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伊洛路漫漫

天天乐(洛阳)

<p class="ql-block">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河南洛阳人,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9年1月1日。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己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p><p class="ql-block"> 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予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晋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酒税监。</p><p class="ql-block">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灭亡。陈与义自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向南逃奔避难,一路经襄阳,转湖南,从永州逾过萌渚岭,于建炎三年(1129年)到达广西贺州。</p> <p class="ql-block">咏牡丹</p><p class="ql-block">〔宋代〕 陈与义</p><p class="ql-block">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p><p class="ql-block">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p><p class="ql-block"> 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p><p class="ql-block">-这首诗作于绍兴六年暮春三月(1136),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他虽身离官场。客路青山外</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的感觉,找一个诗人的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诗歌,看个一遍,然后能够理解当时的环境,就是诗人的语境,对审美是有很大帮助的。 </p><p class="ql-block"> 天机衮衮山新瘦,世事悠悠日自斜。这些诗眼,我们接触陈与义的东西少之又少,其实,他的轨迹与杜甫的轨迹差不多,都是在亡命的路上,只不过,陈与义运气好,最后干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他的诗歌,很多引用杜甫的句子,但是又自成一派。 </p><p class="ql-block">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陈与义在今天的乌镇写的《牡丹》,宋代的时候青墩就是今天的乌镇,一个叫青镇,一个叫乌镇,一条河的两边,现在叫乌镇,晚年的时候,在这里隐居,思乡的情绪溢于言表,宋代诗人精于对细微事物变化的观察,通过动自然景观的观察,在后面在融入对时事的现状发表意见,他的诗是靖康和绍兴年间最具艺术感染力的诗篇,在那个他的诗,虽不同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但是又有:一自胡人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也有:人间跌宕简斋老,天下风流月桂花。更有:万里江湖憔悴身,鼕鼕街鼓不饶人。衮衮,悠悠,漫漫,憔悴,鼕鼕,用词之精妙,怪不得号称“洛中八俊”中的“诗俊”。</p><p class="ql-block"> 过去说的衣冠南渡,都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他的南渡路线时间都有确切的记载,一部典型的洛阳人变浙江人全景纪录片。 </p><p class="ql-block"> 很多外国的学者,都在研究陈与义,他们的观点,不同于国内观点,我们国内的专家已经思维固化了,对诗歌研究很到位,就是看不出来里面的精髓。,美国学者王宇根以江西派入手,第一部写的黄庭坚,第二部就是陈与义。书名就是《万里江湖憔悴身》。</p><p class="ql-block"> 朱光潜先生总说山水诗形成于汉人南渡之路上,客路青山外一点也不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千里空携一影来</p><p class="ql-block"> ​ 为欢迎客家乡亲回洛阳省亲,特写四文,《十年伊洛路漫漫》,《百尺阑干横海立》,《千里空携一影来》和《万里江湖憔悴身》。 </p><p class="ql-block"> 今天以此四篇文章欢迎囬家看看的客家乡亲,遥想当年,在三次南渡的河洛郎,其为逃命而南奔万里,前路茫茫,依然有人虽身处万里江湖拖着憔悴身,仍然是诗和远方,囬望伊洛,独立东风龙钟客,心中依然是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p><p class="ql-block"> 回家的路,是那样漫长,一自胡人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百尺阑干横海立,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里空携一影来,万里江湖憔悴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是有记录的靖康之难中,其中二位洛阳人逃难的记录,陈与义与朱敦儒皆洛中八俊之一,陈是诗俊,朱是词俊,还有富直柔文俊,陈与义的南逃路线,仅从《万里江湖憔悴身》一书看,从1126年正月至1129年九月,行程6541华里,陈自1126年夏北返洛阳,接家人南逃,走的是汝州至光化的古道,今天从洛阳至汝州,高速全在山顶走,其艰辛可想而知。前段时间,我专为此事,请一片云老师引路,专门到偃师山化寺沟村的会圣宫遗址参访,金兵攻毁会圣宫是1126年11月15日,攻占洛阳最多是17日,北宋紫薇城的皇宫大殿在今天堂后约一百米的位置,当日即被焚毁。现在遗址考古已结束。章惇在论立储时,坚决反对立端王,皇权社会挟持着虚伪的儒家文化,领导的能力往往又决定了国运的走向,建炎南渡,中原汉人逃亡的区区八九百万人,五千万之巨的汉人沦为奴隶,豫西河南府从偃师到陕州空无一人,岳飞的部队北伐,攻下洛阳,又退回襄阳,皆因无后勤补给,宋军表现的战斗力与甲申年间的明军毫无二致,军人的不是,战术的不懂。宋代的这种狗屁文化,价值观是不能推崇的,审美取向也是非常有害的,引起的后果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两次中国人几乎走到亡国灭种的边缘,应引起时代的惊醒。我们纪念过去的客家人,是因为他们是我们当代洛阳人的先民,苦难的历程,让人心碎,千里空携一影来,万里江湖憔悴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