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以近代世界格局为经,以左宗棠家庭、成长、事业、婚姻、家风为纬,以史实为依据,全面描述左宗棠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事迹,立体展现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文人情怀,更体现出其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爱国壮举。</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一页一页翻阅,了解左宗棠的生平,我们会惊讶: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在四万万生灵中,在军阀遍地的华夏领土上,满朝勋贵,肉食者数不胜数,为什么是左宗棠——贫寒子弟、科举失意者、倒插门女婿,这样的平民是如何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他是如何自修、抓住时势逆风翻盘并挽救了民族危机,捍卫了民族尊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为名儒,即为良將”</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三次赴京会试,三次落第,但是,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通过进京赶考,让他长了见识,结识了朋友,开阔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在京城购买了不少农书,打算回家后“闭门伏读,实地考验”。在他帮忙料理陶澍家事的8年里,他充分利用陶家所藏书籍、文献、公牍极多的便利条件,继续寻求经世致用之学,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左宗棠这些所作所为虽然与当时大部分沉醉于风花雪月或专习文章举业的士子格格不入,但为他日后实业报国,兴办工业,发展农业,开办洋务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他开始致力于與地之学,绘制清代国家地图,并在总结自己多年研究地图学的基础上,著成了《舆地图说》一书,详细叙述了历代兵事与地形的关系,对研究兵学有了浓厚兴趣。在此期间,左宗棠又遇到了事业之师——林则徐,林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这对成就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伟业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人和事以及书籍的影响下,左宗棠将古人“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人生选择,改为“不为名儒,即为良将”。“为良将”成为了他科举失败后坚定选择的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问心自安,无负于人”</p><p class="ql-block"> 这是左宗棠的处世之道,他也是这么做的。左在未出仕前受知于陶澍,并在陶澍去世后能保全其家,培育陶澍之子陶桄,使之继承祖业,可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出仕后左又受知于张亮基、骆秉章,左仍然尽心竭力辅佐二位,帮助这两位晚清大臣都功勋卓著;后来,左宗棠受知于清廷后,厉兵秣马,荡平东南,规复西北,都真正做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心自安,无负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与李鸿章一样热衷于兴办洋务,推动国家发展,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工业,如福州船政局等,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span>面对新疆被外敌侵占的危机,力排众议,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至今后人都在受益,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他关爱下属不仅体现在生前,还延伸到他们身后。比如,他的得力助手刘典负责收复新疆的军饷和后勤供应,病逝后竟无钱安葬,全家老小生活艰难。左宗棠从自己的廉俸中拿出6000两,其中5000两用于刘典的丧葬,1000两给刘典的母亲建造牌坊,充分展示了左宗棠对部属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关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实心任事,大局为重”</p><p class="ql-block"> 在左宗棠一生的事业中,收复新疆绝对称得上是最辉煌的一笔,在阅读本书之前,本人一直期待更详细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不负期待,在总共12章的传记里,本书用三章、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记述了这部分内容。从本书观点来看,左宗棠之所以能收复新疆,成就伟业,有几个重要因素不能忽略。</p><p class="ql-block"> 一是沙俄扶植的阿古柏暴政,激起了民愤。阿古柏在新疆实行的残暴统治,包括屠杀无辜、横征暴敛等行径,他每侵占一地,就大肆屠杀群众。在侵占和阗后,抢劫、屠杀了五天五夜,5万多人丧命于此。第二次侵占乌鲁木齐时,更有20多万回民死于“中亚屠夫”阿古柏的屠刀之下。他“于各城征收地税,令回、汉易服,效其国俗”,重用间谍特务,恢复奴隶买卖,强迫非伊斯兰教徒改信伊斯兰教,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强征土地。在阿古柏的一系列高压统治政策下,新疆陷入风声鹤唳的绝境,平民百姓愈加贫困,流离失所者遍地,这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这种民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提供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使得清军在当地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p><p class="ql-block"> 二是政府坚定的支持,为左宗棠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支持和军事资源。在俄国和英国对新疆虎视眈眈的同时,日本在美国支持下入侵台湾,清政府同时面临着海防和塞防双重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朝内也出现了不同意见的争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放弃新疆,全力加强沿海防务。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另一派则是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代表的,他们认为塞防重于海防,提出要暂缓海防,全力西征。他认为西北安危与东南局势息息相关,认为只要俄国无法在西北得逞,各国就不至于在东南挑起事端,因而把重视西北视为加强海防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而只有左宗棠认为海防和塞防同等重要。左一向重视海防,现在他又提出塞防同样重要,是建立在对新疆战略地位的客观分析之上。他认为新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重视新疆是为了保护蒙古,保护蒙古则为了捍卫京师。反之,若新疆有失,则蒙古不安,不仅陕西、甘肃、山西数省将经常受到外来威胁,直隶、京畿等地也将永无安宁之日,防不胜防。国家的政治中心不稳,海防再坚固也没用!他疾呼,处理新疆问题时要为社稷、子孙着想。</p><p class="ql-block"> 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虽然是以防务为内容,但实际上关系到反对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的根本问题,因此,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这次辩论中,左宗棠据理力争,充分阐释了自己塞防与海防并重的主张,最终左宗棠说服了清廷,清政府决定以武力收复新疆被侵占的领土,并认命以左宗棠为西征统帅,这也为西征的胜利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三是左宗棠运筹帷幄,出征前准备充分。左宗棠充分认识到新疆地处边陲、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产粮不多等客观现实,决定前期投入更多精力用于战前准备。从1875年5月起,左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日夜操劳,为西征新疆筹措兵员、装备和军饷,并积极组织粮运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筹措兵员方面,左宗棠首先注意精选能将,他认为“兵之用在精,兵之精在将”,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左宗棠争取朝廷支持,最后组成了以他本人为主帅,包括金顺、刘锦棠、张曜、金运昌、徐占彪等人在内、他最器重的大将组成的西征军领导层。</p><p class="ql-block"> 在筹措装备方面,左宗棠了解到阿古柏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英国,比较先进。为了尽量缩小双方武器装备的差距,甚至争取一定的优势,左宗棠对出关作战部队的轻重武器进行了调整,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来解决西征军武器装备的来源问题,一方面委托买办在上海向洋行采买军装军火;另一方面,又命令兰州机器局加紧为西征军赶制枪炮,制造弹药。他调派精通兵器制造的总兵赖长总理局务,从广东、浙江招聘技术工人,制造多种炮弹、枪弹,改制劈山炮、抬枪,仿制部分德式后膛枪炮,所造枪炮弹药在西征中发挥了一定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筹措军饷方面,左宗棠更是绞尽脑汁,既向朝廷争取,也自己想办法向洋人借钱、在出征的七年多时间里,左共向胡雪岩等国内商人借款846万两,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p><p class="ql-block"> 在筹措粮草方面,多年带兵打仗的左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何况西征军出关,战线长达数千里,部队要经过沙漠戈壁,翻越天山峻岭,军粮采集和转运的困难远非中原作战所能比,因此,左宗棠一再指出,及时解决西征军的粮运问题,是西征制胜的关键所在。除了加紧采购筹办粮运外,左宗棠还创造性的发扬光大了屯田策略,来解决粮食问题。左宗棠认为军屯可以使军队粮食部分自给,民屯则可以促进恢复农业生产,成为军粮的不竭之源。他指出,屯田开荒或实施于用兵之时,以减少军粮运送;或实施于战事平定之后,以求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在军、饷、粮等方面所做的充分准备,为随后的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国幸有左宗棠也”(曾国藩),让我们今天有占全国六分之一面积的大美新疆!</p> <p class="ql-block"> 以上只是阅读本书的一点点收获,对梁启超先生“五百年来的第一人”的评价有了更加认同的理解,脑海里也在不断和刚刚读过的李鸿章传记比较着,《曾国藩传》也买来了,争取尽快把这仨一起比较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