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如画的和顺古镇

风中之凤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位于腾冲西南四公里。因小河绕村故名“河顺”,后有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与“士和民顺”,更名和顺。是著名的侨乡。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 使和顺成为云南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位列“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首”,是著名的侨乡。 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保存了中国明清文化的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镇前平川沃野,清溪饶村,垂柳拂岸,一派和谐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走进和顺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和顺顺和”的高大牌坊,中国人都喜欢和、顺两字,和顺顺和,多么吉祥!</p> <p class="ql-block">牌坊背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文化人赵藩书写的“仁里”两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p> <p class="ql-block">牌坊旁有一个荷花池,半池睡莲花竞开,半池碧莲叶摇曳。经曲桥走到荷花塘中的小亭子,被一大群荷花包围着,美得让人窒息。那亭子叫雨洲亭, 是乡人为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寸树生先生而建的,边上的秋农路是纪念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命名的。 体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走过池塘边同样有一座的牌坊。上有四字“文治光昌”,它的用意是只要重视文化教育,才能使后代永久的繁荣昌盛。也说明和顺如此的重视文化教育。</p> <p class="ql-block">  河上有两座石拱桥,因形如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双虹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红花映日更显古朴典雅,桥下鹅鸭戏水,魚翔浅底,构成了一幅高原水乡恬美风光。双虹桥历史悠久。老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新桥建于1921年。是游客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过了桥是和顺图书馆,是“ 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乡村图书馆,是和顺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于1928年集资创办的图书馆。馆内典藏文献丰富,有藏书11万余册,古籍和珍本1万多册,《续藏经》等众多古籍和名人手稿珍藏于此。其历史之久,藏书之多,堪称中国乡村第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图书馆有大门,中门,花园,图书馆主楼,藏书楼等组成。馆内门窗净几,院内花木扶疏,环境安谧,它凝聚着华侨对知识的重视与渴望,为和顺古镇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和顺图书馆”的馆名由胡适题写的。这里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藏珍楼, 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古籍、珍本。收藏于此。</p> <p class="ql-block">  紧邻和顺图书馆的是文昌宫,建于清道光年间,这里是以前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 在左右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出了图书馆沿着镇边的小河走,风景特别美丽、宁静,远山、近树、鲜花,古桥、碧水,嬉戏游水的鹅鸭,似山水画,又似田园诗,好一个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和顺小巷沿河而建,有近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滕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 和顺小巷与和顺湿地毗邻,其中的大马棒博物馆用近两千件实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南方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所,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可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p> <p class="ql-block">小巷第一个景点是马帮博物馆。腾冲自古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上的地图表明内地的货物经昆明、大理再到腾冲出国,几百年前,腾冲商人“走夷方”到缅甸做生意,出了缅甸再往西就是印度,最后生意做到美国,加拿大……。不仅赚回了大量金钱,也带回了许多西方先进文化。</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风光旖旎,鲜花盛开,流水潺潺。不由想起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的一首诗,“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真是“两岸花柳全依水,隔岸花分一脉香”。</p> <p class="ql-block">“翡翠大王家乡”,让我慨叹建筑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总兵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沿着水道,我们一边欣赏湖光山色,翠柳如烟、绿影婆娑、香蒲摇曳,一轴泼墨画卷浑然天成,令人陶醉,一边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洗衣亭,古镇沿河有多个这样的洗衣亭,这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们,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抚养孩子的女人们所建的,以便他们洗衣洗菜的时候,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地方。 从清光绪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六组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的公益建筑,现已构成了和顺独特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飞檐瓦顶的冼衣亭。它是“走夷方”的和顺人相亲相爱又聚少离多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再见一个古朴的冼衣亭。</p> <p class="ql-block">  清新雅致的野鸭湖跃入眼帘,三面环山,四周翠绿,湖水清澈透亮,蓝天白云倒映水中,如梦如幻,给古镇增添了灵秀与温润,是一幅灵动绝美的图画。漫步其间,尽享这世外桃源的宁静和谐。</p> <p class="ql-block">走进湖边的家风文化长廊入口处,映入眼帘的“六百载继世诗书礼乐殖边地,廿余代传承忠孝仁义铸家风”的对联,横匾“家和风清”,概括了600年来20多代和顺人积淀传承的好家风。</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野鸭湖畔,一条长达400米的和顺家风文化长廊, 正在讲述着一代代和和顺人的故事,丰富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励志篇、礼仪篇、孝道篇、家国篇等十六个篇目,通过一座座雕塑,将浓缩和顺家风文化的十八个故事一一呈现,展示了历史上和顺人的奋斗历史和优秀品质,良好的家风和浓郁开放的文化气息,真是源远流长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艾思奇的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宗祠文化也是古镇一道独特的亮丽的人文景观,明朝初为了保卫边疆,朝廷便从内地调动军民来戌边,和顺的先祖从内地迁居于此,从清代开始兴建宗祠,先后兴建了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宗祠。八大家宗祠是和顺辉煌的文化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刘氏宗祠 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精致典雅,环境清幽,里面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等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三祖训碑,有一定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宗祠建于1920年,是个清幽的古建筑群,占地4千余平方,拾阶而上, 大门两侧的门头上各嵌有一块石刻,各书有“ 登龙”“望凤”二字,意即“登上黑龙岭,遥览来凤山”。李氏是名门望族,李氏宗祠气势磅礴。布局大气恢弘。</p> <p class="ql-block">寸氏宗祠,始建于1805年,是和顺古镇标志性建筑,而且造型与众不同,和传统宗祠相比,它融入了东亚和西方建筑风格,透散出中西合璧的韵律之美。我真的被他的洋气给惊艳到了,大门的三道圆拱石门显得格外气派,玉石铺路更是奢华至极,这里的建筑风格真的是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人的巧思与匠心,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宗祠里有大量的匾额和题词,看上去都是清代的物件,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和顺古镇建筑分布严整,街道巷纵横交织,屋舍错落有致, 随处可见徽派建筑粉壁黛瓦,马头墙高筑,行走在和顺古镇的火山石板路上, 蜿蜒曲折,曲径通幽,两边是古旧的街巷,雕梁镂窗,庭院深深,感受古镇的宁静与美好,仿佛穿越了时光,走在镇子里如同穿越在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古镇的街头巷尾,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浓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半天时间走马看花,还末领略完和顺的美,我们依依不舍地结束了行程,又经过双虹桥,回望和顺古镇,这个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的古镇,实属名不虚传, 让我体验了一次西南小苏杭独特的宁静和神秘,感受到浓厚的侨乡风情,古朴的民族文化,带给我一场视觉盛宴和心灵的洗礼。终身难忘,留下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 Mr Wu、 风中之凤</p><p class="ql-block">拍照时间: 2024年5月13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谢谢关注和浏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