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之行二(绵山景区)

刘若洁

<p class="ql-block">9月21日一早8点出发绵山,进入景区65岁以上老人只需买景区交通票(成人另加110元门票),一人50元,共8个景点上或下。绵山拥有众多古代寺庙和人文遗迹,其中不少建筑和艺术品可追溯至明代甚至更早时期,再加上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可谓“无峰不奇,无水不秀,无洞不幽,无寺不古,无景不典”,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景交车游览绵山,首站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又因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皇帝驾幸绵山礼佛时,有双龙显灵而改为现名。区内有毓德堂、关帝庙、真武庙、南天门等名胜古迹。有《叶剑英元帅论绵山》、《左传·介子推不言禄》、屈原《九章》、宋廷魁《绵山赋》、唐太宗御制诗碑等,这些石刻是领略绵山厚重历史文化的主要景观,也是朝观云海,夕观日落的绝妙去处。</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大罗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曾携母隐居被焚于此,故而又称介山。绵山历史上曾建有众多道教宫观,但至近代,几乎全遭毁坏。1995年,当地大居士阎吉英先生筹巨资开始开发绵山和恢复绵山道教,迄今已经建造塑造神像600余尊,其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三清上,曰大罗”。举世闻名的道教大罗宫坐落于山西。介休之绵山。论起源流,绵山大罗宫之名出自春秋时期著名隐士介子推。据传介子推曾携母隐居于绵山并在此看到“三清上,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宝树覆盖八方罗天,曰大罗”的道家最高境界“大罗仙境”。我们坐电梯上去游览,下面分享随拍图片。</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云中栈道一一天桥,绵山云中栈道是一条非常奇特的古栈道,以下是详细介绍: 绵山天桥 长度:长300余米。</p><p class="ql-block">宽度:不足1米。</p><p class="ql-block">位置:位于绵山龙头寺附近,上离山顶200余米,下距沟底300余米。</p><p class="ql-block">特点:栈道悬于半空,多云天气时,人在桥上行走,云在脚下涌动,仿佛平步青云,飘飘欲仙。由于时间不够,我们就在下面转转,手机随拍了几张图片。</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一斗泉,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仅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传说很久以前绵山缺水,元始天尊云游至此,用拂尘醮东海之水,往绵山洒了几点,绵山便出现了很多泉水,最后一点滴在此处,形成一斗泉。由于爬上去有点困难,我们就在下面走走看看,随拍点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云峰寺,云峰寺原称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1700年历史文明于其间(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想想这个石腹的立间的大小,期间居然建抱了200间房舍,太难了)。云峰寺是绵山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真实的记载了绵山1700年的佛教文化,云峰寺被称为绵山许愿最灵的地方,原来云峰寺是绵山必游景点之一,没有电梯,就在景点门前转转。</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正果寺,正果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最初由空王佛田志超所建。寺庙在历史上曾多次损毁,但每次都能得到重建。特别是在近代,寺庙得到了重要的修复,并对游人开放。正果寺内保存有12尊唐代至明代的高僧肉身佛像,这些佛像历经千年,筋骨完好,被誉为“东方木乃伊”。这些肉身佛像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栖贤谷,栖贤谷是一条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景观独特。人在吊桥上行走,瀑布脚下飞瀑,环境优美。没爬山上去,就谷下走走。</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介神庙:介神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后汉书》中。历代以来,介神庙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葺,尤其是在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被敕令重建。</p><p class="ql-block">介神庙不仅是介子推的家庙,也是全国最大的列入国家祀典的介子推庙。庙堂宏伟,殿宇巍峨,亭台玉立,曲径通幽,是一处集古建筑、古文化为一体的精品代表作。介神庙位于山西省的绵山地区,其中最大的介神庙位于介休市。这座庙宇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庙。介神庙不仅是介子推的祭祀场所,也是研究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的重要地点。2600多年前,由介子推演进了寒食清明节文化,这里是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的发源地。下面来看看我们的随拍。</p> <p class="ql-block">介子推</p> <p class="ql-block">在这巍峨耸立、峰峦叠嶂的自然画卷中,隐藏着一项古老而惊险的传统习俗——绵山挂祥铃,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曾因大旱前往绵山祈雨,而后又在这里礼佛还愿。他在绵山抱腹岩悬空处“挂铃”,以表达对空王佛的感激之情。这一仪式成为了绵山的传统,代代相传,如今已千年。</p> <p class="ql-block">祈愿,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去寺庙祈愿的习俗,纵观全国,大多是以烧香的方式,人们希望通过焚烧香木向神祇、佛菩萨表达虔诚之意、祈福禳灾。像绵山祈愿挂祥铃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甚为罕见。人们在寺庙内祭拜后,将心之所愿写于红绸之上,与铜铃相接,再请专门从事挂祥铃的扫山师傅背上这只水罐大小、象征吉祥如意的铜铃挂在抱腹岩的峭壁上。希望在神灵的关注和默佑下,自己的心愿能成为现实。温海龙,是绵山挂祥铃、挂灯、挂云牌习俗的传承人。在他的印象中,家里祖祖辈辈都是从事此类工作,原来挂的是纱灯,后来到了爷爷那一辈,便开始挂祥铃。在他看来,百米高空挂祥铃,最重要的是胆大、灵活,但也需要几人之间密切地配合。悬崖之上,会有放绳人辅助,抱腹岩之下,也有人负责拽绳子,上下分工、合作,方能顺利将铜铃挂好,每一步都需要多年配合的默契和完全的信任。 下到崖壁的人,和在崖上放绳的人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能信任彼此的,称为“生死之交”也不过分。绵山云峰寺在抱腹岩之下,当挂铃人拿过祈愿铜铃后,得先攀到崖顶,最快的上山之路便是铁索岭的铁索(这也是绵山三绝之一),这是古人为方便上下,在抱腹岩以东一处近乎垂直的崖壁上,由崖顶垂下近60米长的两条粗大铁索,可攀岩而上到达山巅。此处攀爬,完全没有安全措施,全凭挂铃人熟练的技巧。他们背后是万丈深渊,面前是陡峭绝壁,手抓脚蹬铁环,稳步攀至顶峰。此时,在山顶的俩人已经将百斤重的绳子在相邻的树桩上安置妥当,由树桩充当定滑轮来放绳。这时,挂铃人就需要保护措施了,他们娴熟地拿起粗绳,在自己身上打好“保护衣”,与要放的绳连结,戴上安全帽,拿着一根有铁钩的长棍,将铜铃背上,便要下崖了。随着绳子缓缓下放,挂铃人已悬于空中,蓄力,蹬腿,借助腿部力量以绳荡身,奋力把自己荡的更远……当快要靠近抱腹岩洞口时,山下拽绳之人,用力将绳子拉向崖壁,方便挂铃人靠近。只见挂铃人手持长棍,用力一勾,正好勾住了岩壁上的钢钎,便固定住了自己,取下背后的铜铃,挂在钢钎之上,圆满达成!此时,就能慢慢往地面下落了。如今,抱腹岩洞口悬挂的铜铃满满连成排,山风吹过,铜铃叮当作响,那声音清脆悠扬,绵延深远,回荡在绵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天最后一站:绵山水涛沟,十里画廊,流泉飞瀑、林荫蔽日、涛声不绝,石桐水千回百转、飞流激荡、奔腾不息,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群,犹如镶嵌在密林中的一串串碧玉珍珠。古藤交错,穿梭于林梢之间,攀附于陡峭崖壁之上,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尽显藤景奇观。使人如置身于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南国水乡之中。古老而又神奇的绵山,像一部读不完的书,静待你来翻阅。我只走了三分之一,体力不支,只好返程了。有机会还想走一走,再来就只走水涛沟了。</p> <p class="ql-block">在绵山有三绝,其一是挂祥铃,其二是前面提到的铁索岭铁索。据《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左侧唐代诗人贺知章题记得知,他当年大概也是一名“户外达人”,不畏险阻,由岩沟爬云梯,再到铁索岭攀铁索,上至峰顶。因此,这条云梯铁索路,还有一个别称是“贺知章小道”。另外的绵山一绝,可是大有来头——包骨真身像。在绵山正果寺内,一共有八尊高僧、四位高道的包骨真身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到酒店休息了,晚餐就在酒店用餐。</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王家大院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