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3日,早7时由合肥出发,跟随一帮好友乘大巴前往马鞍山和县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 一、和县</p><p class="ql-block"> 和县,马鞍山市辖县,位于马鞍山西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长江下游北岸,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城,下辖9个镇,其中著名有历阳镇、乌江镇等。截至2022年,全县人口50多万人,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多亿元。</p> <p class="ql-block"> 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汉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县58%。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p> <p class="ql-block">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民国元年的1911年,改和州为和县。和县拥有“和县猿人”、霸王祠、天门山、陋室等历史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 经过2个多小时的车程,于上午10时到达和县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二、和县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历水之畔,大美和州”。和县博物馆取意和县山水特色,设计稳重的造型、灵动的流线贯穿展览始终,核心空间形式设计借玉璧之形,寓和美之意。巧妙融入高科技互动和沉浸体验项目,打造独具一格、特色鲜明的展览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河泱泱,赐江淮沃土。天门巍巍,观历阳今昔。 穿过龙潭洞的原始家园,唤醒亚父城的西楚记忆,回眸霸王祠的风雨经年,坐怀镇淮楼的满天月明……闪回在历水之畔的沧桑印象,串接出一部四十万年的历史长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诸侯纷争、枭雄决胜、农民起义、民族反抗,无数英豪风云叱咤于兹。这里更是战乱终结之地。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落幕于此,造就了汉王朝的建立和汉民族的形成;纷争不断的北齐南梁议和于此,从此书写以“和”为名的发展传奇。</p> <p class="ql-block"> 这里人文荟萃、贤哲辈出。李白放歌天门山,抒怀历阳壮士勤将军;刘禹锡执政和州,吟作干古名篇《陋室铭》;“三张”“三戴”文昌振藻,风骨高逸气节忠贞;歌豪杜默植梅建园,名士汇聚堪比兰亭雅集。灿若繁星的文学家、书画家际会于兹,铺就了一条璀璨的诗画星河。吴越、荆楚、中原、徽文化融合交织,酝酿出一方和风乐土的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 山水的和谐之貌,历史的和谐之举,文化的和谐之融,民族的和谐之处,在这里调和出最和美的旋律,以“和文化”奏响中华文化的黄钟大吕。</p> <p class="ql-block"> (一)和县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1.龙潭初源</p><p class="ql-block"> 距今约41.2万年前的龙潭洞“和县猿人”化石的发掘,是长江下游古人类的重大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和差异、中华文化探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经过蒙昧时代漫长的摸索,在5000多年前,先民们在这里点亮了文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 (1)和县猿人,又称“和县人“”是继蓝田人、北京人之后,我国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又一重大发现,首次揭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古人类活动奥秘,提出了“该地区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重要地区之一”的科学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2)文明初晓</p><p class="ql-block"> 和县境内河谷、平原、丘陵交错,地势跌宕,水网密布。宜人的气候、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孕育了这里最初的人类文明。已发现的30多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为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 2.历阳风云</p><p class="ql-block"> 古之和州,左挟大江右控昭关,梁山峙其南,濠滁环其北,常为宿兵屯营之地。《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凡立国于金陵者皆以历阳为襟要;凡进军江南者多由历阳渡大江,取采石下金陵。千百年来,这里不仅商贾辐辕、舟楫如梭,更是斥堠烽火连绵不断。 </p> <p class="ql-block"> (1)历阳建县</p><p class="ql-block">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秦王政二十六年的公元前221设县,隶属九江郡。其后二千多年,虽几易县名、增减辖地,但镇淮控江的战略地位未曾变化。</p> <p class="ql-block"> (2)亚父营城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4年,楚汉争霸时期 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始建历阳城,又名“亚父城”。城建于高阜上,周围九里,高二丈二尺,女墙三尺余。环城有壕,内有子城、南城、新城。唐代刘禹锡《和州刺史厅壁记》载“城高而坚,亚父所营”。《历阳书事七十韵》载:“霸王迷路处,亚父所封城”。</p> <p class="ql-block"> 3.楚汉终篇</p><p class="ql-block"> 秦汉之交,项羽和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长达四年的大规模战争,史称楚汉战争。楚汉战争以项羽乌江败亡、刘邦建立汉朝而告终。汉朝的建立,不仅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多年的大一统,而且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民族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 (1)乌江之战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该下,率余部突围至乌江。乌江亭长力劝项羽过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却叹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遂自刎而死。</p> <p class="ql-block"> △项羽,公元前232年一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公元前209年,从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秦亡后称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历经四年楚汉战争。项羽作战勇武,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美誉。著有《垓下歌》:</p><p class="ql-block"> 力拔山兮气盖世,</p><p class="ql-block"> 时不利兮骓不逝。</p><p class="ql-block"> 骓不逝兮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虞兮虞兮奈若何!</p> <p class="ql-block"> △刘邦,公元前256年一公元前195年。字季,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出身平民,秦时任泗水亭长。秦末,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楚汉战争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著有《大风歌》:</p><p class="ql-block"> 大风起兮云飞扬,</p><p class="ql-block">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安得猛士今守四方?!</p> <p class="ql-block"> (2)历代吟咏</p><p class="ql-block"> 随着乌江之战的落幕,项羽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反复渲染的悲情人物。人们对这位"重瞳戟髯"的"盖世英雄",或赞或叹,或歌或泣,或扬或抑。名篇迭出,脍炙人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 4.镇淮金戈</p><p class="ql-block">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西北岸,控扼险要,雄视江南,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东南防守利便》云:“历阳,建康、姑孰之门户,未有历阳多故而江东得以安枕者”。可见,这里维系着江南政权的安危和江淮大地的安宁,曾无数次奏响金戈铁马的铿锵之音。</p> <p class="ql-block"> (1)朱元璋智取和州 </p><p class="ql-block"> 元末至正十五年的1355年,朱元璋率红巾军由滁州南下,欲取江南集庆今江苏南京。朱元璋认为和州为江淮水路要塞,有“不得历阳则不敢窥江”之势,遂遣三千多兵士乔装成元军混入和城,里应外合,大败元军。是役,为朱元璋进据江南提供了跳板。</p> <p class="ql-block"> (2)朱元璋</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著有《登镇楼》:</p><p class="ql-block"> 中原杀气未曾收,</p><p class="ql-block"> 江北淮南草木秋。</p><p class="ql-block"> 我上镇淮楼一望 ,</p><p class="ql-block"> 满天明月大江流。</p> <p class="ql-block"> (二)和州景象</p><p class="ql-block"> 和县是中国唯一以单字"和"命名的城市,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精髓。千百年来,不管人们是来自不同的地域、奉守不同的习俗,都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耕耘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生活和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1.阜熙和州 </p><p class="ql-block"> 和县地处南北、东西文化交汇区,丰富多元的文化推动了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外来移民与原住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生存繁衍,共同创造了繁荣富庶的物质生活和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枚玉雕刻画一只虎被扑卧于地,并张开大嘴咬住虎爪;另一只虎将前爪紧紧压在倒地的虎头上,后爪也踏在虎身上,因过分用力,尾巴卷成“S”形。两只猛虎互相撕咬,虎旁立有一呈弓步的男伎,正试图用力将两虎拉开。一虎卧于地不认输,一虎扑于上不罢休,可谓“虎虎有生气”。这件训虎玉雕采用的是圆雕技法,将男伎杂耍驯兽状及虎虎相斗刻画得栩栩如生,反映了宋代精湛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 2.文盛和州 </p><p class="ql-block"> 和县历来为文盛之地,贤哲辈出,人文荟萃。这里既诞生过“三张”“三戴”等文化世家,也有李白、刘禹锡等文学巨擘因缘际会于此,留下无数翰墨丹青、诗词歌赋和可歌可泣的传说故事,赓续着和县的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 (1)汉代青釉兽纽盖鼎</p> <p class="ql-block"> (2)馆藏书画名家作品</p><p class="ql-block"> 和县,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文风蕴藉,书画名家辈出。张孝祥、张即之、徐兢、戴本孝、林散之等书画巨擘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十大书家』之一的林散之,诗、书、画超群出众,尤以草书冠绝于世,『当代草圣』之誉闻名海內外。</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林散之与他的后辈们以『既学古人又变古』和『不随世俗任孤行』的创新与率真,形成了超凡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强烈的时代气息,又有鲜明的个性,呈现出独特的皖江风韵,为中国书林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p> <p class="ql-block"> 3.风韵和州 </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山水赋予了和县超凡的审美意象,富庶的经济给和县带来闲适的生活,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市井文化。以东路庐剧、霸王祠三月三庙会、霸王酥为代表的曲艺、民俗、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部部活化的历史,记忆里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三、陋室公园</p><p class="ql-block"> 陋室公园地处和城城区,因园内著名的“陋室”而得名,占地面积约70亩,国家AAA级景区。园区兼备水系、山体和大面积园林绿化空间,有陋室、文庙、戟门、聚贤山、龙池、碑廊等景点,是一座集游览、研学、运动、休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 “陋室”由来。 公元824年,刘禹锡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和州,和州县令落井下石,故意刁难他,最开始故意给他安排三间小屋,没想到刘禹锡欣然接受,还自得其乐。县令气极,便又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另一处一间半的小屋,刘禹锡仍然喜欢,还写下对联:</p><p class="ql-block"> 垂柳青青江水边,</p><p class="ql-block"> 人在历阳心在京。</p> <p class="ql-block"> 县令不甘心,让刘禹锡再次搬家,只给一间陋室,仅能容纳一桌一床一椅。刘禹锡这次有些气愤,却转瞬想开,并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碑上,立在门前。</p> <p class="ql-block"> 1. 刘禹锡塑像 </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 得,唐朝进士,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有“诗豪”之称,公元824年﹣826年任和州今和县刺史。他秉性耿直,志行高洁,生活简朴,为官清廉。当时住在简陋的居陋室中,并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陋室铭》。</p> <p class="ql-block"> 2.刘禹锡生平</p><p class="ql-block"> 唐朝长庆四年的824年,刘禹锡从夔州今重庆奉节调任至和州今和县。在和州刺史任上的两年间,刘禹锡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大力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为和州的农业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和州任上,他仍保持简朴作风,自建陋室,并写下名篇《陋室铭》。和州百姓爱戴他施政有方,美誉流传,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 (1)少年壮志不负学</p><p class="ql-block"> 唐代宗大历七年,刘禹锡出生于嘉兴,“禹锡”取自《尚书·禹贡》:“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寓意功德圆满,来日秉圭入相。刘禹锡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儒家经典,遍览诸子百家,二十一岁便科举入仕。</p> <p class="ql-block"> (2)永贞革新清弊政</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纲纪崩坏,朝政混乱。贞元二十一年的805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在顺宗支持下,刘禹锡和王伾、王叔文、柳宗元等人推行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当年八月,在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联合打压下,革新失败。</p> <p class="ql-block"> ①历史背景 </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乱象丛生,造成君不信朝臣,中央失控地方,南方寒俊与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严重威胁唐王朝政权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 ②革新除弊</p><p class="ql-block"> 作为革新派核心成员之一,刘禹锡反对墨守陈规,主张革新除弊,力主惩罚贪鄙,打击宦官,抑制藩镇,任用贤能,减免苛征,体恤百姓,希望借革新重振朝纲。</p> <p class="ql-block"> (3)贬谪飘零未易志</p><p class="ql-block">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先后贬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在各地任职时,他为官清廉、体恤民生、政擢贤良,被誉为“为民造福、泽被一方”的廉吏。</p> <p class="ql-block"> 长达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刘禹锡将满腔报国之志化作笔墨诗文,体现了“风物清远目,功名怀寸阴 ”“感时江海思,报国松筠心”的高尚情操。</p> <p class="ql-block"> (4)桑榆之年霞满天</p><p class="ql-block"> 唐开成元年的836年,在异乡漂泊近半生的刘禹锡结束了贬谪生涯,因足疾向朝廷请辞,被授予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闲职,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东都洛阳。在洛阳期间,与同在洛阳归居的裴度、白居易、令狐楚等友人赋诗作文,悠然诗酒间,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名诗佳作,被白居易尊称为“诗豪”。会昌二年的842年,刘禹锡临终前抱病撰写《子刘子自传》,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5)恤察民情</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治理和州,深入了解和州的风俗人情,在《和州刺史厅壁记》中详实记载了和州的地望、人口、岁贡、生业等。</p> <p class="ql-block"> (6)绥抚灾民</p><p class="ql-block"> 自然灾害来临,刘禹锡访查州内各地,深入了解灾情,一边防治病疫为灾民看病,一边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一言一行都尽显爱民真情。灾情严重时期,他还冒着丢官职风险在《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减免了和州百姓税赋,赢得了和州百姓的爱戴。</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少年苦读诗书,志存高远,注重道德修养;青年时期意气风发,连登三科,享誉京华,期望辅时济世;中年时期参与"永贞革新"施展远大抱负,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贬谪之时,遇挫不馁,积极进取,心系国家和百姓;垂暮之年,对生活乐观豁达。他的忠心为民、傲骨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他的诗词歌赋寓意深刻,影响深远。他在诗词中所表现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气节操守的自我捍卫,具有动人心弦的精神力量。刘禹锡文如其人,其诗其文,其行其德,可垂范后世,楷模千秋。</p> <p class="ql-block"> 3.陋室</p><p class="ql-block"> 陋室,是享誉海内外的人文胜迹。它是唐代优秀诗人、杰出的散文集、政治家刘禹锡,于唐穆宗四年的公元824年谪任和州刺史时主建,并撰写铭文《陋室铭》。该铭文后由其摯友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立碑,然时易千秋,碑、室无存。清朝乾隆年间和州知府宋思仁重建,光绪年间修葺,民国初年补碑。十年文革浩劫,碑、室再遭摧毁。现陋室是1987年在原址、原貌修复,同时,仿柳体复制《陋室铭》碑二方。</p> <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从夔州转任和州,仍保持廉洁自律、勤俭奉公的作风。他远离尘嚣、避开闹市,在和州城东两里外的郊野筑造了居所,空间狭小,构造简陋,故取名“陋室”。闲暇之余,与友人在陋室吟诗作赋,谈古论今。《历阳典录》记载:“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面对朝纲败坏、官场混乱,自身豪情壮志难以实现的局面,他创作出了千古名篇《陋室铭》,表现出了一个淡泊名利、俭以养德的廉吏形象,这种高尚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为后人所敬仰。</p> <p class="ql-block"> 铭文首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所指的“仙山”“龙池”,虽历经岁月噬蚀,今依然环侧陋室西北隅,供游人踏访。</p> <p class="ql-block"> 4.《陋室铭》</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 <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p> <p class="ql-block"> 四、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即孔子庙,或先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圣庙、圣堂、大成殿等。是历代王朝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 <p class="ql-block"> 文庙是儒家崇礼思想最具体的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庙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堪称是最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其中中国国内有1600多座,而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p> <p class="ql-block"> 《论语》十二章:</p><p class="ql-block"> (一)《论语.而学》</p><p class="ql-block">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p> <p class="ql-block"> (二)《论语.而学》</p><p class="ql-block">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p><p class="ql-block"> 〖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p> <p class="ql-block"> (三)《论语.为政》</p><p class="ql-block">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p> <p class="ql-block"> (四)《论语.为政》</p><p class="ql-block">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p> <p class="ql-block"> (五)《论语.为政》</p><p class="ql-block">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p> <p class="ql-block"> (六)《论语.雍也》</p><p class="ql-block">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p> <p class="ql-block"> (七)《论语.雍也》</p><p class="ql-block">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p> <p class="ql-block"> (八)《论语.述而》</p><p class="ql-block">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p> <p class="ql-block"> (九)《论语.述而》</p><p class="ql-block">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p> <p class="ql-block"> (十)《论语.子罕》</p><p class="ql-block">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p> <p class="ql-block"> (十一)《论语.子罕》</p><p class="ql-block">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p><p class="ql-block">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p> <p class="ql-block"> (十二)《论语.子张》</p><p class="ql-block">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 五、镇淮楼</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又名“鼓楼”“谯楼”,始建于宋宁宗年间。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清代乾隆、道光年间亦先后重修。清代光绪十七年的1891年,知州罗锡畴再次修复。镇淮楼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楼基内部夯土,外部砌砖。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楼基下中央有拱门,楼基平台上建造两层楼阁,均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下层三间,四周为18柱回廊,上层飞楼,四壁为木板,皆雕梁画栋、通花窗格。“镇淮楼”隶书碑额镶嵌于朝南门楼之上,“橹门”楷书碑额镶嵌于朝北门楣上。整体气势雄伟,古色古香,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镇淮楼文化底蕴深厚,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登临镇淮楼,凭栏远眺,抚今追昔,留下了诸多不朽名作。悠久的镇淮楼承载了和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数百年来和县的风雨变迁。进入新时代,镇淮楼作为和县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和县人民欢迎八方宾客参观的重要景点,它将再次见证和县的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攻打马鞍山采石矶驻兵和州时,被镇淮楼的美景所陶醉,饮酒作诗,以抒其志:</p><p class="ql-block"> 中原杀气未曾收,</p><p class="ql-block"> 江北淮南草木秋。</p><p class="ql-block"> 我上镇淮楼一望,</p><p class="ql-block"> 满天明月大江流。</p> <p class="ql-block"> 六、浮沙圩湿地</p><p class="ql-block"> 浮沙圩湿地公园位于和县南部金固码头的南侧,占地约1680亩,公园植有两万平方米的花海,连片的池杉林、紫薇林,35亩的绿色草坪。春夏时节的浮沙圩湿地,应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应该是港岔纵横,水网如织,草长莺飞,花木繁茂,一个个景点“串珠成链”,犹如一条“翡翠项链”,置身其中,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一)乌桕树</p><p class="ql-block"> 乌柏树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树形优美,秋季叶色红艳,冬季白色的乌柏籽挂满枝头,经久不败,非常美观。乌柏树的叶片在不同季节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春季嫩绿,夏季深绿,秋季则变为鲜艳的红色,成为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观赏树种。其树冠整齐,叶形秀丽,秋季叶色红艳如火,被誉为“秋天的调色板”。乌柏树冠圆形,枝条舒展,树干苍劲盘曲,小枝微卷,枝丫恣意,充满自然野趣。此外,乌柏树的观赏性不仅体现在其美丽的叶片上,还体现在其与亭廊、花墙山石等搭配时的造景效果上,能够产生非凡的视觉冲击力。因此,乌柏树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庭院和道路绿化,成为国际公认的优良美化树种。</p> <p class="ql-block"> (二)粉黛乱子草 </p><p class="ql-block"> 粉黛乱子草,又叫毛芒乱子草,株高可达30-90厘米,宽可达60-90厘米。多年生草本,常具被鳞片的匍匐根茎。秆直立或基部倾斜、横卧。分为灌木状的“毛细管”状分枝模式。绿色叶子覆盖下层,粉红色的花朵长出叶子。是多年生的丛生植物,在成熟期间,叶片被卷起,平坦到渐开线,并且在底部具有约15-35厘米长和1.3-3.5毫米宽的锥形或丝状尖端。在灌木的基部,植物直立或倾斜。细长的叶子很简单,从茎干交替出来,长到大约18-36英寸长。草和花被组合在一起,形成长而通风的簇状物,沿茎从叶子上方升起,长约460毫米,宽250毫米。</p> <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结束游览,乘大巴顺利返程回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