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4-8</p><p class="ql-block">地点∶222厂(环宇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在贵州大山里度过的,那里有座军工厂,名字叫222厂,我们管它叫‘长空沟’,坐落在大西南贵州平坝县羊昌河一处大山里,那是个导弹军工厂……</p> <p class="ql-block">去往222厂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平坝关口,我们进出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三线人,生活在这地,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70年代的军工厂福利待遇是让人羡慕的,吃穿用都是从大城市拉来的,价格也便宜。工会逢年过节还会组织文化活动,这时的我们很是快乐,套圈,猜灯谜,会得到很多奖品,记忆最深的就是小手帕。</p><p class="ql-block">学校,托儿所,医院,阅览室,食堂不大的山沟沟里头什么都有……</p> <p class="ql-block">热处理车间,老爸工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火供区’,在厂里的最里面,打小记事起估计是来过一次,只记得大红大红的铁门一直关着,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高原说里面有很的导弹上的零件,还有有害物质。</p><p class="ql-block">导弹——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导弹,据说试验时,山头上站着拿枪的战士,导弹对着羊昌河的方向,指挥官一声‘点火’,那声响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这图片是15年8月回厂用卡片机拍的,原来可能为了安全保密考虑,只是一条小小的小隧道,在八十年代岀才用水泥钢筋修出了这条路,起名『平坝关口』。</p> <p class="ql-block"> 远处停放着一辆车,告诉我们这里还有人……</p> <p class="ql-block"> 录这段视频时,脑海依然能感觉到当年的盛势,七五年的忆苦思甜,八二年电影《少林寺》上映,每当广播今日有电影时,不管家长同意不,到了放学时间大孩小孩都跑到广场占位置,知道我们小时候怎么占空的吗……?几块砖头占或拿粗一点的棍子画一块长方形的位置,里面再写上有人占,这位置就是你的了,但也会为占位置而打仗的事常发生。</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七六年毛主席逝世,整个厂的人都聚在这里,据说美国要轰炸这里,有种同生共死的感觉!调皮捣蛋的孩子也都到山洞里躲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这组照片来自视频上截图,不是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 当年建设三线,据说都是解放军叔叔盖的,三天一栋楼,要说质量是杠杠的,究竟逃不过长期不居住(俗话说房子一直住着,不能闲着)而破旧……</p> <p class="ql-block"> 怀念‘长空沟’,并不是说喜爱,只是割舍不下那份回忆,这里不是诗人笔下的远方,也不是游子做梦都想回去的地方,却有熟悉的味道,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已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广场的石台子,中学门口的凉粉,我爷爷拿着一个不大也不小的筐子在小卖店门口卖烟,还有恋爱豆腐,烤好的豆腐从中间划开,放上折耳根,辣椒🌶等蘸料,那叫一个‘香’,这次和淑玉回去,把这些吃了个遍。</p> <p class="ql-block"> 杂草已爬上了房……</p> <p class="ql-block"> 原来的水泥地面也变成这样了……</p> <p class="ql-block"> 高原在222厂的家……</p> <p class="ql-block"> 看看名字不认识,搬离也没带走。</p> <p class="ql-block"> 晒刺梨干的,这楼还有户人家住着,高原进屋打个招呼,出门时聊了几句,老人家姓董,二闺女应该是我们的同学,董什么华,记不大住了,老人不舍得离开这里,问问菜自己种,还养的鸡,看着红光满面的俩位老人,想着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杜阿姨,老妈小吃店的同事也舍不得离开这里,守着这不大的小卖铺……</p> <p class="ql-block"> 15年8月父辈们在此聚集,妹妹因为家里小孩高考而缺席……和家人在223栋前,215前留影,我们家刚搬来时在223,后来搬到215……</p> <p class="ql-block"> 楼洞口的草也一人多高了</p> <p class="ql-block"> 毛粟坡的楼都是后来盖的,现在已破旧</p> <p class="ql-block"> 有很多重复的照片,可一点也不想删,也舍不得删……有点……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八连颂》中,最引人注目和最振奋人心的,就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名句,就刻在223这栋楼外墙上,半个多世纪了,依然坚挺……</p> <p class="ql-block"> 前面这块落满树叶的地方是小广场,以前看什么都好大好远,这看看广场不大,但当年是最热闹的地方,放电影(路天电影,下雨时就上三用食堂看),附近寨子有来卖菜,卖肉的,还有周三下午来爆米花的,一斤五分钱,爆满满一大盆子。</p> <p class="ql-block"> 我家原来在辽宁省沈阳市,老爸在411厂上班(沈阳黎明机械厂),而我们都在农村老家,1972年,为了一家人能在一起,家人能吃上国库粮,老爸放弃了在沈阳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长空沟………</p><p class="ql-block">有文化又写了一手好字的老妈在学校当老师,爷爷在医院看大门,因为有文化老妈先后在供销科当过保管员,去煤厂卖过煤,在家属工厂做过衣服,敲过白铁,因工资低老妈去当帮运工,那是个很辛苦的工作,起早贪黑搬着沉重货物,只是为了多一点收入,222厂的口头禅‘七级工,八级工,不如老婆当搬运工’,大老爷们只知钱多,那知这活是女人干的吗(都是女搬运工),从老妈当上搬运工后家里生活一下好转不少。进入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后,厂里又开了家小吃店,老妈又上小吃店干到离开贵州。</p> <p class="ql-block"> 没有烦恼的童年,懵懂的少年都是在军工厂度过,那时的军工厂很是红火,可它终未禁住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而衰败而倒闭。</p> <p class="ql-block"> ‘煤场’生活必需品,当拉煤车来时,大人们都去看看煤好不好,煤块发亮,碎煤不发乌,大人们就会挑灯夜战,拿着铁铲开始扒煤,你家一堆,我家一堆,他家一堆静等第二天过秤再拉回家,那时的炉子是用砖头砌的,买回来的煤放煤池子里,每家门口还有个小煤池子和煤的,为了煤烧得时间长一点,都会放点泥土放一起和,因为我们家从北方来的,所以家里就有炕<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彻炉子就是个技术活了,既要炕暖和还得做饭好用,隔上二三年还得重修修,再掏掏里面的灰,炉头后面有个洞,到下土豆🥔时,把土豆放洞里烤烤吃,那叫一个香……</span></p> <p class="ql-block">音乐室,图书室,哇,办公室的牌牌还在上面。</p> <p class="ql-block">家属区内只剩寥寥可数的几户人家,到处荒凉的让人心酸,想想小时候,真是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长空厂唯一的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从八六年离开军工厂至今,无时无刻都想着自己是军工厂的孩子,性格,为人处世好象都有点军工厂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215栋我家二楼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215栋我家一楼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小学……</p> <p class="ql-block">中学……现在这所中学在平坝小有名气的!</p> <p class="ql-block">破产后的环宇机械厂青年人北上广打工,年纪大的有回自己老家的,有的留在当地的,在平坝县有个环宇小区,那里生活着从山沟沟里头岀来的三线人,如今过着安逸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