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婺源

风飞扬z x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景德镇出发,自驾沿途经过凤山、察关、虹关几个小村落,相比婺源其它的大牌景点,这里更显得小众和孤寂,进入村子,江南内陆地区的乡土和农耕文化扑鼻而来,淳朴而寂寥。</p> <p class="ql-block">一、凤山村</p><p class="ql-block">‍凤山村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下辖村,建村已有1030余年,是浙源乡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传说浙源凤山村是金庸的祖居地。</p> <p class="ql-block">龙天塔建于明万历年间,耸立在凤山村头的浙溪之畔。相传建塔前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并取名龙天,与凤山村名对称,有龙凤呈祥之意。龙天塔高37余米,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腰檐层层凸出,宽度向上递減,每层檐角悬吊铁风铃,每当风起,铃声铮铮悦耳。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直登顶层远眺。该塔临溪而建,丽日朗月之时,塔影倒立水中,景色十分壮观。塔身巍峨,古朴素雅,是婺源唯一幸存的古塔。</p> <p class="ql-block">古玩店</p> <p class="ql-block">西门井</p> <p class="ql-block">西门井</p><p class="ql-block">‍在凤山村中心,有一口古井,西门井,又称涌泉井,终年泉水汩泪,水质甘甜,全村人都饮此井水。</p><p class="ql-block">夏季井水冰凉,冬季井水温热,在冬季早上,井口水汽腾腾上涌。因村民常年打水,井口圆形石沿被绳子拉成了很多深沟。要是小孩不慎掉下水井,人不下沉,竟会自动被井水托起,浮出水面,堪称“华夏一奇”。</p> <p class="ql-block">金庸祖居</p> <p class="ql-block">查氏宗祠又名孝义祠,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凤山查氏族人祭祀始祖查文徵公的总宗祠。宗祠占地面积2460平方米,坐西朝东,宽22米,全堂直进六层,粗梁大柱,整个宗祠由近百根2人合抱的木柱构成。</p><p class="ql-block">‍精工细琢,令人赞叹。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便是这一宗族人氏。查氏宗祠:是海宁、婺源查氏后裔保存的唯一一座古祠。宗祠为康熙三年(1664年)始创祭祀婺源查氏始祖文徵公,当时郑太宗题名为“孝义祠”。1892年,查氏后裔查允兹、查仲兹、查启明等提议扩建查氏宗祠,并得到浙江海宁查氏迁支(金庸之祖)的资助,于1898年建成。在提议扩建宗祠三人中,查启明财力稍弱,但他变卖了大部分家产、田地,其后人因此穷困潦倒。在他的感召下,全村人人出力,修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寒溪桥</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桂花香</p> <p class="ql-block">二、察关村</p><p class="ql-block">‍察关村历史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在村溪钓鱼者,头日一根鱼杆插在溪边,次日便长了枝叶,连村名由来的传说都这么生发,从最初的“插竿”的传奇到”察关”的诗意,是村人经年的对话与村庄成长的丰富。</p><p class="ql-block">一如村边的小溪,幽幽的清流中伴着悠远的欢唱。那位在溪边的钓者,钓出机缘,成了察关开村的始祖,他的怡然与悠闲,不仅建立了自已内心的秩序,也留给村庄和村人有了千百年的恬静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祭酒桥及察关水口</p><p class="ql-block">‍——2007年被评为“中国经典景观村落“徽州最美水口”,[3]1974年由祝新运先生主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外景拍摄地,也是电影《捕蛇少年》的拍摄地;2016年电视剧版《致青春》的主要拍摄地。察关水口主要包括文昌阁,祭酒桥,祭酒厅,28棵古树(古樟树,吉枫树,古苦槠树,古栎树等),印石浮纱,徽饶古驿道,岚山庙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察关村附记:</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察关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北部,现属于虹关村委会管辖;古村座落在春秋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即吴楚分源)南麓,因地处要塞,自古被认为是婺源的北大门,是古代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至饶州府(初治在今江西波阳)的主要通道,徽饶古道,大名鼎鼎的徽商(吃苦负重的徽商又被称为徽骆驼)就是沿着这条路发家致富的。婺源第二高峰一一高湖山东南端,村庄背枕青山,面临清溪,整个村落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神美意境。</p><p class="ql-block">村落历史</p><p class="ql-block">由唐朝庐源先锋兵马使詹必胜之子詹之谏(詹初下第九世)于唐僖宗时所建,迄今一千二百余年;是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巴金先生的好友詹剑锋先生故里。村中房屋部分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历史变化,原有詹氏宗祠、崇俭堂、关帝庙已毁;现保存历史保护建筑有察关水口景观、徽饶古道、水龙庙、月塘、詹剑锋故居、五桂堂等,还有前后山森林保护片区。</p><p class="ql-block">1958年高级社改生产大队,成立察关大队,管辖察关、吴村、汪坑、长源、什堡、詹坑、汪源7个生产队。大队部设在察关村头。1968年扩社拼队,察关大队与虹关大队合拼,因突出政治,名称立公大队,大队部设在虹关村;次年后改为虹关大队。</p> <p class="ql-block">三、虹关村</p><p class="ql-block">虹关村坐落在婺源名山一一高湖山(海拔1116.6米)南麓,距婺源县城45公里。春秋时是吴楚划疆之地,明清为徽饶两府的交通要冲,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虹关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经典村落”“中国景观村落”等。虹关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徽墨名村,鼎盛时全村有80多家墨号,至今仍留传着古法制墨,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五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虹关村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风水哲学思想,村落沿河北岸呈“船状”舒展延伸,一条青石板的徽饶古驿道、一条引平公堨之水的长生圳贯穿干村落东西两端。村内古民居众多,古建筑与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完好,现保存完好古建筑60余处,其中古民居40余幢。</p><p class="ql-block">虹关村民风淳朴,邻里和谐。</p><p class="ql-block">“舞龙”习俗代代相传,有稻草龙、板凳龙、花灯等。</p><p class="ql-block">虹关村自然景观优美,有被世人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p> <p class="ql-block">从是堂</p><p class="ql-block">徽墨名家詹大有的故居。詹大有是婺源经营徽墨最早的徽商之一,他艰苦创业凭借一个鸭蛋闯上海,终成一代徽墨大师。在詹大有的带动下,虹关詹氏经营徽墨的人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多达八十多家。詹大有发财后回家建造的这栋徽商巨宅,气势宏伟,历经二百多年还辉煌依旧。</p> <p class="ql-block">村头一颗繁密的大樟树象征了村子的百年兴旺,也是村民们快乐的聚集场所,小孩子嬉戏热闹的天地。村子里人来人往,都得益于神树的护佑。</p> <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3日婺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