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25日~29日我到河南进行了为期5天的游览。</p><p class="ql-block">河南省是中华民族中原文化发祥地,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兴业。</p><p class="ql-block">河南也是旅游大省,截至2024年8月,河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724家,其中5A级景区16家、4A级景区233家,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7个。</p> <p class="ql-block">4月25日乘高铁到达郑州,第二天在当地参加了一个旅游团第一站去游览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嵩山少林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嵩山少林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地处少室山腹地,面积70.83平方公里,享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等桂冠。 </p><p class="ql-block">少林景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著名景点有:少林寺、塔林、初祖庵、达摩洞、二祖庵等20余处,其中源自少林寺的少林功夫,不仅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享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的赞誉。 </p><p class="ql-block">少林景区自然景观雄奇壮丽,集中于少室山三皇寨,代表景观有:书册崖、悬空栈</p><p class="ql-block">道、一线天、猴子观云海、悬天洞等40余处,其荟萃了五岳之精华,藏纳了三山之灵气,以峰奇、石怪、路险、景秀而成为嵩山自然风光的代表。 </p><p class="ql-block">自古山川秀、嵩山无穷奥,作为中国旅游的经典名片,嵩山少林景区将传承华夏文明圣火,笑迎四海宾朋,展示禅宗祖庭与文化圣山的魅力。 </p> <p class="ql-block">勇武传神的武僧雕像。</p> <p class="ql-block">少林武术交流中心,学生们在上课。</p> <p class="ql-block">金庸先生题字:少林秘笈,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乾隆亲书“天下第一祖庭”悬于天王殿,进一步确认了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和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少林寺因其历代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的御笔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相传那年严重干旱,民不聊生,乾隆皇帝住在少林寺,夜里起床祈祷上天普降甘霖,第二天一早果然天降大雨,乾隆皇帝大喜,于是题词留于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皇唐嵩岳少林寺碑</p><p class="ql-block">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楷书,字径2厘米,39行,满行63字。全文记述:少林寺建于魏孝文帝,太和中造舍利塔,翻经堂,大施兴建,不日就工;周武帝建德中,断释老之教,佛寺全被废毁;北周静帝大象中,初复以陟岵为名;隋开皇中,寺名仍旧;大业之末,国家混乱,寺为山贼所劫,纵火众宇同灭;唐代初年,郑王王世充乘其地险拥兵洛阳,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征战中一时失利,少林寺僧志操、昙宗等助战有功,擒充侄仁则归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王嘉其义烈,乃敕书慰劳,封参战的昙宗为大将军,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允许少林寺豢养僧兵,以作自卫。从此以后,少林寺发展迅速,名驰中外。此碑文拓片现藏登封县档案馆。(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卧佛。</p> <p class="ql-block">方丈室</p><p class="ql-block">方丈室为面阔五间进深三架的硬山式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后多有修葺,是少林主持起居和处理寺院事务的场所。清隆隆十五年,因弘历帝游少林寺时,曾以此殿为行宫,故被称为“龙庭”。</p><p class="ql-block">室</p><p class="ql-block">AbboSrOom</p> <p class="ql-block">奇特的两树缠绕:女真抱柏。</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武僧团简介</p><p class="ql-block">少林寺武僧团的前身是少林寺僧兵,历史上曾因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颁诏少林寺拥有僧兵的特权。到了宋代,宋太祖曾来少林寺,还调遣各路诸将轮驻少林,一来授艺于僧兵,二来取少林武术之长。元朝少林寺方丈福裕被皇帝任为国师,他倡导武术,支持僧兵练武。明代是少林寺僧兵规模最大的时期,少林寺僧兵应诏抗倭立功的就有500多名,寺院常备僧兵达到千人以上。少林武僧团清代少林寺有反清复明之嫌,朝廷多次降旨,禁止习武,少林僧兵作为一种制度,就逐渐衰落了。喜欢习武的武僧,只能自己偷偷练习。民国期间,少林寺武术尚有复苏之势,蒋介石游少林寺时,也看了武僧的武术表演,颇为惊叹。在少林寺发展规模最大的时期,寺院常备僧兵达到千人以上,多次应诏为国抗敌立功。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征战活动,特别是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为少林寺、少林僧兵、少林功夫赢得了巨大的名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传统的体育运动都相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林武术,满足社会上对少林武术的要求,1987年由释永信法师发起,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9年,少林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它在形式上仿照了历史上的僧兵体制,但职能转变为通过表演少林武术,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武术文化,宣传少林禅宗正法的目的。1989年6月2日至10日,释永信法师率少林寺武僧团,一行24人在海南省海口市工人影剧院连续进行三场少林功夫演出,引起轰动。这是少林寺武僧团第一次外出演出。1990年12月27日,应日本武术协会邀请,以释永信为团长的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大阪、横滨等城市。访问团在日本国家电视台、南韩学校、东京杏林大学等处举行了十余次少林功夫表演。近年来,少林寺武僧团为弘扬传统少林武术,传播中国文化,多次应邀出访欧、亚、美等国家,其表演的正宗少林功夫,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目前,少林寺武僧团已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功夫表演。</p> <p class="ql-block">少林寺的禅、武、医介绍。</p> <p class="ql-block">三壇大戒</p><p class="ql-block">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首先必须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即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 履行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三坛大戒 的隆重仪式。这种仪式都在各大丛林举行 ,这些丛林设置有专为佛门弟子传戒的戒堂和戒坛,对于丛林的方丈大和尚来说称为传戒;对于子孙庙的求戒者来说,称为受戒。</p><p class="ql-block">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事务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降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p><p class="ql-block">三坛大戒,乃中国大乘佛教于出家僧众所特有之传戒仪式,依初坛正授,二坛正授以及三坛正授,分别传授沙弥戒,比丘戒、出家菩萨戒,戒子于正授三坛大戒时,领悟自性戒体,依此戒德,内激上求佛道之心,外发下化众生之愿,由戒相之行持任运于日用中,规范身心,进而籍事显理,契悟如来自性。《大智度论》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如来法子,以戒为本,出家沙门既发大乘心,圆受三坛大戒,即成大乘伦法器。</p><p class="ql-block">凡戒子意欲求受大戒,须具众缘,其中以临坛大德为要,即须于受戒前如法恭请《三师七证》作为十方戒子之得戒, 羯磨、教授三师和尚以及尊证七师,以便成就戒场法仪之如法进行。又《戒坛》亦为场地要缘,先须结界,受戒期间、 戒子于界场内净心求戒,不得出离,除此之外尚须戒仪如法,众信和合,登菩萨坛时更以释迦如来,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为三师和尚,十方诸佛为尊证,一切菩萨为同学伴侣,。信若以上请缘有一不具,便不得如法受戒。</p><p class="ql-block">戒者, 梵语毗尼,又名波罗提木叉,此译“保解脱”,以能保证行人得出离生死苦海,又译“别解脱”,于一一戒中护持不犯,即得于一一处得其解脱,如薄拘罗尊者,因宿世持守一不杀生戒,严持不犯,五度遭人杀害不果,出家之后毕生无有病苦,寿享一百六十岁,世称长寿第一。</p> <p class="ql-block">塔林。塔林即少林寺和尚圆寂后埋骨的坟墓。</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少林寺感觉和其他著名寺院相比除了游人巨多并无特别之处,有点名声在外之感,可见影视剧对一个地方名声传播影响之大。</p> <p class="ql-block">午后来到龙门石窟参观。</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p class="ql-block">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6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山青水绿、万象生辉,东西两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峰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 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其中“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p><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这里法音绵历、香火炽盛。武则天曾在此主持了一次诗会,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大诗人白居易放情于龙门山水,慕恋香山寺清幽,居住于洛阳达十八年之久,自号"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其故居一--洛阳履道里,亲属根据他生前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的琵琶峰上。 </p><p class="ql-block">白园(白居易墓园)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长眠的地方。它依山就势而造,面对潺潺的伊水,背靠幽丽的香山。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从它闻世至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白园以它特有的人文魅力与自然景观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友人,如今这里已成为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名人的理想之地。 </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p> <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p> <p class="ql-block">穿过头上的龙门桥就进入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伊河对面的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2公里的龙门山口处,是连接龙门区域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这座桥跨越伊河,处于龙门石窟游览点的入口位置上,全长303.8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龙门大桥是一座石拱桥,其跨径为60+90+60米,桥宽12.6米,拱矢度为1/8,主拱圈为等截面悬链线结构,拱圈厚1.1米。大桥的两端各有6米石拱作为桥下立交通道。</p><p class="ql-block">龙门大桥不仅是沟通洛阳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大型桥梁,也是连接龙门东西两山的重要通道。它位于龙门石窟的入口处,使得游客可以方便地进入这一著名景点。大桥的雄伟秀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进入石窟区,禹王池。</p> <p class="ql-block">高处观景更加壮观。</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游人如织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介绍</p><p class="ql-block">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因洞内南北两壁雕刻有一万五干尊小佛像,故名“万佛洞” </p><p class="ql-block">该窟分前后室结构。后室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结跏趺坐于仰覆莲束腰八角形高台座上,高肉髻,饰波状水涡纹。面部丰满圆润,宽额丰颐,胸部隆起,著双领下垂式袈裟,施说法印。主佛背光上部左右壁面,雕刻有众多供养菩萨,姿态各异,均坐于缠枝梗莲座上,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雕刻。窟内前璧造二天王,南北两壁下部雕刻了两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乐人,分为舞伎和乐伎,前者为舞蹈者,后者为奏乐,持有管、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 </p><p class="ql-block">窟顶莲花藻井周围有一圈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窟门角道北侧有题记:"沙门智运奉为天皇天后太子请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从这两则题记可知:该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年)十一月;发愿开窟人是大监姚神表和皇宫中的内道场禅师智运两位女性,为天皇(高宗李治)、天后(武则天)、太子(李显)和诸王祈福而雕刻一万五千尊佛像。 </p><p class="ql-block">前室长方形,平顶。主室窟门外两侧各造一尊力士,勇猛刚健、孔武有力。前室南北壁下层雕有二狮子,为龙门最精美雄浑的高浮雕狮子,惜在20世纪三十年代被盗凿,北壁狮子现藏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南壁狮子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前室南壁上部西侧紧换力士的一圆拱龛内,造一尊观世音善萨像,高85厘米,面额残,赤足立于圆形仰莲座上。左手提净瓶垂于体侧,右手执塵尾搭于肩上,身躯微呈"S"形,姿态优美自然,为龙门唐代最美观音像。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于1957年来龙门石窟参观, 看了这尊观世音造像,触发灵感,创造性运用到自己表演的京剧艺术形象中。 </p><p class="ql-block">万佛洞是龙门石窟有确切纪年的、造像组合一铺九尊最为完整的中型洞窟,是龙门唐代洞窟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主尊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藻井</p> <p class="ql-block">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大佛。</p><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通高17.14米,梵语“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而来。</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端庄的面容,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睿智而慈祥,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p><p class="ql-block">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卢舍那大佛完工。</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的面部面部雕刻的真是非常的唯美传神,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在伊河漫水桥上观伊河和龙门桥,风景秀丽,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下载一张图看伊河上的七座桥和龙门石窟景区全景。</p> <p class="ql-block">走过漫水桥从东岸看西岸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才能看到卢舍那大佛是多么的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东岸观景台这里这一树花开得如火如荼,夺目灿烂。</p> <p class="ql-block">随后又去了神州牡丹园看牡丹。</p> <p class="ql-block">可惜园子里的牡丹大部分花期已过,现在看到的基本都是芍药。</p> <p class="ql-block">芍药花和牡丹花型非常相似,只是叶子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这朵是牡丹。在精品馆内还有一些牡丹。</p> <p class="ql-block">在精品馆欣赏了不少有关牡丹的画作,相当漂亮。</p> <p class="ql-block">牡丹园虽未看到最好的牡丹,看了芍药也不错,在我看来芍药月季也不逊牡丹,各花各有各花美,万紫千红才是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