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重阳大庙山登高纪行</b></p><p class="ql-block">如今街头碰到小孩,问起重阳,随口都会背诵一首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九月九日,这个传统节日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几千年来,国人认定九九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重阳节的习俗有:晒秋,放纸鸢,登高,吃重阳糕,祭祖,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羊肉面,归宁父母等。传承至今,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仍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p><p class="ql-block">在福州,“城里人”登高多去乌山,左联著名作家胡也频出生在乌山脚下的卖鸡弄,后门有小路直通乌山。他在短篇小说《登高》里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在乌山登高的情景。当然体力不济的,也有选择于山的。今年我别出新意去了“城外”台江人熟悉的大庙山,这山的正式名称应为龙岭顶,福州评话唱词有“三保竹林龙岭顶,闽越王垂钓钓龙台”。历史上是一座小山,高不过50米,山西南建有大庙,故称大庙山。为汉高祖五年(前202)无诸王受册封之地,后立庙,称“镇闽王庙”。</p><p class="ql-block">山不高,却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古迹很多传说也很多。自然环境优美,山上竹木茂盛面对闽江,“龙岭樵歌”旧时是台江十景之一。还有一个独特的景观,岭顶山巅上有一块状似馒头传奇的石头,说是天外来物。很有灵性,能给九月九这天摸到它的人带来好运。更贴地气吸引市民的是,说这一天小孩在这块石头上站一站,就会长高个儿。于是“登高石”名闻遐迩,每年农历九月九,人流像潮水般向这儿涌来,将雏携幼排成长队,沿着狭窄的石阶,拾级而上,一个个虔诚地拱手俯首向星石作揖,小孩则挤着往上站。</p><p class="ql-block">今天这情景已不复存在,我穿过龙岭顶牌坊开始登山,一路往前相向而行的寥寥无几。沿途观景访旧,可满目疮痍到处都在拆迁重建,一片狼藉。寻找着曾经熟悉的,有的依稀可辨认,有的已不见了踪影。三眼井还在,只是全部用铁盖封死了。看到这井,总会想起关于“龙岭顶”这地名来历的两个传说。一说闽越王无诸的后裔余善,曾在白龙江(台江)钓得一头白龙,放在这里的一口井里。于是人们又把大庙山称作“龙岭”,把那口井称为“钓龙井”。一说山附近庙里的和尚有一天来取水,往上拉桶时感觉很沉,拉出一条铁链。刹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铁链倾刻之间化作一条巨龙冲天而去。于是人们又把大庙山称作“龙岭”,把那口放龙的井称为“钓龙井”。</p><p class="ql-block">井边是“武圣庙”,也就是关帝庙。原来有着高高的殿门,让人不由心生敬畏。虽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多年前我看到那红砖瓦却依然鲜艳,仿佛刚刚砌上去的一般。因有“千里走单骑”的传说,于是关公又转变为诚信的化身,成了生意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因此,旧时在上下杭商业圈最为繁盛的时候,附近的商贾们都要上龙岭顶祭拜他们心目中的“诚信神”。这时我驻足张望寻找,一时没发现。可“武圣庙”就在眼前,但整座都被脚手架围住,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连窥探一下都难……身历此境,心底里本有很多传奇故事、历史典故正在被一一唤醒。但面对支离破碎无法印证落实,这时倍感沮丧与失落。</p><p class="ql-block">突然在一片断垣残壁中,有一西式红砖双层红楼让我眼前一亮。虽不知这修缮一新的房屋是谁的故居,有什么故事,但我知道它的出现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老福州有句话:“田要买在鼓山脚,房要买在龙岭顶”,这里曾是富商巨贾置地建屋的风水宝地,当年的“富人区”。当然这是久远的事了,禁不住时代风雨,最终难免败落。我有一个朋友,原老宅就有这附近。回忆当年我们来往时,我常在这里逗留。见到的都是传统的木板房,如能搭盖个阁楼都算奢侈,与“纸褙福州城”的描述十分贴切。</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一带民居早已消失,蜕变成上下杭景区的一部分。可不知何故,几年来一直都在改建中。我穿行在一片工地之中,奋力登上山顶。在杂草残砖石堆中寻寻觅觅,踏破铁鞋怎么也找不到心中的那块神奇的“登山石”。前面的下山路已被福四中的围墙堵死,这石头可能已不在。即时还在,有知情者说也一定是在围墙内。作为校园,一般人是不能轻易出入的,今天是看不到景点摸不了石头了。九九登高,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不知道这种驱离清空原住民,而改建为“古街”或景区的“创举”该如何评价。但返程中我还是凭空许了个愿:希望这种旷日持久的改造,能尽快完成,还景于民。</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重阳</p> 重阳节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