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之普洱记 7—盟誓之城

走•在云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宁洱城中,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文物叫作“民族团结誓词碑”。它记载了建国初期,宁洱专区各民族团结一心跟党走的历史誓言。碑的后面,修建了纪念馆,陈列的文物,展示了这次盟誓的始末,对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团结少数民族、共同建设国家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所以这次国庆出行的游记,在宁洱多停留一集,写一写盟誓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6月,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大典前夕,中央决定邀请各民族代表赴京观礼。全国组织了7个参观团,由41个民族(含支系)的159位代表组成。西南地区经各级政府积极动员做工作,最终推选出64位代表,其中云南代表53人,占全国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宁洱区(即今普洱市)的代表最多,达35人,还有8名随行翻译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年8月底,普洱各地代表陆续启程。一路从沧源、孟连、西盟、澜沧出发,经景谷的勐主,赶赴大理祥云,前往昆明;另一路,从佛海(今西双版纳勐海县),到车里(今西双版纳景洪市),再到宁洱,前往昆明。一个多月后的9月26日,全体代表在昆明汇合。因国庆典礼的时间迫近,时任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派出飞机,专门迎接云南代表到重庆,之后飞往北京,终于在国庆大典前一天到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国初期,盘距在边境的国民党残余不断侵扰,当地奴隶主和封建领主残酷剥削,加上历史上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人们对统治政权存在疑虑,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在普洱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封闭和教育的缺失,导致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完全陌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5岁的西盟佤族头人拉勐第一次走出阿佤山。说心里话,他是一万个不愿意去北京。活了大半辈子,他见识过各色各样的统治者。“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交朋友”,成了他和族人信奉的原则。虽然普洱地区已经解放半年,他还是对政府半信半疑。为这次进京观礼,政府多次派人动员他,澜沧县的一个区长甚至答应把儿子送到佤寨当人质,最终老人才同意走上这一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祥云县,大家看到汽车,对这个不用吃草、肚子里还能塞得下30人奔跑的家伙,感觉太神奇了。在昆明,拉勐看见楼房,问随行干部李晓村:“这个房子是鬼盖的?”李晓村说不是,拉勐不信。看到发光的电灯,拉勐说这个东西好,非要让李晓村给弄几个灯泡,说要拿回佤寨,用藤条拴起来点亮山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论对代表本人,还是在茶乡的亲人,无论是5000里的地理跨越,还是三个月的持续时间,这次进京,都是一次长长的旅行。布朗族代表苏里亚走后,很长时间音讯皆无。家人担心不已,就找了当地会写汉文的先生给苏里亚写信,也如石沉大海。他们又找了卜卦的,算出苏里亚已遭遇不测。一家人在悲痛中为苏里亚举行了葬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到了年底,苏里亚竟然回来了,还带回来一袋纸包的糖果。这可是见都没见过的稀奇玩意儿,族人不知道怎么吃,连包装纸也吞了下去。30岁的苏里亚回到家乡澜沧,带回的可不只是一包糖果,还带回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关怀,国庆大典观礼的震撼和自豪,参观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见识,乘坐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的新奇,参观部队、工厂、学校的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北京,22岁的召存信和同样22岁的末代傣王刀世勋,把象征傣族封建领主世袭权力的金伞献给了毛主席。回到西双版纳,召存信又召开了“车里县民族团结誓师大会”,他带领100多名各民族大小头人举手发誓“永远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并在之后担任西双版纳州长40年生涯中,忠诚地践行了诺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普洱代表此次进京,从心底里感受到新中国政权的温暖和新生的希望。怀着澎湃的激情,1950年12月26日回到普洱之后,代表们并没有马上回到各地,而是在军政府的组织下,第二天就召开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来自普洱15个县的26个民族代表300余人欢聚一堂,共商民族团结大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议开幕词这样写道:今天各兄弟民族的代表会议,是处在各兄弟民族大团结的时候召开的,我们不让帝国主义和匪帮再来侵略我们,破坏我们的团结,我们一定要消灭它。这一次代表会议,就是讨论我们普洱区的大事情,我们要建设新的中国,建设新的思普,就要肃清匪特,保家卫国;就要团结起来,发展生产,巩固国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议开到第五天,12月31日,代表们商议用一种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民族风俗习惯,盟誓立约民族团结。参加了国庆观礼的代表李保建议,要用佤族习俗“喝咒水”和“剽牛”的祭典仪式,来表示宁洱专区各民族的大团结。拉勐老人说还要用大石头把“咒语”刻在上面,今后谁要做出不团结的事,就要赔和石头一样重的银子。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剽牛、喝咒水、发誓签字立碑。而剽牛的任务就交给了拉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剽牛,是佤族古老而虔敬的仪式。1951年元旦这天,普洱红场千人聚集。当拉勐将梭镖刺入牛身,水牛倒向左侧,牛头向南,剽口朝上,拉勐宣布“这是吉兆”,现场欢呼。48位代表将滴有公鸡血的土酒一饮而进,之后用傣、拉祜、汉文等文字,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站在这座碑前,时光已经流淌了70多年。看着碑文,仿佛依然能够听到当年代表的庄重宣誓:“</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的73年间,普洱各民族带头人,忠诚地实践着诺言。他们有的主政一方,带领各民族人民,在建设新家园的征途上努力前行,如召存信、方有富;有的牺牲在与匪特的斗争中,如李保、岩火龙;有的利用自己的能力,无偿为社会做着奉献,如苏里亚、麻哈喃。他们的后代,也早就接过父辈的担子,在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文化、服务经济社会的事业中积极有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荣幸的是,在我们来到宁洱民族团结园的一周前,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当年参加盟誓的民族代表的后代回信,勉励大家牢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一座丰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人类民族史上唯一的丰碑”。它矗立在普洱大地,记载和传颂着歃血为盟、立碑为誓、民族团结的佳话,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各族人民的情感依附和精神力量,把文化传统和共同追求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民族团结的千秋典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