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阅读笔记(五)

丘劲生

<p class="ql-block">(续第一部分:爱情诗)</p><p class="ql-block">17、丘中有麻(王10)</p><p class="ql-block">原文:“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p><p class="ql-block">古人曾把这首诗解释为思贤之作。从宋代朱熹开始,肯定这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的情诗。现代人理解这首诗的难点是“施施”二字,《康熙字典》和《辞海》都解作“徐行貌”,但也有人认为是帮忙。每节的第一、二句涉及到的是地点和人物,第三、四句才是人的活动。前一说把“麻”、“麦”、“李”理解山丘上的大麻地、麦田和李子树,是姑娘与情郎情爱发生的不同地点,所以用“徐行”来解“施施”,用到处留爱来描述女子爱得热烈。但是,这样理解的“施施”,其词性与下一节的“食”不匹配。所以我倾向于后一说,认为“麻”、“麦”、“李”指的并非不同地点而是不同节候,“将”可以理解为“请”。第一节在“麻”的收获季节请他来帮帮忙,第二节在“麦”的收获季节请他来吃饭,第三节在“李”的成熟季节,“他”把定情信物赠送给“我”,这样就从帮忙、招待到定情,完整地描述男女交往和感情的发展过程,更像是女子对爱情的温馨回忆。</p><p class="ql-block">18、将仲子(郑2)</p><p class="ql-block">原文“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明白如话,没有理解难点。三节语句高度重叠复沓,是姑娘温婉地劝阻“仲子”,不要翻墙进入自己家的范围(从“里”到“墙”到“园”逐步深入)损坏植物(“杞”、“桑”、“檀”),表达了又想见面(“可怀”)又畏人言(“父母”、“诸兄”、“人”之言)的矛盾心理。古代男女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是只适用于春社期间,平时也要守规矩,“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表明民间对非风俗时段男女交往的评价已经渐趋负面,“人言可畏”也成为后世成语。</p><p class="ql-block">19、有女同车(郑9)</p><p class="ql-block">原文:“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这是贵族青年的恋歌,男子从美丽的容颜、轻盈的体态、娴雅的举止、精致的佩饰来描写共同乘车的姑娘,赞美女子容貌美丽和品德美好。两节的意思基本重叠,只是换了不同的韵脚。第一节最后赞美女子外貌的美丽优雅,第二节可能是赞美其声音悦耳难忘。也有人把“德音”解为“美好声誉”的,但联系到《国风》的其他诗篇(见《邶·谷风》“德音莫违”),“德音”可以解为“誓愿”,“德音不忘”则可解作男子不会忘记与姑娘之间相爱的誓言。</p><p class="ql-block">20、山有扶苏(郑10)</p><p class="ql-block">原文:“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对古代人来说并不难懂,但经学家们却赋予它讽刺君主所用非人的意义。宋儒朱熹倒是察其本意,但又用不屑的口吻说它是“淫女戏其所私者。”“扶苏”、“乔松”是山上的树,“荷华”、“游龙”是水中的植物,“子都”、“子充”代指健美的男子,“狂且”、“狡童”代指浪荡子。诗的两节都以山上和水中应有的事物起兴,而引出自己在人世间遇到了不正常的人。从民歌的角度来看,这纯粹是情人之间的打情骂俏,是女子对男子的戏谑嘲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