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500年前,高邮龙虬庄人创造了江淮古老文明;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开古邗沟,沟通江淮;1400多年前,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第一次实现了从北京到杭州的南北贯通;900多年前,黄河南流夺淮,黄河、淮河洪水向南倒灌,流入长江,给高邮带来深重灾难。曾经的归海五坝,攸关整个里下河地区的命运,却深埋地下,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今天,10月13日,少游单车俱乐部牵头组织协会每周驿骑活动,早上六点,近二十名骑友由南关坝广场出发,穿越千年古运河,找寻归海五坝遗迹……</p> <p class="ql-block">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大运河高邮段纵贯千年,至今仍造福两岸人民……</p> <p class="ql-block"> 南关坝,即五里坝,因位于高邮古城南五里而得名,始建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当时,平江伯陈瑄担任漕运总兵官,负责整个运河的整理、船只的更新以及人力的调度等工作。他多次来高邮,实施修筑运河堤防工程,在运堤上设置了多座平水闸,在湖河水位暴涨时,洪水通过这些平水闸坝渲泄归海。明朝末年,由于黄河泥沙淤积,黄河、淮河入海水道淤塞,洪水南流,随着堤坝不断加高,高邮湖逐渐形成悬湖,洪患加剧,严重威胁漕运安全。为了明祖陵不被水淹,大举“分黄导淮”,一部分水由归海五坝经里下河入海;一部分经高邮湖、邵伯湖,经金湾河下芒稻河入江。此后战乱频仍,河道年久失修,黄淮运河水害日趋严重,漕运几乎断绝,里下河累遭灭顶之灾。</p><p class="ql-block"> 300多年前,河道总督张鹏翮将运河堤上的减水土坝改建为高邮南关坝、车逻坝和江都昭关三座滚水石坝。</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七年建成五里中坝,乾隆二十二年建成新坝,复建昭关坝。至此,扬州运河有归海五坝,即南关坝、中坝、车逻坝、新坝、昭关坝。南关坝位于高邮城南,运河东岸,护佑古城,排泄洪水,以缓解运河堤水患压力。“水涨听其自溢而保堤,水小听其涵蓄而济运”,一举两得。坝体全长211米,采用石工建成,两则裹头采用巨大的条石砌筑,条石之间用铁锭连接,石灰糯米汁灌缝,滚水坝顶用石板铺面,形成流线型溢流面,滚水坝下全部用7米至8米长的木桩做基础,下游用梅花桩和三合土做护坦。平时上面封土蓄水,利于航行,但雨季到来,河水暴涨,为了保障大堤安全,开坝泄洪,可见归海坝明为归海,实为归田。里下河成了泄洪区,黄淮河洪水走廊,给里下河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开坝后,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受淹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以上,晚稻颗粒无收。</p> <p class="ql-block"> 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起,清政府开始对归海坝制订开启制度,轻易不许开放,但到了规定水位则须开放,以防运堤溃决。规定运河水位超过车逻坝坝脊三尺,开启车逻坝,三尺以上再将南关等坝依次开放。并于南关坝南建碑亭一座,恭勒酌定水则上谕一道。由于归海坝有了开启制度,高邮水位站便应运而生了,在东堤的南关坝和里运河西堤的万家塘设立志桩(水则),作为开启归海坝的依据。这是我国淮河流域最早由国家设置的正规水位站。</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高邮人民在中央“确保里下河地区”的方针指引下,奋力拼搏,艰苦奋斗治水患,年年岁岁上河工,谱写了一曲曲抗天歌,描绘了一幅幅治水图,结束了每遇发大水就开归海坝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53年进行中坝帮坡,1960年又平除中坝旧有坝基进行复堤,目前中坝已和运堤浑然一体,不复存在了。车逻坝和新坝也已在1973年和1975年分别进行除险加固,拆石还土(把下游坝舌的条石挖去,还成泥土),1985年,因下游高邮运东船闸建成,南关坝大部分被毁,仅留下北裹头和62米长的坝体,被埋入地下,地处偏僻,湮没无闻,只留下五里坝名。至此归海坝已仅存遗迹。</p><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底。由于高邮运东船闸扩容重建工程,南关坝残留坝体被发现,深埋地下的石条,重见天日,斑驳光影触动那根怀旧而脆弱的神经,开坝溅起的水花,总让往事如烟的岁月记忆掠过心际。</p><p class="ql-block"> 如今,南关坝遗址东、西、南三侧外部浇注水泥围墙,北裹头岿然屹立,南关坝下的河水还是那么执着,在昼夜不停地流淌着,不时激荡起一串涟漪。</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淮江公路往南骑行,没有多久,就看到公路旁显眼的标志上书:千年古镇,运河明珠——车逻。南侧车逻闸已焕然一新,西侧是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东侧已建成风光带,骑友们游览,补给…… </p> <p class="ql-block"> 向南到昭关闸,短暂停留后又出发……</p> <p class="ql-block"> 邵伯古镇,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谢安,因遭排挤,自请出镇步邱。筑湖埭防洪水,救百姓于水患之中,当地百姓为纪念谢安,比作春秋时期召伯(邵伯),邵伯美名,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古镇邵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遗留下斗野亭、镇水铁牛、条石街、甘棠古树等古迹。也留下了秦观、苏轼、苏辙、文天祥、朱自清等文人墨客的传奇足迹。</p><p class="ql-block"> 位于邵伯镇西的斗野亭,始建于宋朝。该亭雄踞大运河堤之上,凭眺湖光浩渺,远观帆影点点,近看农家炊烟,乐趣无穷。</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斗野亭几度兴废。1131年,扬州太守郑兴裔将这座名亭移建至扬州迎恩桥南;嘉定年间,改名为“江淮要津”,名亭之名几近湮没。1809年,邵伯百姓集资重建斗野亭,然而该古亭又毁于兵火,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2001年,当地政府投资,于昔日位于镇中心的万寿宫处,兴建起了斗野亭。亭内集宋代书法家的墨宝字迹,镌诗碑于壁。新建的斗野亭,气势雄伟,周围景色绝美。</p><p class="ql-block"> 骑友们进入斗野亭参观,与铁犀合影留恋……</p> <p class="ql-block"> 斗野亭东侧就是古运河,原汁原味;西侧,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船闸,可惜只剩下遗迹,上面建有航站楼,西面是新船闸,南北航运枢纽!</p> <p class="ql-block"> 偶遇扬州二十多位骑友,互致问候,天下骑友一家亲,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由运河西堤回头,飘点雨花,一丝清凉,骑友们愉悦轻松,一脚骑到高邮……</p> <p class="ql-block"> 有位骑友爆胎,骑友大壮停下帮忙,万能赵随即赶到,帮忙更换,不辞辛劳,再骑行,有组织保障,满满温馨……</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最后一站,是运西船闸,感谢协会朱建华会长安排,由蒋股长引导,部分骑友进入船闸内部参观,探秘水上交通,了解运河文化…… </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扬州运西船闸位于大运河与高邮湖的交汇点,紧邻全国文保单位高邮镇国寺,是沟通苏皖两省的重要水上枢纽,也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p><p class="ql-block"> 蒋股长在大厅讲解高邮船闸的历史变迁,现在的高邮湖调度闸,原来是高邮最早船闸,后来兴建运西船闸……</p><p class="ql-block"> 随后,带领骑友们近距离观看了船舶过闸整个运行现场并介绍航运、船闸防洪作用等方面情况,获益匪浅…… </p> <p class="ql-block"> 感谢唐春龙队长和夫人,起大早煮好茶叶蛋,还准备了面包、香蕉、水和小吃,感谢队友罗刚一路随行保障;感谢万能赵师傅及骑友们热心帮忙修车;感谢朱会长和蒋股长热情安排;感谢大家一路同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与众骑友</span>穿越千年运河,澎湃往昔,古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寻迹归海五坝,今非昔比,归海五坝已“脱胎换骨”,成就世界灌溉遗址工程。就如一首歌所唱:“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期待更多人了解大运河故事,知晓归海五坝辛酸往事,更为今天新貌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