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贝尔格莱德走来

时空踏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时空踏歌]</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 2934948 ]</p> <p class="ql-block">十月金秋,万里辗转。我从北京飞行近12个小时,中转伊斯坦布尔,终于抵达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开始10天的塞尔维亚旅行。</p> <p class="ql-block">贝尔格莱德(意为白色之城),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与萨瓦河的交汇处,是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和最大城市。因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p> <p class="ql-block">公元520年,斯拉夫人占领了这一地区。此后,贝尔格莱德在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几次易手。</p> <p class="ql-block">卡莱梅格丹城堡,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堡,面对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杰出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碉堡,高大的城墙,临下的视野,几百年来,它默默地矗立在这里,守护着贝尔格莱德。</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3世纪,凯尔特人就在此建造工事,随后便开启了数不清的战争,反反复复被轰炸破坏40多次,每一次都几乎被夷为平地,可它最后仍然倔强地重新矗立。</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大部分遗址是17世纪土耳其统治时期修建的。残破的城门及城墙,透露着古罗马、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混合遗风。</p> <p class="ql-block">其中,许多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各种一战、二战时期的坦克,还有许多样式的火炮,在城堡内军事博物馆露天展厅供后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河边上残旧的堡垒依旧挺立,静静地遥望每一位来往的人,还有那曾经滚滚的红尘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卡莱梅格丹公园的最高点,矗立着一座“胜利者”雕像。纪念碑上,一位勇士左手托着一只白鸽,右手持一把利剑,寓意深刻。</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1928年,为纪念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战胜奥斯曼帝国,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奥匈帝国的胜利纪念碑,是贝尔格莱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城堡居高临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恪尽职守,御敌于城墙之下。</p> <p class="ql-block">徜徉于自凯尔特人时代就已成为军事重地的城堡中,在古砲与破旧的墙垒间呼吸历史的厚重,一方面了解贝尔格莱德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一方面感叹和平与战争,古老与现代在同一区域碰撞!</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城堡,犹如翻开一部史诗画卷,一幅幅,一幕幕,慢慢地、舒缓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又一点点地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当我到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萨瓦教堂时,顿时被它的恢宏和辉煌所折服。它是</span>全球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供奉创始人圣萨瓦,历经波折建造至今,是贝尔格莱德最宏伟的建筑之一,象征着塞尔维亚民族的凝聚力和不屈精神。</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教堂坐落于贝尔格莱德老城区的一座丘陵上,建造始于1935年,因为二战爆发而中断修建,尚未完工的教堂被用做了苏联红军及南斯拉夫军的停车场和物资存放点。1992年南斯拉夫分裂后修建再次被中断。整个外部建造工程于2003年底才告结束,而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观以白色大理石为主,金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讲述着那古老的故事。内部装饰更是精美绝伦,马赛克和壁画无不展现着匠人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是巨大舒展的穹顶,圣萨瓦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p> <p class="ql-block">一座巨大的青铜塑像屹立于教堂西南,他双手侧举,一手持圣经,一手紧握十字架。这就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圣萨瓦・奈马尼亚的塑像,教堂因其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教堂的历史可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站在教堂前,你能感受到那段辉煌历史的厚重与深远。</p> <p class="ql-block">步行于贝尔格莱德的地标——共和国广场,周边坐落着塞尔维亚国家大剧院和国家博物馆,广场中间耸立着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的铜像,这是为了纪念他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2年建造的。</span></p> <p class="ql-block">市政中心的步行街店铺林立,人头攒动。阳伞咖啡,啤酒烤肉,人们三两为伴喝着聊着,发出阵阵欢笑。</p> <p class="ql-block">一对对热恋的男女青年不时拥吻,几位老人闲坐在阳光下展报静读,孩子们满街追逐打闹着。</p> <p class="ql-block">你在贝尔格莱德人的脸上,看不到战败的悲怆,看不到分裂的伤痛,看不到民族恨和血泪仇。能看到的,只有对活着的满足、对和平的守望、对生活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须臾转念,一股深深的敬仰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一座城市在历史上遭受了如此浩劫和欺辱后还能笑对苦难,这需要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气概?这样一座城市难道不值得世人敬仰吗?</p> <p class="ql-block">余晖中,来到位于多瑙河北岸的泽蒙小镇。古老的建筑,灰墙红瓦,砖石小巷,是个典型的中世纪风情小镇。</p> <p class="ql-block">小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那些古旧的建筑,在时光的沉淀中,透岀的一种恬淡和保留,还有那些锃亮的石板路,更仿佛照见了历史的敲击与凝固。</p> <p class="ql-block">让我倍感意外的是,看到成群结队的天鹅在多瑙河游弋,大人带着小孩在岸边尽情地喂鸟。远远看去白花花的一片,而一些其它的鸥鸟也不时飞来飞去。</p> <p class="ql-block">看着那些可爱的精灵们,我一次次驻足河边。它们洁白的身影给深秋的多瑙河注入了生机,也让我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来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一顿晚餐是在船上由中国人开设的“猫”餐厅,走过浮桥进入餐厅,一边品尝丰盛的中餐,一边欣赏静静的萨瓦河。下榻的酒店是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四星级酒店,站在阳台可遥望萨瓦河。</p> <p class="ql-block">中学时代就知道世界上有个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铁托。终于来到贝尔格莱德,必须去亲自拜谒铁托墓。</p> <p class="ql-block">铁托墓亦称花房,据说这个小小的花房,是铁托在世时,平时最喜欢去灌浇花草的地方。他的白色灰纹的大理石棺椁,上面用金色的塞尔维亚文刻着“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p> <p class="ql-block">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前,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花房瞻仰铁托墓,每逢铁托的生日或忌日,来瞻仰和献花的人更多。如今,这里如此的安静,只有在松涛轻啸的高坡上铁托背手沉思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在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前,你会见到一个有寓意的由六个圆形连接在一起的石头雕塑。1918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南斯拉夫。这六个圆形,代表了每一个国家,被紧紧的相连。</p> <p class="ql-block">铁托,全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5月25日出生于奥匈帝国克罗地亚扎戈尔耶一个贫农家庭,战斗在南斯拉夫全境,立都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出身的共产主义者铁托,二战时期率领南斯拉夫抵抗力量,与德国法西斯殊死搏斗,打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铁托不服斯大林插手内政,带头搞起不结盟运动,成为拥有国际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的世界级政治领袖,铁骨铮铮,有59个国家授予他98枚勋章。</p> <p class="ql-block">1978年,铁托访华,受到最高礼遇的接待。铁托逝世,华国锋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亲赴贝尔格莱德,参加由100多个国家领导人莅临的隆重葬礼。</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赠送铁托的礼物——象牙浮雕</p> <p class="ql-block">图为斯大林赠送给铁托的太空陨石。</p> <p class="ql-block">铁托生前喜欢火炬,各界人民送给铁托的生日礼物都是火炬。每年铁托生日当天,前南斯拉夫人民高举火炬接力之后,将火炬作为礼物送给他。</p> <p class="ql-block">铁托有一个远大理想,建立大南斯拉夫,开创一个新时代。他努力的成果像宇宙中的超新星一样灿烂辉煌,然而也随着他的逝去暗淡无光。</p> <p class="ql-block">离开铁托纪念馆,我又来到了一个中国人不得不去的沉重之地。肃穆躬身,凭吊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贝尔格莱德樱花街</span>街角墓碑,这便是科索沃战争期间被美军轰炸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遗址。</p> <p class="ql-block">图为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1999年5月8日,美国悍然空袭了这座本应受到国际法庇护的外交机构,造成3名中国记者死亡、20多名馆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美方为推卸责任声称是“误炸”,后在中国政府严正交涉下,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不得不亲自道歉,并向中方支付了2800万美元的赔偿。(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中国各地上街抗议游行的画面(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环顾四周,上下打量,怎么也不明白:当年美国的飞弹,何以在这片万国旗高挂的使馆区,偏偏就找准了中国,还几弹齐中……是误炸吗?在卫星导航的大数据时代,连不谙世事的小孩,都知道是欺世的谎言。图为中国使馆隔壁的日本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图为伊朗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久久凝视着眼前这座墓碑,心中满是疼痛和屈辱。一个声音在召唤:每一个中国人,都来这里感受感受吧!祖国还须要足够强大啊!</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尤其欣赏贝尔格莱德这片土地上的斯拉夫人。巴尔干半岛,史来就是战争的火药桶,一战在这里直接点燃;二战在这里出现拐点;就是现代的科索沃战争,也是他们不甘屈辱,撕毁了巴黎谈判桌上的霸王协议,直接挑战北约。</p> <p class="ql-block">最让世人震惊的是:当美机空袭贝尔格莱德,打算摧毁萨瓦河上的六座大桥时,几万城里的市民,身穿印有靶心的上衣,自发涌上桥面,用血肉之躯,捍卫起自己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曾记否?苦难深重的贝尔格莱德,历史上曾115次遭战火洗劫,44次被毁得巢倾卵破,科索沃战争又承受了持续78天的狂轰滥炸,惨不堪言,悲痛欲绝。然而,英雄的贝尔格莱德人民不是一次次挺过来了吗?</p> <p class="ql-block">“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祈愿: 看不到战争的悲怆,看不到分裂的伤痛,看不到民族的仇恨!愿世界: 看到的只有对活着的满足、看到的是对和平的守望、看到的是对美好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作者: 万贻平,江西南昌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中国数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新时代摄影》杂志签约摄影师,《人民摄影报》特约摄影师。从事业余摄影7年多来,致力于人文与风光摄影原创,截止目前,有300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发表、入展、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