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父亲与他抗美援朝的战友们

快乐清风

<p class="ql-block">致敬最可爱的人——父亲与他抗美援朝的战友们</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新生的共和国诞生刚刚一周年,即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当年联合国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坚信,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刚刚经历艰苦卓绝的三年解放战争,国内百业待兴,无力出兵朝鲜。但事实是,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了伟大的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p><p class="ql-block">父亲作为普通的工农子弟,于1951年1月应征入伍,先在本地新兵团学习、训练了一年,第二年即1952年加入了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父亲告诉我,他是从温暖的南方祁东,开赴天寒地冻的东北中朝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四0三团一营一连(这是从其入党志愿书中查到的),作为南方人,对东北安东和朝鲜天寒地冻的气候,尤其冬季几米厚的积雪及带来的冰冻与寒冷,终身难忘。随后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期的金城反击战,在战场猫耳洞里,经历了血与火的残酷战争考验。后在一次跃出猫耳洞时,被敌人的子弹水平方向击中了肚皮中央,留下了那场战争的永久纪念,自己年少时确是亲眼见到父亲肚皮中央的那块伤疤,清晰且细长。父亲1957年复员后,入职地方钢铁厂,后又下放农村,终身务农,曾享受过政府从几元到几十元的困难生活补助,估计与其当兵参战受伤的经历有关。我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了6大兵团27个军及各独立兵种部队共计240万人,其中197653名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英雄牺牲,永远留在朝鲜那片异国的土地上,包括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烈士。我的父亲担任过班长,能在战场上活着下来,应是十分幸运的。朝鲜停战后,基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部分志愿军暂时驻留朝鲜,一方面刚签署停战协定,需要保持警惕,应对敌人可能撕毁协议的变局;另一方面,协助朝鲜开展战后重建,恢复经济。父亲所在部队被留下来,没有立即撤回国,参加了朝鲜的战后重建,直到1957年5月,才从朝鲜撤出回国。</p><p class="ql-block">十分遗憾的是,本人自1982年上大学后,长期在外谋生,与在家务农的父亲相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对父亲当兵及参加抗美援朝经历,总体印象比较淡,父亲健在的岁月里,也很少听到他谈及自己的人生过往,只在过年过节偶有余暇时,听他说起其参加抗美援朝时的点点滴滴,但因为自己当年少不更事,没有特别留心记录,且年代久远,只是留下些许的淡淡记忆。岁月不等人,2008年11月,父亲因病过世,享年77岁。连同他们那一代参加抗美援朝平凡英雄故事,淹没在历史变迁的风云中。近日在翻阅父亲遗物时,发现父辈战友分别时互赠的照片,年少时,自己曾经见过这些照片,但因为家里生活十分贫困,随着岁月的流逝,数量已大为减少,仅有21张,记忆中原来有100多张。有些已经昏暗发黄,有些照片背后还有当年战友亲笔签名,弥足珍贵。这些战友分别是伍贤义、梁洪框、系乌生、阮时珍、陶一英、苏方森、殷志云、左学节、王贵、彭棉林、李进常、彭士军、周树茂、杨传喜、谢元营、董传明、鲁宜和、包定兰,这些有名有姓的战友,都是从照片背面亲笔签名中提取的。还有三位战友佚名,是因为照片背面没有签名,无从知晓。另外,还有一男一女两名朝鲜人民军战友和三位朝鲜族姑娘,也无法知晓其姓名。如果老天有眼,父亲的这些战友仍然健在,应该也是八、九十岁高龄了。2024年,借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1周年之际,致敬这些共和国最可爱、最平凡的英雄们,祝福他们晚年生活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