导下,在铸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摆正心态,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除了当下公司机车铸件产品之外,前期,铸钢公司与某船舶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小批量特殊领域船舶铸钢件产品试制订单。这是铸钢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试水特殊领域船舶产品。8月底,正是该产品生产的关键时期,此时关停铸钢的消息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铸钢公司经理段亚良虽然心中有些不安,但是他更相信铸钢公司员工一定能用实际行动精彩谢幕。</p> <p class="ql-block"> 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折服;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铸钢公司全体员工,再一次让所有人看到了他们顾全大局胸怀,他们无私奉献的情怀。这批导缆孔、锚链管、边锚、首锚等特殊领域船舶系列产品,虽结构简单,但工艺、性能、质量要求高,对材料成分有特殊要求。针对特殊性,为保证顺利试制并通过客户监造评审,铸钢公司成立了领导挂帅,技术、技能专家、党员骨干组成的试制项目团队。在前期充分了解分析技术要求及学习特殊领域标准的基础之上,由公司内部技术专家党员彭春生牵头,负责制订了铸造工艺及炼钢、热处理工艺,规定相关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要求;由首席技能专家党员李春及公司内部技能专家党员孙法俊、何浩忠负责现场造型和造型全过程质量把控;公司内部技术专家祁渊专门进行了夜班炼钢跟班把控。通过全过程操作实名制作业和必要图片记录、各环节“无缝”衔接来保证产品质量和试制进度。10月中旬,在全体铸钢人的共同努力下,承接的特殊领域船舶产品共6个品种20件铸钢件通过客户监造评审并顺利交付。</p> <p class="ql-block"> “无论以后铸钢人安置到哪个岗位,我相信,铸钢精神将会一直传承下去。”时任铸钢经理段亚良说。</p><p class="ql-block"> 11月,公司进行组织机构调整。铸钢公司撤消组织机构,人事全部成建制挂靠铸锻分公司。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平、钟平负责原铸钢公司的后续工作,日常工作由副总工程师浦永康负责。为确保相关事项有序进行,过渡期工作顺利开展,职工队伍稳定,公司制订了铸钢公司撤消后续工作计划,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下设生产延续和物资在产品清查处置小组;铸件协作开发和工装清查处置小组;设备设施、计量器具清查处置小组;人员安置小组;现有成本结算,产品入库等业务整合小组。通过定期召开通气会议等加强沟通,上下联动,保障人员安置、资产处理、生产延续、业务衔接等工作的妥善处置。</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27日深夜,戚机公司部分摄影人来到铸钢车间,等待最后一炉钢水出炉浇铸场面的拍摄。</p> <p class="ql-block"> “要让每一个铸钢员工都得到妥善安置。”公司领导的承诺,让铸钢员工心中有了“底”。在撤销后的特殊关键时期,铸钢公司充分发挥铸钢公司骨干队伍的力量,把后续工作做细做好。员工思想较为稳定,后续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员工安置工作也在逐步推进。</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炉钢水,见证了一个辉煌时代的谢幕;</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炉钢水,见证了一个美好时代的开启。</p><p class="ql-block"> 顺应大势,方显英雄本色。如今,蒋亚军和几个炼钢工友一起被临时借用在机车检修公司,已经全力投入到公司生产攻坚战中。再过一阶段,300多“铸钢人” 也将陆续走上新的岗位,继续奋进在公司转型发展的征途上。</p><p class="ql-block"> 再见,铸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稿/戚机公司记者 刘璇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图片/戚机公司档案提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拍摄 / 光影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