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祖国的北方,有我青春的记忆,只要一天我还能思想,它依然在我脑里,在我心里。</p><p class="ql-block">2024的秋,跟以往每年一样,让人有出去走走的冲动。去呼伦贝尔大草原吧,还有,更远更远的北方在召唤……</p> 沈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新中国“共和国长子”。<div>今天,我终于来到了这里。首站:沈阳故宫。</div> 这里的天好高,好大,好气魄,让人真正感受了什么是“天高云阔”。 <p class="ql-block">虽然已经过了旅游旺季,但是游人还是不少,都是奔沈阳故宫来的吧,我也一样,久闻大名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耸立在沈阳故宫正门——大清门外西侧的武功坊,跨街木结构牌坊,东侧为文德坊,样式相同,皆为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为清朝初期的皇宫。</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建成于1636年,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崇德八年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年号为顺治。入关后,沈阳故宫失去了作为皇宫的地位,成为陪都行宫。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曾作为驻跸所在。 </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201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成功晋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br>沈阳故宫的正门,大清门,俗称午门,中路起点。 <p class="ql-block">随着人流涌入大清门。大清门的前方两侧矗立有 “飞龙阁”和“凤翔阁”。</p> 飞龙阁 <p class="ql-block">中路前院正中是崇政殿,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跟北京故宫一样,参观者只能在殿外隔着栏杆观赏。</p> <p class="ql-block">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的建筑装饰体现了崇政殿的尊贵地位。殿前后红色檐柱都是方形,下面是灰黑色覆莲式的柱础石,上部则用蓝、白、金等颜色绘“披肩”、莲花等图案,柱顶部分更是精彩,各有一形象生动的木雕龙头探出,而且两两相对,探爪戏珠;龙身和后爪则在廊内,既起支撑作用,又具别出心裁的美化,仿佛神龙自殿内飞出,高贵而富有生气。</p> 放大后的局部 整座大殿是全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在沈阳故宫内,凡宫皆建在三米多的高台之上,台周围环以围墙和巡逻更道,俨然一座封闭的城堡。这是符合满族的先人女真人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传统生活习惯的。<div>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的凤凰楼,是整个皇宫的制高点,后宫的门户。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亦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div> 上层梁架饰红地金龙彩画。中层室内开花为梵文、凤凰及篆书"万寿无疆"图案,帝后经常在此读书或小憩。下层为内宫门,是出入宫区的通道。前有数十级台阶通往台下。登上凤凰楼,整个盛京城全景可尽收眼底。 凤凰楼正门上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乾隆用这四个字来寓意着大清王朝的盛世是源于盛京。从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穿过凤凰楼,便是清宁宫,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清入关前,清宁宫不仅是内廷处理军事政务、召见和接见、筵宴满蒙汉族贝勒及王公大臣的场所,也是满族举行萨满祭司的场所。清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帝十次东巡盛京皇宫,都曾在此举行过萨满祭祀活动。<br>清宁宫前面,竖着一根高高的木杆,这是满族传统的祭天典礼时使用的神杆,亦称为索伦杆,还愿竿。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五年(1640年)竖立。 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画像<div>皇太极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极被漠南蒙古部落奉为“博格达·彻辰汗”,又称天聪汗,同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1643年(崇德八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br><div><br><div>《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阎崇年先生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评价道:皇太极的一生就是四面开拓的一生,用“鹰扬天下”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是清朝继努尔哈赤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br></div></div><div>金庸在《袁崇焕评传》提及皇太极: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br></div></div> 入关后回到盛京祭祖的皇帝,仍要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在这里恭敬地举行祭礼。现在室内墙上悬挂的字匾和诗匾,就是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亲笔为这里题写的。 北炕东侧的这两口大铁锅,就是供祭祀时煮肉使用的,它们最晚从乾隆时期起就安设在这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清宁宫前东侧为关雎宫、衍庆宫各五间,清宁宫前西侧为麟趾宫、永福宫各五间。行走于这些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看上去都形似的宫殿之间,小心不要迷失方向。 麟趾宫 永福宫,俗称“次西宫”,是皇太极庄妃的寝宫。1638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在这里诞生。永福宫也是清沈阳故宫的著名建筑之一。<div>庄妃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落公主,关雎宫海兰珠之妹。13岁时嫁给皇太极,1636年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即顺治帝。清世祖时尊为皇太后。清圣祖时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于慈宁宫。享年75岁。去世后尊谥孝庄文皇后。</div> 庄妃聪慧美丽,力佐太宗、世祖(顺治皇帝)、圣祖(康熙皇帝)三朝。每每在清初政治风云关键之际能够审时度势,掌控大局,是中国历史上杰出女性之一。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常设展览“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设在台上五宫区东、西配宫,共展出清代后妃各类生活用品127件。通过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后妃首饰配饰和珍贵文物,展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朝的宫廷生活风韵和传统帝后典制,使人们近距离地领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境之美。</p> 从西配宫出来,走下高台一段台阶,即来到生活服务区。 <p class="ql-block">磨坊,豆腐坊?</p> 还有吆喝古代冰淇淋,一美女站立在石磨边上,莫非跟石磨有关? 路盲的我,这么多宫殿,整个儿已经转晕了。 居然转到了故宫西苑。似乎没人有闲心坐下来喝杯茶,都忙着呢,呵呵。 太平车(复制品)。这是过去皇帝御用过的车轿。 碑亭,尽最大努力了,只能拍到这样子。 旁边有说明。原来这碑亭里面的碑是记述民国初年运往北京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复归沈阳的始末。1931年奉天省教育会镌刻并嵌置于此。 旁有“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复记”碑文全文。 前面这幢别具一格的绿楼就是文溯阁,因《四库全书》而名扬四海。阁之外观为二层,黑琉璃瓦绿剪边硬山顶,面阔五间,加西侧楼梯间为六间,进深三间。<div>《四库全书》是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共分经、史、子、集四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稿完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br>随后,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分别送到沈阳的文溯阁、承德的文津阁等7处场所收藏。然而,文溯阁的《四库全书》从清末开始就历经磨难,经历了多次“书阁分离”,甚至险些低价卖到日本。<br>据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馆员邓庆介绍:“清朝末年,外国列强入侵,七阁《四库全书》损失过半,只有文溯阁、文津阁及文渊阁本侥幸尚存。1900年,沙俄军队占领盛京皇宫,致使《四库全书》丢失39卷。”<br></div> 1914年,袁世凯为聚集奇珍异宝,将北京故宫的文华殿、武英殿设立古物陈列所,奉天督军段芝贵奉调沈阳故宫10余万件文物去北京,这其中,便有文溯阁的《四库全书》。<div>1924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于是,东北一些有识之士便想借此机遇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索回,后经3年的不懈努力,才让《四库全书》回到沈阳。<br></div> 沈阳解放后,《四库全书》又改由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保管;1950年因战备需要,又将该书运往黑龙江保管;1954年1月重新运回沈阳。<br>1966年3月7日,经国家文化部决定,将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异地保存。随后,文溯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往甘肃保管至今。<br> 在网上浏览有关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内容时,遇见作家初国卿所写的《文溯阁》一文,一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将链接复制于此,有兴趣者可自行前往搜索。https://baike.so.com/doc/6212936-31344281.html “....楼梯很窄,木制斜式,只能容一人行走,二百多年,能上文溯阁的人大概也是屈指可数。...楼上六楹,每楹都是楠木雕花门格。阳光斜射,当年的金丝楠木书架空落着,乌黑中透着暗红。....如今,当我又一次站在文溯阁下,历史已进入了21世纪。...我们期待着,"物回原阁","书阁一体",那将是沈阳的旷世风华。......”摘自初国卿《文溯阁》 离开文溯阁,附近就是西所。进去看看。 西所实际是中路的西跨院,包括镂空太湖石假山、七间房、崇漠阁、继思斋、保极宫、迪光殿等建筑,位于崇政殿之西,是乾隆东巡时驻跸过的行宫。<div>这垂花门美吧?</div> 只是有些地方看上去需要维修了。 这个是挂锁用的链子吧?以前见过。 <p class="ql-block">乾隆第一次东巡祭祖时,便开始对盛京旧皇宫大量增建。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沈阳故宫的增建竣工,形成了今天皇家宫城三路布局的规模。其中,位于故宫中路西所垂花门之内第二进院落的迪光殿,便是在那个时候增建完成的。迪光殿之名是乾隆皇帝钦定,迪光,意为启迪光大祖宗谟烈之光。在清帝东巡盛京期间,除了举行庆贺大典等重要礼仪活动外,一般不再使用崇政殿。此时的迪光殿就成了国家的临时政治中心。</p> 位于沈阳故宫东七间楼的文博书房,是博物馆里的“公共阅读空间”。按功能区分为阅读区、展示区和售卖区。内设阅览座位,进馆观众可在书房内免费阅读。 挨着东七间楼是太庙。走过路过,不忘打卡。 这儿似乎有点冷清。正好,随便拍,没人抢镜。 看上了这一大片黛瓦红墙。排列整齐的一片片瓦片,就像列队完毕等待检阅的士兵,好大的阵势。 此处少了凹造型的,可惜了这一大片红墙。 <p class="ql-block">走出这扇小门,外面就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花花世界。一墙之隔,两样心境。</p> 附上沈阳故宫导游全景图 离开沈阳故宫后,才发现遗漏了东路的大政殿以及十王亭。借沈阳故宫博物院官网照片两张补偿遗憾。 下篇:远方的召唤 · 向北 向北 向北 (D1 张学良府邸 清福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