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徐悲鸿纪念馆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号,占地53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8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1953年,徐悲鸿逝世后,廖静文女士及子女将徐悲鸿遗作一千二百余幅及其收藏(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名家作品)一千余幅、珍贵资料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1954年,徐悲鸿纪念馆在其故居基础上建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原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一座典雅的四合院,是他生前和妻子廖静文共同生活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重建于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1983年1月重新开放。2010年9月,徐悲鸿纪念馆闭馆,开始进行改扩建工程,新的纪念馆于2019年9月17日重新向社会开放。</p> 一楼第一展厅,主要展出徐悲鸿生平资料、徐悲鸿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其耗尽一生心血的历代收藏,以及故居复原场景、信、悲鸿衣物、悲鸿画具等内容。 徐悲鸿生平年表 <p class="ql-block">八十七神仙卷</p> 徐悲鸿收藏,中国唐代白描人物长卷《八十七神仙卷》。 『悲鸿生命』 印章 <p class="ql-block">印章</p><h5 class="ql-block"> 徐悲鸿喜好金石,并曾结交多位篆刻名家。徐悲鸿对于书画作品中的用印极为考究,一生使用过的印章二百多方,其中既有自刻印,也有诸多同时代名家所刻的印章。</h5> <div>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献辞</div><h5> 在献辞中,徐悲鸿简要概括了中国美术对世界美术的贡献和当前发展面临的任务,号召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二为”方针,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号召大家既要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艺术之长,迎接崭新的时代,创造出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优秀艺术。</h5> <h5></h5><h3 class="ql-block">列宁、托尔斯泰面模</h3><p class="ql-block"> 列宁面模和托尔斯泰面模,为苏联著名雕刻家梅尔库洛夫赠送,成为徐悲鸿的珍贵收藏。</p><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到7月,徐悲鸿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并与苏联艺术家结识、切磋。关于梅尔库洛夫,他曾记述:"梅先生爱制面模,苏俄近数十年来名人逝去,梅必为制之,从真人面上脱下,不真人也。美富豪某,欲以数十万金购彼此项作品,梅笑却之。余因请其托尔斯泰及列宁两模,蒙于两星期内制赠,故中国公然保有列宁真像者,余殆第一人矣。"</p> <p class="ql-block">徐悲鸿绘画用具</p> 二楼展厅<br> <h5></h5><h3 class="ql-block">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性绘画创作</h3><p class="ql-block"> 徐悲鸿针对当时以模仿古人为能事,完全丧失写生能力之通病,提出"师造化,夺天工"的艺术主张,并以人物巨构为起步,以克服当时中国画中不见人之活动的最大缺憾。他取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歌颂中华民族感人至深的优秀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如《愚公移山》,捕捉本质、见识高深如《九方皋》,勇往直前如《国殇》,独处幽深如《山鬼》、《日暮倚修竹》。骑牛出关的老子,倾听弟子抱负的孔子,凝神构思诗篇的泰戈尔等,皆以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体现东方民族的伟大思想与智慧。《船夫》、《愚公移山》更一反千古传统,把运动中的裸体引入中国绘画。他以灵活多变的线条,虚和曼妙的明暗渲染大大丰富了中国画在体积、空间方面的表现力,坚实的造型使人物更为传神,其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至今仍为人所称道。</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除了很高艺术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们曾经激励人心,伸张正义,它们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画家爱国爱民品格的表现,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影响。</p> <h5></h5><h3 class="ql-block">愚公移山</h3><h3 class="ql-block">1940年</h3><h3 class="ql-block">高210厘米</h3><h3 class="ql-block">宽460厘米<br>布面油画</h3><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创作这幅画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但他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终能取得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构图上该画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格局,让人物集中并列,顶天立地,占满画面空间,传达百折不挠,移山填海的伟大力量,以雄浑博大震撼人心,是中国人物画空前的史诗作品。</p> <p class="ql-block">田横五百士</p><p class="ql-block">1928-1930年</p><p class="ql-block">高197厘米</p><p class="ql-block">宽349厘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h5 class="ql-block"> 《田横五百士》完成于1930年,取材于《史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四方响应。田横所部也是抗秦的队伍之一。汉高祖刘邦剪灭群雄之后,田横同他的战友500人一个岛上,刘邦下诏书说:"田横来,封王或侯,不来,便把你们统统消灭掉。"田横为保全岛上500人的性命,便同两个部下前往洛阳。他在离洛阳30里的地方拔剑自刎,以表示自己不受屈辱。500人闻田横死,亦皆自刎而死!作品表现了田横与众人悲壮别离时的情景。运用油画来描写中国历史故事,描绘人物众多、壮阔激越的悲剧场面,这幅作品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使油画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不仅仅停留在静物、人体的模仿性习作上,而直接反映民族生活了。</h5> <p class="ql-block">黄震之像</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40年代</p><p class="ql-block">高132厘米</p><p class="ql-block">宽66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h5></h5><h3 class="ql-block">徯我后<br>1931-1933年</h3><h3 class="ql-block">高230厘米<br>宽318厘米<br>布面油画</h3><p class="ql-block"> 《徯我后》取材于《书经》。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去讨伐,老百姓盼望得到解放,纷纷说:"徯我后,后来其苏。"意思是说:等待我们英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有救了。</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老百姓衣不遮体,大地干裂,瘦弱的耕牛在啃食着树根,人们翘首远望,眼睛里饱含着期待的目光,就好像大旱的灾年,渴望天边起云下雨一样。1930年至1933年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时候,徐悲鸿因痛感国土沦陷而心忧如焚,用三年时间创作这幅作品,用意就是要借此为当时处于国破家亡、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发出渴望求得解放的呼声。</p> <p class="ql-block">天寒翠袖薄</p><p class="ql-block">1944年</p><p class="ql-block">高150厘米</p><p class="ql-block">宽55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秦琼卖马</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30年代</p><p class="ql-block">高47.5厘米</p><p class="ql-block">宽62.5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p> <p class="ql-block">画稿(九方皋)</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30年代</p><p class="ql-block">高62.5厘米</p><p class="ql-block">宽48.5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p> <p class="ql-block">画龙点睛</p><p class="ql-block">1922年</p><p class="ql-block">高62厘米</p><p class="ql-block">宽46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p> <p class="ql-block">任伯年</p><p class="ql-block">1927年</p><p class="ql-block">高51厘米</p><p class="ql-block">宽39厘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陈散原</p><p class="ql-block">1927-1930年</p><p class="ql-block">高60厘米</p><p class="ql-block">宽73厘米</p><p class="ql-block">木板油彩</p> <p class="ql-block">徐达章</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40年代</p><p class="ql-block">高75厘米</p><p class="ql-block">宽54厘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 三楼展厅<br> 第三展厅主要展出徐悲鸿中晚期代表作品及生平图片。作品分为写生入神——徐悲鸿笔下的动物、花卉;妙造自然——徐悲鸿的风景题材绘画;翰逸神飞——徐悲鸿的书法三个主题。 <h5></h5><h3 class="ql-block">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h3><p class="ql-block">吾今特以下列各例,充吾论之主脑:</p><p class="ql-block">古法之佳者守之;</p><p class="ql-block">垂绝者継之;</p><p class="ql-block">不佳者改之;</p><p class="ql-block">未足者増之;</p><p class="ql-block">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p> <h5></h5><h3 class="ql-block"> 徐悲鸿1932年在《画范》序中提出健全艺术家可守之定则:"新七法"。</h3><p class="ql-block">一,位置得宜</p><p class="ql-block">二,比例准确</p><p class="ql-block">三,黑白分明</p><p class="ql-block">四,动作天然</p><p class="ql-block">五,轻重和谐</p><p class="ql-block">六,性格毕现</p><p class="ql-block">七,传神阿堵</p> <h5></h5><h3 class="ql-block">写生入神——徐悲鸿笔下的动物、花卉</h3><p class="ql-block"> 徐悲鸿笔下的动物形神兼备,宛然如生,其华妙除了来自精湛的写生技巧,也来自他捕捉和记忆对象的过人本领。他在幼年时便已表现出这方面的才能。在欧洲留学时,更于每幅习作之后,必默画﹣幅,磨炼出记忆形象、动态的功力。因此,他的动物画敏锐地把握住各种动物最传神的瞬间,使之性格毕现,生趣盎然。画马有一往无前之势,画猫则极尽娇敏颜预之态牛的敦厚,鹅的喧闹,猪的浑噩,鹰的雄健,狮的勇猛威严,均跃然纸上,清新自然,笔墨豪放,尽现造化之神奇。</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笔下的奔马更是开中国大写意动物画之先河。从古至今,矫健而忠实的骏马一直是中国画家最喜爱的题材。但无论是受到苏东坡评论的韩干,还是留下百骏之图的赵孟烦、郎世宁,都无一不是采用线条勾勒的工细写法。徐悲鸿则一反古法,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运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焦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的澎湃激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说杜甫的《大宛马》是诗中赞马精神的高峰,徐悲鸿的奔马便是画中刻划马形象的绝笔。</p><p class="ql-block">徐悲鸿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哪怕一草一木、一猫一雀,都有明显的寄兴与自况之意。逆风而飞的麻雀,在风雨中高唱的雄鸡,酣睡不醒的懒猫,与风霜搏斗的松石都闪烁着勇敢、机敏的光芒,含意隽永,引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奔马</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高61厘米</p><p class="ql-block">宽56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哀鸣思战斗</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高60厘米</p><p class="ql-block">宽35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奔马</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高123厘米</p><p class="ql-block">宽80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立马</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高89厘米</p><p class="ql-block">宽57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天马行驶太空中</p><p class="ql-block">1948年</p><p class="ql-block">高110厘米</p><p class="ql-block">宽54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奔马</p><p class="ql-block">1953年</p><p class="ql-block">高101厘米</p><p class="ql-block">宽54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妙造自然——徐悲鸿的风景题材绘画</p><h5 class="ql-block"> 徐悲鸿对于中国画的运笔用墨作过长年的探索,但在自己作画之时,则笔笔取诸己,汲取中西艺术之精华,创造出现代中国画的崭新意境和语言。他在中国山水画中首创以光影加强氛围的全新手法,他的《漓江春雨》把水墨画的湮洇、渗透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以大泼墨将鬼斧神工的山丘,若隐若现的村落,错落有致的树木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除了近景上一叶扁舟的撑竿,画面几无线条,更无皱擦的痕迹,全以酣舞的大块墨色写物造形,堪称中国山水画中之大奇。《月色》更是把皎洁月光作为美的主题,墨色层次丰富而微妙。月光如水流畅,新颖独特。笔墨的洒脱飘逸,景色的奇妙动人都开中国新山水画之先河。油画《桂林山水》《喜马拉雅山》中的山水、树木均用刮刀绘出,更有与中国山水画的皺法异曲同工之妙。构图的疏密安排,画面的深远意境都表现出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的中国气派和高雅的审美趣味。</h5> <p class="ql-block">夜</p><p class="ql-block">1935年</p><p class="ql-block">高35厘米</p><p class="ql-block">宽47厘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丹柿</p><p class="ql-block">1935年</p><p class="ql-block">高103厘米</p><p class="ql-block">宽34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h5></h5><h3 class="ql-block">白梅通景</h3><h3 class="ql-block">1943年<br>高110厘米</h3><h3 class="ql-block">宽63厘米x2</h3><h3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h3><p class="ql-block">款识:清芬肯与寒窗守,迁客常为兴怨嗟;万古巴山一恨事,月明从不照梅花。渝洲冬季三月不见太阳,遑论明月。</p><p class="ql-block">此幅写竟,乃知前幅窄甚多,因补足之 漫书所感,不能任其空白,非遂欲吟诗学文人也。</p><p class="ql-block">卅三年,悲鸿。</p><p class="ql-block">印章:右上部白文长方印"一尘不染" </p><p class="ql-block"> 右下朱文圆印"徐" 朱文方印"悲鸿"</p><p class="ql-block">左下款识:静文爱妻保存 癸未岁阑 悲鸿写 <br></p><p class="ql-block">左下印章:朱文方印"悲鸿之画"白文方印</p><p class="ql-block">左下印章:朱文方印"上清论诸"</p> <p class="ql-block">会师东京</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高113厘米</p><p class="ql-block">宽217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br></p><h5 class="ql-block"> 此画作于中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徐悲鸿已预见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必将取得胜利,故画了这张取谐音的《会师东京》。画上怒吼的群狮代表中国和反法西斯的各国,它们会师于日本的富士山巅。乱云飞渡的氛围映衬出群狮的勇猛,产生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喻示出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h5> <p class="ql-block">庭院</p><p class="ql-block">1942年</p><p class="ql-block">高64厘米</p><p class="ql-block">宽78厘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h5 class="ql-block"> 徐悲鸿艺术的浪漫情怀肯定也会在其风景画中展现无疑,比如《庭院》以其素朴儒雅甚至超逸的中国色彩美学特征,以及笔法上的"笔墨淋漓"的感觉和写意性,彰显了该画在写实之外的浪漫一面。</h5> <p class="ql-block">银杏树</p><p class="ql-block">1943年</p><p class="ql-block">高101厘米</p><p class="ql-block">宽88厘米</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月色</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40年代</p><p class="ql-block">高74厘米</p><p class="ql-block">宽73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山之二</p><p class="ql-block">1940年</p><p class="ql-block">高49厘米</p><p class="ql-block">宽34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p class="ql-block">平安</p><p class="ql-block">1944年</p><p class="ql-block">高134厘米</p><p class="ql-block">宽43厘米</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 <h5></h5><h3 class="ql-block">翰逸神飞——徐悲鸿的书法</h3><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少年时书法学颜真卿、赵孟頫,后来结识了康有为,在其影响与指导下,改走碑学之路,开阔了视野,进入一个全新时期。徐悲鸿又不囿手一家,长期致力手汉隶:大小篆及甲骨文的研习,对前人所留墨迹全面地深入鉴赏与研究。他的书法不加矫饰而气象雄强。线条质朴厚实,用笔挥洒率真,收放自如,遒动茂密。</p><p class="ql-block"> 由手酷爱书法,徐悲鸿在足迹所至之处,均遍访摩崖石刻,并千方百计拓下,反复临摹欣赏。作画之余墨均用以书写大幅对联,墨必用尽。同时以欣赏书法篆刻为最喜爱的休息方式。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必先确定主旨,根据内容决定使用何种书体,传达何种情趣。作品构图和字体结构均极尽变化,表现出隽水、独特的美感,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语</p><h5 class="ql-block"> 徐悲鸿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光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他满怀诚挚的报国志向和坚定的艺术理想,把中国美术传统精华和西方美术优长融会贯通,创作了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他坚持艺术直面人生、关切现实、表现生活,走出了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道路:他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作人才和美术教育中坚力量,为创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致力于艺术普及和国际传播,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