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案波及全国的真相

辑安文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件普通的民间小案,竟造成全国社会性恐慌,并震惊国家最高层。一时间阴谋论、谋反论甚嚣尘上。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孔飞力的《叫魂》揭开隐藏在这件事背后的一系列社会深层问题,从中揭示中国社会的独特的运转模式,和权者借力打力的政治技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三年初,浙江德清县城东的水门和桥梁倒塌,仁和县石匠吴东明中标承揽了修建工程。慈相寺的和尚为了与观音殿争香火,利用竞标事件散布谣言,说投标失利的海宁石匠在去观音殿的路上做了法,路过的人要遭殃。谣言广为传播,演变成了包工石匠要偷盗灵魂来加固水门和桥梁。</p><p class="ql-block"> 有个沈姓的人求吴东明将写有自己仇人(他侄子)姓名的纸条打进桥桩里,要打散他的魂魄。吴害怕出事,将此人告到官府,衙府惩罚了这个沈姓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竟成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叫魂事件的开端。全国各地陆续上报了一系列叫魂案件,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安徽到直隶波及十几个省。作案人有和尚、乞丐、术士、农夫。作案手段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如打听陌生人的名字,偷偷剪别人的衣服,剪别人的头发。</p> <p class="ql-block">  事情确实有些蹊跷,为什么接连不断的叫魂案,在同一时期的数十个地区不断发生?这难道是巧合吗?这背后是不是有统一的组织?是否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阴谋?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的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真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有组织的颠覆活动吗?</p> <p class="ql-block">  孔飞力通过对清代这段历史的研究发现,此事既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玄妙,也不仅仅是叫魂那么简单,其中缠绕着许多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失衡,不确定性增加。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流民在本地生活不下去了,大批涌入当时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给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流民中游荡的和尚、道士以及乞丐不愿意辛苦劳作,好吃懒做,靠施展妖术叫魂来摄人魂魄,混吃骗喝。当地老百姓对这些人心生厌恶,并产生敌意和恐惧。这种情绪的积累和发泄,逐步发展成对抗和暴力冲突,很快蔓延到广大区域,给社会造成动荡。</p><p class="ql-block"> 地方官员对此事的态度是,既不信所谓的叫魂妖术,又不能让自己治下的社会出乱子,产生治安问题,让朝廷知道事态的发展影响自己的仕途。</p> <p class="ql-block">  妖术在《清律》中被定为死罪,按常规的处理流程,叫魂案可以先移送省庭,然后再上报京城。</p><p class="ql-block"> 但地方官动了另外的心思,他们把事件局限在自己辖区和职权范围之内不移送上报,这样他们可以自行处理案件,而不会受到上级的干扰和掣肘。还能给上面留下一个地方平安无事、治安很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地方官为了避免事件外泄,他们千方百计对朝廷封锁消息,以免因处置事态不利而受到朝廷的惩罚。各地方官员都是这种心态,并形成默契。因此,在叫魂危机发生的最初两个月里,没有一个官员主动向乾隆皇帝报告各地发生的叫魂事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地方官员的欺上瞒下,虽然能蒙蔽一时,但终究纸里包不住火,波及面如此之广的叫魂案,还是被乾隆皇帝安插在地方的眼线发现了。</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对叫魂案的重视非同一般,这其中的“剪头发”尤其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起清初的扬州十日、嘉庆三屠汉人的抵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这个“剪头发”如果与叫魂案联系起来,它容易引起汉人对清军大屠杀的惨痛回忆,动摇满清统治的合法性,有亡族亡国之忧。</p><p class="ql-block"> 他的猜疑心和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及潜在的危机感汹涌澎湃,“剪人发辫”触及了满清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涉及到满清帝国安危存亡。他认为,“剪辫妖术”是有人有意煽动汉人对大清帝国的仇恨,以此煽动反满叛乱。乾隆下令彻查。他坐镇京城,直接指挥各地的清剿,亲自督战,严惩消极怠工渎职不为者。</p> <p class="ql-block">  在处理叫魂案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朝廷与地方各省官员的博弈、较劲与周旋。</p><p class="ql-block"> 乾隆认为,叫魂案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阴谋,是一次有组织地挑拨满汉仇恨,质疑满清统治合法性的活动。即便后来发现叫魂案完全是一个冤案,并不存在什么阴谋和有组织的活动,但乾隆对清剿过程中地方各级官员的拖沓敷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官官相护等腐败现象深恶痛绝。</p><p class="ql-block"> 当然,地方官员不认为叫魂案是个有组织的阴谋活动,但是迫于朝廷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抓了一些人充当罪犯,交上去应付差事,制造了不少屈打成招的冤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对于持续发酵波及范围很大的叫魂案,除了江南汉人官僚士大夫文化浸淫的官场腐败,侵蚀满清帝国的活力,腐化着满清统治精英阶层的道德士气外,乾隆还有另外一层考虑。他要借这个事件,打击削弱日益崛起的江南汉人官贵集团。这与后来慈禧太后统治时期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事件”是一样的,本来是一起普通常见的民事案件,西太后利用这件事,撤换处罚了许多她看着不顺眼的封疆大吏和中下级官员。乾隆皇帝也利用叫魂案,以各种罪名惩罚了一大批地方官员。涉案的绝大多数官僚都因玩忽职守而受到降职、革职和流放的处罚,其中六名现任和前任江浙督抚,都在劫难逃,这大大削弱了地方汉族官贵士大夫的势力。</p><p class="ql-block"> 孔飞力深入分析了由一起简单的民事案件,引发全国性的叫魂危机,使乾隆皇帝高度紧张了一番,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满清统治者对于帝国“汉化”大趋势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汉化对于巩固满清统治是有利的。它可以得到全国绝大多数汉人,尤其是汉人官贵阶层的的认同,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事实上,满清统治者一直对自己是一个外来民族政权而心怀忐忑,有对其合法性不自信的担心。而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全盘汉化而忧心忡忡,这同样是一个统治合法性的问题。人们会问,悠久的华夏文明,堂堂的大汉民族,为什么要由一个粗莽的边陲外族来统治呢?</p><p class="ql-block"> 小案情演化成大事件,是当时清代社会环境、政治生态、民族矛盾、经济发展、文化冲突和宗教现象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导致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因素都可以被政治杠杆撬动,用来实现当权者的政治使命。(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