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千年佛教艺术宝库

张宇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b></p> <p class="ql-block"><b>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 16 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最大佛像 17 米,最小仅 2 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见证了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现存主要洞窟 53 个,大小窟龛 252 个,造像 5 万 1 千余尊,代表了公元 5 至 6 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b></p> <p class="ql-block"><b>其中,昙曜五窟(第16-20窟)尤为著名,这些洞窟以高大的佛像为主,体现了北魏早期的佛教造像风格。</b></p><p class="ql-block"><b>此外,第五窟的大佛洞、第六窟的释迦洞、第七窟的西来第一佛洞等,都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这些石窟内的佛像、壁画和建筑遗迹,无不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步入云冈石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佛教兴盛的北魏时代。沿着石窟群缓缓前行,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 453 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 494 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 年)。</b></p> <p class="ql-block"><b>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 460 年至 471 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 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开凿石窟,于是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b></p> <p class="ql-block"><b>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b></p> <p class="ql-block"><b>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b></p> <p class="ql-block"><b>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着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b></p> <p class="ql-block"><b>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 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整座石窟气魄宏 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 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 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 年) 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 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 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 兜率……”</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大像窟、佛殿 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 型。</b></p> <p class="ql-block"><b>第三窟又名“灵岩寺洞”,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 25 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 10 米,二菩萨立像高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 465—— 494 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 17 米, 为云冈最大的佛像,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大衣两裾由双肩垂直落下,飘逸自然,裹腹裤腰中央对称皱褶,齐整美观。服装宽大合体,下垂感强,似以质地优良的丝绸布料做就,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b></p> <p class="ql-block"><b>东西两壁的胁侍佛像高达8米。在主尊佛像背后开凿出宽阔的诵经道,为僧侣、香客提供了环绕礼拜的通道。除此之外窟门拱两壁护法力士的上层,雕有禅定状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b></p> <p class="ql-block"><b>昙曜五窟现编号第 16-20 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 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 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 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 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 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 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第 16 窟本尊释迦立像高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 17 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第 18 窟本尊 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 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 19 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 16。8 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 20 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 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b></p> <p class="ql-block"><b>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可惜今天仅有东壁一佛独立。东立佛高约9.5米,磨光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高鼻,著通肩式佛衣;右手举在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下垂,跣足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西壁立佛,大约当年与东立佛相对侍立,但早已坍塌无形,现在仅残留圆形头光和赤裸的双足及其莲台。</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 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 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 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 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b></p> <p class="ql-block"><b>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 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 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 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 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b></p> <p class="ql-block"><b>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 腻,上承秦汉(公元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 下开隋唐(公元 581~907 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b></p> <p class="ql-block"><b>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 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 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 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