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故事——平乐籍老红军许凤翔的革命故事之一

许建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出玄坛村 寻求革命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题记:老红军许凤翔是我们平乐县桥亭乡玄坛村人,自幼聪颖过人,很早就接受了进步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后参加了百色起义、参加2、3、4、5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讲好红色故事,笔者经过许凤翔后代同意,在收集到许凤翔老红军在各个历史时期大量资料的前提下,从本期开始,通过平乐故事,陆续推出许凤翔老红军的系列故事,以飨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桥亭乡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凤翔,号天彩,1908年生于平乐桥亭乡玄坛村一户贫苦人家。玄坛村是一座集书香、文人辈出的古村落,相传古时有一位被封神赵玄坛的道人云游至此,在离狮子山不远处建了一座庙,后人称之为玄坛庙,玄坛村因此得名。村里现存的惜字炉、古戏台、石碑、石刻、岩画、浮雕,虽经风雨浸湿,依然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受文化熏陶,村里人无论贫富均力尽所能供后生晚辈求学,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公庙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许凤翔共有五姊妹,他排行老大,靠父母替人种田为生。天资聪颖的许凤翔,6岁时父母省吃俭用,送其念私塾三年,凡《三字经》、《千字文》《中庸》《论语》等古文、古诗词皆能倒背如流。9岁始入学堂两年,在这两年中获得两次成绩第一,学校奖给笔墨和白纸扇作为鼓励。11岁那年,许凤翔眼见父母含辛茹苦,既要供自己读书还要维持一大家子人生活,就主动放弃学业承担起了在家带弟妹,做些砍柴、割草、做饭等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玄坛古石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年纪稍长,许凤翔又到桥亭街上的杂货店、中药铺帮工三年多,用稚嫩的双手挣钱补贴家用。家庭的贫寒、社会的黑暗,让许凤翔从小就开始思考如何改变现状的出路。他开始与村里的有志青年阅读进步书籍,探讨人生理想,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凤翔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玄坛老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25年,许凤翔选入平乐团练讲习所学习,讲习所的教官都是黄埔军校保定一期的毕业生,完全按正规的军事技术要求训练学员,同时对学员宣讲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政策。当时被选入讲习所的学员绝大部份都是富家子弟,唯独许凤翔是穷苦人家出生,他把富家子弟外出游玩的时间,全部用于军事训练和学习之上。因此受到教官的器重,凡队列操作和课堂回答问题均被点名示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红衣为作者与桥亭部分许氏宗亲及乡贤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26年,许凤翔就读区立高小新学制,有英语、数学、军事、选读古文释义等科目。许凤翔在认真学习英语、数学、军事等科目外,系统学习了《赤壁赋》《归去来兮辞》《《辨奸论》《兰亭序》等10余篇文章,其作业先后两次贴在堂上作范文。学习期间,许凤翔被选任学生队长,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宣讲农民协会章程,动员农民入会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惜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家境贫寒供不起学费,许凤翔依依不舍离开了学堂,以读书人的身份进入国民党区党部,协助农民协会登记入会等工作。工作期间对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一些复杂情况,和农民的自身觉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许凤翔有个堂叔兄弟,花钱买了一个10岁左右的丫鬟,受到民主自治的影响,就将这个小女孩无条件送回了娘家,这个事在家乡引起不小的震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秋,许凤翔与同村10余人青年,到广东参军,团中讲习所所长看中他的文化,把他留在团部当文书上士,支准尉薪。不久后许凤翔回到广西,经朋友介绍到广西教导总队警备第4大队部任准尉司书,实际做副官工作。警备第四大队的队长由张云逸兼任,张云逸是我党早期中共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因此警备4大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我党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七军军长张云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29年春,邓小平受党中央委托来到南宁,领导广西的革命武装斗争。许凤翔回忆说,小平同志到达广西后,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巩固了党在广西军官教导总队的地位,从政治、军事、思想上为百色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邓小平要求下,在教导总队和第4、第5大队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仅两个月就发展了新党员300多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教导总队还为第4第5大队输送一批党员干部,抽调了百多名党员学员到4大队任连、排干部,又动员一批工人、农民、学生入伍,使第4大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上第4大队共辖4个营,每个营有4个连,大队直属特务、机枪、迫击炮、山炮各一个连,共有20个连,从建制到装备上,都为红七军的建立提供了基本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9年12月11日,在这个纪念广州起义两周年的日子里,参加起义的全体官兵穿着红军的军服,头上戴着一顶红五星的八角帽,颈上系上红色领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广场参加起义誓师大会。当大会主席庄严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成立”时,全场掌声雷动一片欢腾。欢呼声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军旗,在广场正中冉冉生起,那一刻许凤翔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百色起义后,原广西警备4大队改编为第一纵队,原机关枪营、特务连、百色起义工人赤卫队、恩隆、奉义、思林、果德等县的农军,合编为第二纵队,原东兰、凤山等县农军合编为第三纵队。许凤翔升为少尉副官,随第一纵队在右江根据地开展斗争。1930年9月,中前委决定红七军整编为19、20、21三个师,11月上旬,红七军全体官兵集合在河池三里亭前举行授旗仪式,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及19、20、21师军旗。许凤翔升任19师上尉副官、上尉会计股长,实际负责部队筹粮筹款,保障供给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期间,许凤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部队筹粮筹款,使部队给养和军需得到了补充。部队到达湘桂交界的龙胜县古宜大山区时,因人烟稀少,加上国民党在当地制造了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谣言,村民和妇女非常害怕红军的到来,青年和妇女几乎都跑光了,给筹备给养造成了困难。许凤翔就沿村挨家挨户敲门,寻找到一户留守看家的老人,向他介绍红军的政策,打消了老人对红军的疑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人家虽然知道了红军是为了解救贫苦人于水深火热的部队,但仍面露难色地对许凤翔说:“穷人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哪还有粮食卖啊!”不过老人还是偷偷告诉许凤翔说,村里有一位团总的儿子住在庙里,团总平时通过剥削老百姓,家里囤放着许多粮食。得知情况后,许凤翔便派人把团总儿子请下山来,晓明大义,并要求他传话给其父,按要求备足粮食等物品交到红军手中。团总救儿心切,很快就将物资按时交给了红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1月2日,红七军经过几天几夜的奔袭,乘敌人不备,兵无血刃,一举占领了广西全州县城。全州城内有几座大仓库,许凤翔带领部下,准备把粮食全部没收,发给部队七天给养,其余的赈济当地贫苦农民。但是守仓人员在他们的后台指使下,一面卖弄殷勤,一面弄虚作假。他们假惺惺地以烟茶糖果热情招待红军,口口声声说“这是义仓,在春夏之间青黄不接时要开仓赈济贫苦老百姓,南门内的仓库才是官仓”。他们妄图以义仓为名进行欺骗,不让红军筹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心的许凤翔从他们的言谈中看出了破绽,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些仓库都是反动官僚豪绅的官仓。他们贱买贵卖,囤积居奇,重利盘剥,敲骨吸髓地剥削穷人。于是,许凤翔毫不迟疑,让部下立即张贴布告,宣布将官仓通通没收,把没收来的粮食补充部队和分发给贫民。在开始分粮食的时候,有部分群众怀疑观望,许凤翔就让部下展开宣传,打消他们的疑虑。后来,要粮的人越来越多,城外农民也进城来挑谷子了。大家争先恐后,抬的抬,扛的扛,很快把粮食搬光。从此,穷苦贫困的百姓知道了红军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