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葆棣先生(1947年出生,山东龙口人)是王雪涛先生的入室弟子,继承了王雪涛先生的清新、灵动、洒脱的画风,强调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他既强调笔墨功夫,同时又十分注重写生技法的训练,展现出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他的笔下,鸟儿栩栩如生,花朵娇艳欲滴,树木苍劲有力,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情感。他承古融新勇于探索吸收营养,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几十年来在全国性展览中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 陈葆棣先生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友好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葆棣对王雪涛花鸟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 / 刘北一</span></p><p class="ql-block"> 王雪涛作为现代花鸟画领域的杰出画家,在学习齐白石和王梦白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基础上,对明清院体花鸟和大写意花鸟画等不同流派与风格都曾深入学习研究,同时将西方绘画观念融入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注重观察与写生的训练,其花鸟画形成了“鲜活”与“生动”的风格特征。陈葆棣曾深入学习王雪涛的花鸟画风格,并沿着这个脉络不断探索和创新,他在继承王雪涛绘画风格的同时,进一步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在题材、技法、风格和表现内容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和变化,呈现了当代花鸟画创作的多元风格走向,这为当代花鸟画的学习和创作提供了经验借鉴。</p><p class="ql-block"> 陈葆棣,20世纪60年代末得溥松窗引荐结识王雪涛,开始从其学习小写意花鸟画。在王雪涛的教导下,他十分注重速写的训练,他的手绘作品与王雪涛的速写风格一致。陈葆棣先从学习老师的画风入手,之后根据自身的审美取向不断创新。王泷说:“葆棣牢记家父的教诲,刻苦学习传统而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他并非专注于师从一家所长,而是取法诸家汲取养分,博采众长而幻化为个人的风格……他试图在表现不同物象和题材时采取不同的笔意和结构技巧,时而沉稳浑厚,时而飘逸流畅……他的探讨是可贵的,是清新的,是富于时代感的。”</p><p class="ql-block"> 陈葆棣师从王雪涛之后,在深入研究王雪涛笔墨技法及章法布局的基础上溯源而上,对前辈画家及古代花鸟画作品深入研读。又注重写生技法的训练,增强了花鸟形态的准确性与视觉冲击力,形成了清新、自然、滋润、明丽和生动的特点。陈葆棣曾深入学习八大山人及海派画家的作品,从他临摹的八大山人和任伯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的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 陈葆棣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继承王雪涛作品风格基础上的创新,如他的《鱼戏莲塘》《墨牡丹》《迎春喜鹊》和《秋江戏鸭》等作品都吸收了王雪涛花鸟画的风格。以画荷花为例,陈葆棣的《鱼戏莲塘》与王雪涛的《荷塘》在构图和荷叶的刻画上很相似,但是陈葆棣增加了锦鲤和蒲苇,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和意趣,落款题有:“未上龙门路,聊戏芙蓉池。”这与传统写意花鸟画所推崇的人文意趣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另一类作品比较具有创新意识,完全脱离了王雪涛花鸟画的风格,如他的《畅游》,其中的热带鱼无论在形象还是布景方面都不似王雪涛的作品风格,画中横斜式的晕染方法与众不同。此外,他进一步在荷花、菊花、梅花和向日葵等题材上进行创新,采用了多样的表现手法,既勾染结合,又借用泼墨的晕染效果,这都区别于王雪涛小写意写实的风格,具有抽象意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