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几天前,接到编辑老师的电话,建议我的散文《父亲的河流》中有关河流江岸码头的描写,可以进行更多的铺叙,以便增强文章的历史厚度感。</b></p><p class="ql-block"><b>码头文化,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探究话题。赣县南塘老家的麂滩古码头,它的鼎盛时期要推算到200多年前,据说是现在南塘、三溪、田村、白石等多地货物散集地,并在此形成了繁华的交易集市。到了父亲这一辈,麂滩古码头集散功能衰退,在我小时候,曾经的古码头铺满鹅卵石的道路还在,两旁的店铺只剩下残垣断壁了……到了21世纪,随着公路改道和船埠大桥的修建,麂滩古码头遗址已经荡然无存了。</b></p> <p class="ql-block"><b>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赣州读大学,时常会在周末到东河几个大码头上,寻找父亲的驳船。赣州市东河涌金门码头,是当时贡江众多码头中最繁华最热闹的码头,货船和渔舟大多停靠在涌金门码头。当时东河古宋城墙外,只有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蔓延。码头上的热闹,大多来自上上下下忙碌的搬运工人,搬运队主要是市航运公司的家属组成,女子最多。记忆中,她们工作时的装束几乎一律是手上戴手套,头上扎着头巾。几块木板,一头搭在货船上,一头搭在码头的台阶上,货船上的物资就这样靠人力搬到岸上仓库。</b></p><p class="ql-block"><b>也正因为赣州东河几个大码头的存在,所以当时赣州市除了文清路的热闹繁华外,就要数沿东河的赣江路、解放路和濂溪路了,那里有众多的粮油店和饭馆;解放路,还是当时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这跟靠近货物集散地码头有很大关系。</b></p> <p class="ql-block"><b>近年来,内地河流因上游大大小小水电站的兴建,河流水量骤减;加上陆路交通的飞速发展,曾经热闹繁华的古码头,要么荒废,要么改造成供人休闲观光之地……</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码头文化,做为一个历史的存在,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已经很少有人去审视它的过去。在《父亲的河流》中我没有过多地去描叙码头景象,缘于对此没有过多的体验,只凭脑海里的零星记忆,同时觉得这部分内容跟主题没有太多的关系,虽然我知道父亲有几个朋友就是搬运工人,如果事无巨细地叙写,会觉得文章拖沓冗长了,再加上自己好玩懒惰,没有去调查走访,码头气象虽然值得写,但担心描写不实,所以文中仅一笔带过而已。</b></p> <p class="ql-block"><b>父亲的一生,与河流结缘。从老家的平江河,到贡江,到赣江,乃至长江,父亲的驳船在江河上劈风斩浪几十载,父亲的生命融入了这一条条江河里,也铸就了父亲如江水般刚毅不屈和勇往直前的秉性。</b></p><p class="ql-block"><b>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早在十年前就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父亲的河流》这个题目其实也早早在心里定好了,但一直没有下笔,可能内心沉淀不够吧。父亲节前,一位文化站的朋友要我交一篇献给父亲节的文章,这才重新拾起这个题目,利用几个早上散步时,酝酿一段就记下几段,也没有过多的推敲修改,就匆匆交给融媒体平台的朋友发了。</b></p><p class="ql-block"><b>情感需要时光去沉淀,才绵长深远;文章的修改,也需要时间去沉淀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