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曹建国大画幅摄影展》在上海群众文化艺术馆大厅隆重举行。距庆祝祖国华诞75周年才过去10天,一个影展仍然吸引住了众多热情的观众。</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窃以为老照片,老题材,老相机里老式胶卷上的“银盐”最终显影的尽是上海的老街道,老弄堂,老房子,老上海人,老爷叔,老阿姨,老克拉,等等。这样的影展,当然引人注目。特别是许多真正热爱摄影,喜欢延用老照相机拍出老照片的摄影爱好者而言,这就是一场隆重的视觉盛宴,当然要来啰。</p>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曹建国先生已有多年,我们不经常见面,但有些事使我真正认识了曹先生的正直为人。他把他的全部才华以及他对工作的认真,扎实和始终如一的热情,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上海摄影界繁琐而沉重的日常工作中去了。</p><p class="ql-block"> 据说,筹备一个影展需要许多时间,但开幕式最热闹的时候大抵也就是三小时左右。而在这段最宝贵的时间内,领导讲话却要占用不少时间。因大厅里人声鼎沸,我也没听懂领导在讲点啥。于我而言,认真观摩曹建国先生的摄影大作,那才是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 和这位老先生一样,视野一旦进入曹建国独家展示的那些大画幅照片时,眼球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灵魂就被深深拷问着,我和许多像我一样的老观众们都会惊奇而激动起来:“啊,老上海啊!我们又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当然,在这幅作品中,那三幢高楼已是上海励志要在改革开放中“三年大变样”的先期标配。但我坚信:曹建国先生拍摄这幅作品时,他要原汁原味的留下那条已与上海相依相伴了近百年的老马路,老场景以及老上海人太过熟悉的那些两层楼的老房子,老店面。曹老先生的照片大作——真是怎一个“老”字了得哦!</p> <p class="ql-block"> 谁不知道这样的老弄堂,谁没住过这样的过街楼?</p><p class="ql-block"> 但上海的变化太大了!一夜之间,一条又一条的老式弄堂被“动迁”走了,一座又一座的高楼把密布申城的楼盘变成了“万豪”、“锦苑”或“花园”……谁也逃不脱卡夫卡笔下那段关于老城市的刻薄描述。他写道:“城市是什么?城市是“食肉”动物,吞噬了许多老房子,又长出许多高楼来。霓虹灯在头顶狂舞,地铁在脚底下扭动,许多秘密都被埋葬在被城市拆迁的废墟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位头戴花尼帽、脚蹬“博步”皮鞋、身穿花格子西装裤的上海老爷叔,你现在还能在上海的哪条街上能找到?他们已被海量的新上海人稀释或淹没掉了。但他们肯定还在:或在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里吹小号,或在百乐门舞厅里跳探戈,或在“阿三”新开张的餐厅舞池里“蓬赤赤”……所以上图中的那位老先生才会如此投入的翻拍着曹建国的那张“银盐”留下的珍贵瞬间。</p> <p class="ql-block"> 我注意到了如此集中而典型的上海老房子细节:从屋檐至二楼到底层不同形状的木料花格子窗榀,晾衣裳竹竿上的长裤,衬衫与短裤,还有底层人家在天井里硬生生搭建出来的违章灶披间。</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曹建国老师的功底!以小见大,用上海寻常人家的“一只角”真实记录下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曾经拥有。拆迁,伤了老城市的“筋骨”;不拆,更难。曹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可以用照片把这些珍贵的场景留给这座沧桑巨变的城市,留给上海可以永远封存的历史档案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弄”?哪儿有“药局弄”?为什么上海城市街道称谓会有弄,街,马路,再到带有洋名之路。曹建国先生用摄影这门独到的“语言”在解读上海城市的变迁史。</p><p class="ql-block"> 当然,摄界高手中喜欢拍高山流水的有之,拍异域风情、绝色佳丽、各种罕见之诡异景象等均有之。但能像曹建国先生那样,安下心来,日复一日的留守在他所熟悉的那座城市里,背着他那架视如珍宝且藏有银盐胶卷的老式相机,用他独到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城市正在消失或即将变迁的那些角落,去忘情而投入的拍摄,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p> <p class="ql-block"> 她端着相机,神情专注的翻拍着曹建国先生展出的照片。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她不是来轧闹猛的,她是专心致志来观展学习的。每次影展上,都能见到这样的观展者。由此,我感到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深度与温度。懂得欣赏,懂得学习,懂得珍惜,进而读懂这场展览的内涵与意义,在那个秋风送爽,秋阳朗照的下午,这才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她背后所有展示出来的照片上,都有她当年在自己家中留下的倩影。今天,她成了展览会上的明星。许多观众要和她合影留念,也有不少摄影人端着相机为她拍照。</p><p class="ql-block"> 我想,大抵的原因是曹建国先生当年的拍摄曾为她留下了过去的一半;今天,摄影人为她拍摄,是续写她当今的另一半。摄影是一条长河,而她在这条“河”里,看到了她所在的那座城市的昨天、今天与明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布展者的精心策划与制作,观摩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视窗,拍摄曹建国先生展览出来的大画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一时,展览大厅里成了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互相交流、观摩、学习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我的报社同事——解放日报体育部名记严子健先生(左)巧遇了他在新疆喀什的朋友,他们相谈甚欢。</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关注这位素不相识的女性摄友已很久了。她一直神色凝重的望着曹建国先生那些大画幅摄影杰作。可以推断,那一幅又一幅的黑白照片像一座时间隧道把她深深的“吸”了进去:儿时的石库门,弄堂里的玩家家,文革时一夜被驱逐出门,于改革开放中勇敢出国求学,以及学成归来在上海滨江豪宅里的再度鲜活。曹建国影展本身就是一条流畅的时间隧道,一本再版的时尚杂志,一场盛宴后的茶歇聚谈,那些大画幅照片足使那位戴金丝边眼镜的女性能长久驻足关注。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心存敬畏请曹建国先生合影留念的女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更多热爱摄影的观众希望能与曹建国先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一场摄影展在气氛到达高潮后,总会慢慢变得冷静下来。有人欣赏曹建国先生高超的摄影技巧,有人惊叹曹先生对“银盐”把控的娴熟程度,有人则钦佩他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摄影的独到角度。而我则不仅敬佩曹先生高超的拍摄技巧,更崇拜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矢志不渝的阅读、理解、记录与解剖。虽然上海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他的拍摄只是一朵浪花,但他奉献给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永叹、记忆与赞歌。</p> <p class="ql-block"> 是的,一场成功的影展背后,必定会有人对摄影有了更新更深的解读;同时,在致敬曹建国老师奉献的同时,会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