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和书

大弓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爸和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弓</p><p class="ql-block"> 爸没进过一天学堂,自然识字不多,但爸却爱书如命。</p><p class="ql-block"> 那时,爸在林场从事森林采伐工作,每天起五更爬半夜,两头不见日头。正像《圣经》里说的那样: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定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虽然爸大字不识几个,却有一个好记性。别人讲故事,爸听一遍就能原原本本地照讲下来,而且丝毫不走样。每次都能讲得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听得人如痴如醉。从爸的讲述中,我们晓得了岳飞精忠报国,廉颇负荆请罪,伍子胥一夜愁白头等古代故事……</p><p class="ql-block"> 彼时,偏僻的林场还没通电,所以,甭说电视机、录音机了,仅有的一台收音匣子也早已七裂八瓣地罢了工,被塞进了箱底。在煤油灯下听爸讲故事,就成了我们最大的乐事。我们围着“靠边站”坐成一圈,爸正襟危坐,许多神奇的故事就从爸的口中娓娓道来,我们则听得津津有味。后来,爸讲故事时,妈也凑过来听,捎带缝缝补补。听到关键处,妈还见缝插针地来上一句:“别看你爸大字不识一箩筐,记性倒是出奇的好,也不知是哪辈子积的大德?”</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都地上学了。</p><p class="ql-block"> 爸每次放假回家,除了给我们讲一些古老的故事和原始森林里熊瞎子、东北虎、獐狍野兔等趣事外,也要求我们把学过的课文读给他听。记得三哥朗诵的文章是《列宁的墨水》、《东郭先生和狼》;二哥读的是《我们也要当红军》、《小英雄雨来》,以及《王小二》;大姐读的是《雷雨》,二姐读的事《茶花女》。我给爸朗诵的文章是《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登鹳雀楼》等。</p> <p class="ql-block"> 为了把文章读得通顺、流畅,也为了博取爸的赞赏,我们读书时颇为用心,也特别上进,翻字典,查词典,校正语句,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人人争着抢着为家里增光添彩。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果然,两个姐姐先后考取了中专大专,哥哥们也都考取了不错的学校。一时间,我们家考出好成绩的消息飞遍了附近好多个林场,人们纷纷登门道喜、取经,爸妈的脸上从此也有了光彩。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爸的赞美,以身作则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受爸的影响,小学二年级时我便能够阅读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和在民间流行的手抄本了。如《金光大道》、《战斗的青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手抄本《一只梅花鞋》、《第二次握手》、《少女之心》等。当时,正值文革鼎盛期,许多书籍都被当作“破四旧”的反面典型给焚毁了。而书店里的书不是品类稀缺,就是架上空空。所以,能读到的书少之又少。</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爸突然喊我跟他走,说是想法给我借一些书看。我屁颠屁颠地跟在爸的身后,心里充满了疑惑。路上,我问爸:咱上哪儿借书?找谁借书?爸扶正我戴歪的狗皮帽子,又替我竖了竖袄领子,说:找咱场打更的赵永宽、你赵大伯借书去。我记得他家里以前有好多书,起码得有几十本……</p><p class="ql-block"> 爸说的赵大伯我认识,在街里繁华地段二百货门前支起一张旧桌子,为不识字的人代写家书。爸说:解放前你赵大伯是咱们这一带有名的说书人,那评书说得,啧啧,那叫个地道。每晚来听他说书的人坐满了屋子,有时院子里都站满了人。如今不兴说书了,你赵大伯只好摆摊代人写信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赵大伯一家住在一栋简易的木刻楞板房里,土灰色的房间里没有几件像样的摆设,一间逼仄的小房间里却突兀地摆放着一张宽大的旧书桌,上面凌乱地堆放着笔墨、纸张、茶杯等物件。</p><p class="ql-block"> 爸向赵大伯说明了来意,赵大伯连连摆手,说:“你说那个啊,早没了,早没了,都没好多年了……过去是有一些书,大概有几百本吧。当年一群红卫兵前来“破四旧”,把所有的书一把火都烧了个精光,一本开腚纸都没给我留下!”</p><p class="ql-block"> 赵大伯头发灰白,眼角还挂着眼屎,一副似醒未醒的样子。老爸听了,只好带着我悻悻而归。</p><p class="ql-block"> 见我流露出失望的神色,爸提高嗓音对我说:“老四,咱别垂头丧气的好不好?你赵大伯是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的</span>造反派们给斗怕了。等消停几天我再找你找大伯碰碰运气。毕竟他是个读书人,我不信他一本都没留?”</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我的两个书厨里早已摆满了各类书籍,我却不像以前那样酷爱读书了。可我常常想起老爸领着我找赵大伯借书,最后碰了一鼻子灰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10月13日 于北京达公书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任志忠,笔名大弓,达公。先后供职于《大众健康报》、《首都食品安全周刊》、《她周刊》等媒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著有文集《荷香如梦》《大弓散文》、《故乡明月》《山花烂漫》《别把自己看得太重》等;各级报刊、网络平台发表作品3000余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系北京房山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伊春市作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联系微信:rzz737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