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新发现古代文化遗址--谒帝关

明朝牵马人

文/解向军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7日,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西部山区村庄楼子村村委会,所组建的新农村建设施工队在河道辅助设施工程施工中,挖出了明朝万历六年(1578)八月立造的谒帝关石牌坊门楼匾额及其附件。</p> <p class="ql-block">时任“韩城市西庄镇盘龙山茶马古道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建朝和楼枝村委会主任张军峰副组长,在第一时间通报了当时聘用的韩城市政协调研员解向军,5月18日,作者解向军与韩城市书法家协会知名地方书法家贾云亭、樊武聪等人随副组长昝起收,乘车一起上盘龙山楼枝村文物发现现场,对石牌坊古匾额上的古体字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考证和辨认,确定石牌坊正面为“谒帝关门”四个大字,背面为“玄天一门”四个大字。并且对匾额正反面署名小字进行了仔细的辨识和记录,丈量了石匾的长、宽、厚度。当时对石牌匾额文字进行了认真校典后,颇为震惊,及时对现场提出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和临时保存建议。</p> <p class="ql-block"><b>谒帝关石牌坊楼额巨型门楣为砂石材质,牌额长为218厘米,宽63厘米,厚9厘米。</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牌坊正面门楣“谒帝关门”四个大字,其中“谒帝关”三个字是一个名词。“门”字是古代大门匾额的章法,指门楼。</b></p><p class="ql-block">匾额正面左上角署名:“通判张九思立;赐进士第兵部车马司事同州马慥书”;中为“谒帝關门”四个大字。大字后右方又署名有“乡进士北畿河间府同知邑人薛承範立”;右下方又署有“庠生程加言撰”字样(疑后补附),注名此石牌匾署名小字应该是程加言所撰写;<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书“谒帝关门”四字者马慥。马慥是明朝同州府(今大荔县)人,马自强季子,字顾甫,明万历二年进士(1574);</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匾额上首先显示立牌坊人在先者张九思,明朝韩城县人,嘉靖四十三年举人(1564),历教谕、知县、通判等职;匾额显示立牌坊人后者薛承範,明朝韩城县人,县学生,书经。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十八名举人。历职教谕、助教、同知、知府,晋阶大中大夫等职。万历三年(1575)到十二年任河间(天津)府同知,万历十三(1585)年至十七年任莱州知府。应为二人合作完成立牌坊工程。程加言,明朝韩城县人,庠生,设计书写署名文字者。</b></p> <p class="ql-block">谒帝关牌坊是以全石材料建构而成,四根方石柱支撑匤架,通常所说的双排多腿牌坊门楼,在韩城古代门楼牌坊中尚属少见的一座样式。门楣也是前后双面,重量约有半吨,后面向西则是时任万历初期首辅的大学士马自强题书“玄天一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时任首辅马自强会题背面门楣,而其兵部任职之子会题正面门额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关隘都是驻兵单位,由兵部管理,原则上应由兵部任职者马慥题,马慥又是谒帝关书洞学子。<b>父子二人皆出道谒帝关书洞,谒帝关建牌坊时,马自强应该是为邻近的玄武大帝庙门题书门楣。由于二者距离很近,缘故密切,立牌坊人为了省工省料,将两幅字刻在一块石头上的正反两个面,立一座牌坊门框,也是匠心独运。这样我们便可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双排牌坊腿架,是古人因地置宜、别出心裁的制作工艺方案。同样也可理解正面牌匾上出现的两个不在一起的立牌坊人署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牌楼向西背面文字署名:“赐进士第大学士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同州马自强题”。后附“万历六年秋八月吉日”。石牌匾额还附有石匠、经纪人等名字和籍贯。这是古人一般立牌坊时正反面的格式章法</b></p> <p class="ql-block"><b>关于石牌坊正反面,作者解向军要在这里纠正以往记载中的错误。清朝康熙《韩城县志》中载:“马文庄公西山读书处。石坊刻四大字云:玄天一门。旁题:赐进士第大学士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同州马自强题,万历六年秋八月。又大字云:谒帝关门。前题通判张九思。第二行云:赐进士第兵部车驾司主事、同州马慥书。后云:赐进士北畿河间府(今天津)同知、邑人薛承範立。慥,文庄公季子也。”根据县志中的这段记录与今天挖出来的牌坊实物比对,县志中“通判张九思”,少了一个“立”字,应为“通判张九思立”。“后云:赐进士北畿河间府同知、邑人薛承範立。”该句中“赐”字有误,应为古体“乡”字。很可能是因明朝立的石牌坊较高,清朝人搭上梯子上去读时没有看清楚,有疏露、疏忽。这个我们后来人可以理解和原谅,不能原谅的是古人在编撰县志排正反面时,错误的按父子关系和职务高低排列正返面。</b></p> <p class="ql-block"><u>通过比对校定,我们认为:一、明朝当时立牌坊时,门楣正反面是按照统一章法排列实施的,先兵后礼,即兵卫驻地谒帝关,正门当是兵部车驾司马慥题楣,时兼任礼部尚书的马慥之父马志强是文职官员。立牌坊人张九思、薛承範皆是朝廷高级官员,懂得这个常识。二人与马志强、马慥疑是同窗,在立牌坊向马慥求牌坊匾额“谒帝关门”四个字时,应是张九思。之后,在制作石牌坊时,薛承範才向马志强求得“玄天一门”四个大字。二、清朝编撰记录时,标题用“马文庄公西山读书处”,将首辅马志强题“玄天一门”记录在前,这样看文字也无可非议。为了原由说明,县志最后附上一句“慥,文庄公季子也”,不道自明。三、问题就在于“谒帝关门”匾额上署名有两位立牌坊人,作者认为,“乡进士北畿河间府同知、邑人薛承範立”之16个字的位置乃程加言所为,是在已制作成的牌匾上补加的字。排列署名时的章法是合理的,背面匾额下署落款“万历六年秋八月吉日”,前后一目了然,最后附上匠工及经纪人等名,更加清楚的能看出前后、正反面牌匾。由于章法问题起了争议,“庠生程加言撰”六个小字是后来加上的,程加言并不是石匠,后刻上的字与原牌匾上的字迹截然不同。</u></p> <p class="ql-block">明朝人设计正反面是客观的,只是立牌坊时可能遇到了资金不够,薛承範后来取得“玄天一门”题书后,自然也凑齐资金后,根据资金有限数额,与张九思二人合议修成一座独具风格的牌坊。可是,正面门楣刻字工程完成在先,署名处已没有空间,只好将“乡进士北畿河间府同知、邑人薛承範立”16字刻在正面牌匾的四个大字“谒帝关门”之后。清朝人写县志时,坚持“玄天一门”在前,是以父子论先后,以官职排正反面,重文抑武的朝廷理念,导致其忽略了牌匾的章法,造成叙述中先后、正反面颠倒。后来的刻印板还出现了“西山”二字颠倒为“山西”,是排板人员所为。</p> <p class="ql-block"><b>玄天一门”,“一”字乃章法上的补缺文饰,时乃大明文化第一人马志强的高明之处。就是这个“一”字恰恰点明了谒帝关玄武大帝庙的特殊地位其要害所在,以及其历史之早的原故。天下玄武庙之多,而韩城盘龙山玄武庙则是华夏第一座,指明这里的玄武帝与天齐尊。</b></p><p class="ql-block">另一个原由是马首辅还要为世人交代清楚,谒帝关之名词出处在玄武大帝庙。尚早时期的古代人把祭庙叫谒庙,由于这里是第一个玄武大帝庙,又是北方神位,古代北方人信奉北方之神,各地官员人等成群结队来韩城拜谒北方大帝,习惯上也叫谒帝。</p><p class="ql-block"><u>后来还是原始诸侯国在这个地方驻兵设防,立关护国,则根据当时习惯方言启名——谒帝关。再往后,古人又在这里建起了儒学基地,修设了谒帝关书洞,一直延续到清末。在整个历史长河中,从谒帝关书洞走出的名人比较多,名载史册。</u></p> <p class="ql-block">马自强(1513年11月28日—1578年11月11日),汉族,字体乾,号乾庵,明朝陕西西安府同州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马坊里人。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授检讨、修撰、侍读、司经局洗马官、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掌院事、协管府事教司吉士,经筵讲官、礼部右、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参加重录《永乐大典》。隆庆年间任洗马,充经筵讲官,纂修《明世宗实录》。后升国子监祭酒,破例为明神宗讲授经史。万历乙亥(1575)任礼部尚书兼南林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知贡举,后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万历六年(1578)十月,马自强劳累过度,不幸逝世在首辅岗位上,是位大明奇人、政治领袖、治国理政高手,享年六十六岁,赠少保,谥号“文庄”。</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31日,韩城市政协委员会副主席陈玉振、政协文史委主任薛明星,政协科教文卫委闫妮等同志一行,对新发的盘龙山古代文化遗址谒帝关进行了考察调研。市政协委员,西庄镇盘龙山西茶马古道文化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建朝等同志陪同调研。<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玉振看到谒帝关出土文物石牌坊门楣牌匾时,叮嘱一定保护好石材文物,不能让晒太阳,严防文物表面脱落,不能造成文物二次损坏。要求对文物体上文字认真仔细的研究,详细考证其文物来龙去脉,佐证文字历史论据,探索文化遗产之源。陈玉振副主席充分肯定了西庄镇楼枝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及成立的盘龙山茶马古道文化产业开发机构,对盘龙山地域文化遗址挖掘发现、糸统宣传工作力度。提出在保护文物和开发上下大功夫,继续加强对盘龙山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宣传,拉动西庄镇西部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副产品的发展和推销,大力提高山区村民的基本收入。</b></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30日,在韩城市西庄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安排指导下,由西庄镇文史组、西庄政协联络组 、西庄汶盘书法协会、西庄商会,以及中国民主建国会韩城市基层委员会李晓玲、韩城市地方志办公室薛永飞、韩城市司马迁书画院耶雪亮、韩城市政协文史组解向军等社团组织代表,组成一支对新发现谒帝关遗址文化遗产的深入考察、调研和探索论证队伍。在党鉴全组长的带领下,跋山涉水,仔细研究,深入探讨,广泛搜集证据链,得到结论是:出土文物真实,文物级别之高,文化遗产丰富。</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3日午</p> <p class="ql-block"><b>作者</b>: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城市政协委员会调研员、韩城市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韩城市司马迁文化会副会长等荣誉职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