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十八集一代又一代人的铭记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三线战士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勇无畏,永垂不朽。向英烈致敬,愿三线精神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章 </p><p class="ql-block">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铭记 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就站在紫阳东山烈士陵园的墓碑前,紫阳县原县委副书记梅紫青感慨万千地说:“当年这些战士牺牲的时候,最大的30岁,最小的也只有16岁。还没来得及享受生活的幸福和欢乐,就为了共和国的铁路建设永久地长眠在巴山汉水中间。我们现在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鲜活的生命换来的。”</p><p class="ql-block">陈世琴的铁兵情</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70年代初,一群解放军开着绿色的卡车,在一个长长的队伍的簇拥下,停在安康一个叫恒口的小镇上。这个队伍阵容庞大,场面颇为壮观。从未见过如此阵势的当地人,拖家带口奔走相告,一时之间热闹非凡。陈世琴说:“可惜当时这种场面没能录下来,现在我们在电影纪录片里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令人感叹不已!”这支队伍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他们是来此修建铁路的,修一条预防美帝苏修打仗的战备铁路。其时,铁道兵2师的一个营和运输站进驻汉阴,另一个营则进驻石泉担负阳安铁路施工运输和加工木料任务。驻扎在恒口镇的铁道兵2师后勤供应单位是总后西安办,从机关和各部队抽 调干部战士组建的安康基地兵站(325部队,执行师级权限),机关驻安康县恒口镇,任务就是负责修建襄渝铁路的铁道兵师的后勤保障工作,培养训练所属单位的基层干部和军务工作及各仓库、工程团、野战医院、汽车部队的专业训练。</p><p class="ql-block"> 陈世琴至今还记得当年进山修铁路时,铁道兵住在他们村的情景:</p><p class="ql-block">5810部队、5806部队汽车连、5807部队机械连的官兵们,经常给当地的老百姓做好事。他们挑水、种地、收割庄稼、抢场等,村里有人生病,有个头疼脑热的,部队都是免费治疗。当时,5807部队还住进了他们的学校,部队官兵经常给学校的师生们做报告。更忘不了5806部队汽车连,在1970 年夏天顶烈日战酷暑帮生产队抢收稻谷,有的战士拿着镰刀同农民 群众一起收割稻谷,有的战士同农民群众一起打谷子,有的战士挑稻谷,帮助农民群众推车子等,总之需要做什么农活,他们就帮助农民群众做什么农活。 有战士更是同农民群众一起送秧,同农民群众一起插秧苗,还有些城市兵不会插秧苗,就叫农民教会插秧。战士们同农民群众一 起早出晚归,工作时间长,干农活比较累,经常是一身泥水,一身汗水,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甘为人民群众多流汗,做贡献,表现出了人民子弟 兵的高尚品德。而她们也经常帮部队洗洗被褥之类,做力所能及的活。陈世琴的父亲是村会计,部队想用面粉与当地的老百姓互换大米,就委托 她的父亲代为验收,父亲都尽职尽责的完成。在陈世琴的心目中,铁道兵都是好人和能人。</p><p class="ql-block"> 自古老百姓怕兵躲兵,一句“贼如梳,军如篦,兵如剃”,是旧时兵民关系的写照。 自从有了“穷人的队伍”,便改变了军与民的关系。恒口镇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十五军长征 经过安康北山,打土豪、分浮财,救助穷人,宣传革命思想,成立苏维埃政府,组织抗捐军,并成立了红七十四师,这个队伍一直活动在安康北山一带,领导劳苦大众反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南抗日第一军也长期在安康北山一带活动,恒口镇是其主要的游击区。红军、苏维埃政府、抗捐军、陕南抗日第一军都在恒口镇设立有联络点,提供粮草、传递情报、养护伤员等,并有大量的有志青年纷纷参加红军。1989年汉滨区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时,恒口镇的民主、和平、付家营、李家坝、金坑、柳林、邹家沟、廖叶、联红、白鱼河、月坝、梅子沟、姜沟、安乐、奎星、后沟、尖寨、杨河、天星、龙星、兴奋、同心(战胜)、三里、冯湾、马鞍、茨扒等27个村被批准为革命老区村,是党和政府对恒口涌现的无数革命志士流血牺牲的肯定,也是13.9万恒口人民的光荣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人民子弟兵,“打江山为人民,打江山靠人民”,而铁道兵的到来,是为人民、靠人民,这份血浓于水的感情,也因此能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1997年1月11日,《安康日报(周末版)》头版头条刊登一篇文章--《光荣的铁道兵——重返襄渝线纪实》,安康中学的鲁周强老师读 到这篇文章,即刻被文中那一行行、一段段发自肺腑的心声,以及文中作 者对陕南的一片深情所感动,同时也勾起了当年铁道兵在恒口的那些片段 与过往。于是,鲁周强老师将这份报纸拿回家交给妻子陈世琴,陈世琴看了这篇文章也激动不已。自此夫妻俩就牢牢地记住了几位铁道兵沙明、张广明、杨森、姚国铭和黄朝华的名字,更期盼着能见见他们,但那个时候通信不发达,信息也不灵,这个心愿也一直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 2000年前后,鲁周强老师因病不幸去世。夫妻两人感情深厚,同一个村子长大,亦是同窗,可谓青梅竹马,婚后更是恩爱融洽,相敬如宾。陈世琴一度陷人痛苦之中,为了排遣她的思念和孤独,懂事的儿子便教会了妈妈上网。2011年,是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40周年之际,学会上网的陈世琴,念念不忘《光荣的铁道兵——重返襄渝线纪实》这篇文章带给自 己的震撼。于是,她在网上满怀深情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40载春秋 转瞬即逝,当一列列钢铁巨龙在安康大地奔驰的时候,我们为当年铁路建者肃然起敬!追昔抚今,安康人民因为有了襄渝铁路,使安康的交通四通八达,使安康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不会忘记为修建襄渝 铁路做出贡献的铁道兵、学兵、民兵。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p><p class="ql-block"> 很快,一个叫“襄渝铁兵”的网友转载了这篇博文。没想到,恰巧被当年重返三线的五位铁道兵之一的张广明看见,张广明以为陈世琴是他们的铁道兵战友,很激动,就发文问道:我们在1975年退役离开陕南后,始终忘不了陕南的山山水水……这位战友,也是1996年来的?</p><p class="ql-block">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18年后的他们竟然在网上相遇了!</p><p class="ql-block"> 当陈世琴向我讲述这一切的时候,显得格外开心。那时,她80多岁的老母亲静静地坐在她的身旁,专注地听我们聊天。老太太腿脚不便,但耳朵好使,思维清晰,在陈世琴讲到父亲当年给铁道兵换粮的细节时,老 母亲偶尔也会补充一两句。 </p><p class="ql-block"> “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当年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中,家 里的所有事情都是母亲在打理,但她从没有抱怨过,总是默默地支持父亲 工 作,精心地操持着这个家。”陈世琴说起自己的母亲时,也是满脸的 笑意。其间我们的谈话断断续续,那是因为陈世琴的儿子中途打来几次电 话,多是问候母亲和姥姥的,真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 </p><p class="ql-block"> 陈世琴说,40多年前,张广明、沙明也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子,和她几乎是同龄人,他们从大别山下的霍邱县来到这里修建铁路。当时的工作环境是那么艰苦,但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张广明是5807部队的一名汽车兵,入伍时个头不足一米六,由于当时施工任务紧,新兵训练不到一个月,他就开车上路了。有一次在旬阳坝,天气特别寒冷,气温低至零下十摄氏度左右,车子怎么也发动不起来。六七十年代的汽车,有些没有安装启动电机,只能手摇。一般都是电启动出现异常、电池电压不足时,才手摇启动,但军车一般都配备有手摇柄,以防万一。张广明在用手摇铁棍发动汽车时,手上的一块儿皮粘在铁棍上了,很疼,但他咬紧牙关,硬是忍着疼坚持将车开到石泉去卫生队包扎。一位小护士握着棉签给他消毒。</p><p class="ql-block"> 当她揭开张广明那层粘连的肉皮时,她的眼皮不由地跳了一下,可一看张广明,竟然连眉头都没皱一下。看着自己手套上也沾满了不少的血,小护士心想:这不会是别人的血吧?要不是别人的血,怎么连哼都不哼一声,难不成,是疼得没有感觉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个头原因,张广明每次出车的时候,都会在驾驶室的坐垫上放一件叠成方块的工作棉袄以增加高度,脚够不上踩油门,靠背后加一块木板使其身体前移。 新训还不到一个月,他的技术竟然在全团的驾驶考核中名列前茅,是连里批准第一个放“单飞”的新兵战士。此后他从紫阳到西安, 从西安到紫阳,一趟趟翻越秦岭,且无论是在炎热的酷暑和大雪纷飞的数九隆冬,就是凭着这股钻劲和韧劲,一趟又一趟地完成了运输任务。在部队5年,安全行车20多万公里啊!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恒口人,陈世琴说自己虽然没有去过这条恒紫公路,但她知道这条路是悬在半山腰的,下 面就是陡峭的悬崖,那可是张广明开车的必经之路啊。陈世琴爱唱歌,她 说着就给我唱了一段当年5806部队汽车连在他们村给大家表演的歌词:上山又下山啦,路上拐弯急啦,靠毛主席思想掌握方向盘,从这儿到西安啦,一趟八百三啊,为了三线日夜奋战也喜欢……</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么好的一个人,却因癌细胞扩散……走了。”说起这里,陈世琴眼睛湿润,掩饰不住满脸的悲伤。</p><p class="ql-block"> 2014年当陈世琴得知身患疾病的张广明病情恶化后,她决定去安徽看他,尽管张广明再三掩饰推诿,细心的陈世琴仍隐隐不安。11月22日,她在北京工作的儿子鲁磊的陪同下,专程赶到安徽六安看望张广明和沙明等几位陌生又熟悉的朋友。张广明非常感动,他说:“我们和陈世琴结缘于襄渝,圆梦在六安,一段历史、一段真情、一段铁路,真是人间有大爱、延绵两地情啊!” </p><p class="ql-block"> 到了六安的陈世琴受到了张广明、沙明、杨森、唐萍等一帮战友的热 情款待。儿子鲁磊感慨地对她说:“妈妈,这次陪您一起,终于见到了这些您和爸爸生前常常念叨的铁道兵叔叔阿姨,他们当年为祖国的铁道建设付出了青春和热血。中国铁路今日的发达,是当年铁道兵们打下的良好基础,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中国铁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铁道兵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陈世琴深情地说虽然自己不是一名铁道兵战士,甚至不曾参与襄渝铁路的修建,只是因为在三线建设的艰苦年月中,目睹这个英雄的群体沐雨栉风,在险山恶水之间,架起了一条桥隧相连的战备铁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铭记。</p> <p class="ql-block">  工地,不仅是建设之地,更是锻造坚韧意志与深厚友情的熔炉。</p> <p class="ql-block">  知识是人生灯塔,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照亮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欢聚一堂,畅谈心声,共度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优秀作家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地为陈家老庄,承担罗家岭隧道掘进,连队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