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夕硐简介:</p><p class="ql-block">观夕硐由308个硐体组成,面积达5.38万平方米,硐体高低错落,彼此连通,最高处离地百余米,完整的保存了隋唐至今各时期的采石遗址,是采石遗址宏观形态的最佳展示区。有九曲桥、岩硐音乐厅、硐天宝碗、观音石刻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名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由于浙江人把大的海岛称为“山”,所以,大陈岛又叫“大陈山”。历史上正式以“大陈山”命名的,最早见明朝《郑和航海图》。</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大陈”:</p><p class="ql-block">一说,一万多年前大陈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由于地壳运动,致使大陈周边地层下陷,低洼处被海水淹没,高地露在海面上成了岛屿,因此,被称为“大沉”。人们因为这个称呼不雅,便改名叫“大陈”了。</p><p class="ql-block">另一说,大陈岛上先是几户陈姓渔家先到这里始居,后得以发展,自称大陈。历史上确是陈姓为大陈大户姓。大陈岛上也有供奉“陈大戈(哥)”、“陈十四娘娘”的传统,这一传统也被大陈同胞带到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大陈岛:</p><p class="ql-block">位于台州湾东南洋面,距台州主城区29海里,由29个岛屿、83个岛礁组成,陆域面积14.6平方公里,是台州市唯一的建制镇海岛。上、下大陈是村民集中居住区,镇政府设在下大陈。全镇共有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3940人。</p><p class="ql-block">大陈岛岛屿巍峨,山势险要,为浙江东南海上之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岛上岗峦起伏,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素有“东海明珠”之称。</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大陈岛先后获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中央团校党性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级文明镇等16项国家级荣誉,并进一步打造成两岸(大陈岛)基层交流示范区</p> <p class="ql-block">安置大陈同胞</p><p class="ql-block">大陈同胞在基隆上岸后被安置在临时建成的“招待所”里集体生活。同时按大陈岛渔、农、工、商等人员进行登记,策划在台湾各地,包括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屏东县、台北县、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市、南投县、台南市、高雄市等县市,建设“大陈新村”用于安置。一年之后,18000名大陈及所属岛屿居民和人员被陆续安置到台湾各县36个“大陈新村”(含一江新村)。</p> <p class="ql-block">1955年3月何朝才等葭沚渔民迁居大陈岛。</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31日,温州市及海门227名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登岛支援大陈岛垦荒建设。尔后又有4批来自永嘉、乐清、平阳、温岭、象山、黄岩、路桥、海门的240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登岛安家落户,重建大陈岛。他们首先恢复农业生产,随后渔业、畜牧业、商贸、工业也迅速恢复并发展。</p><p class="ql-block">1959年12月又安置了长潭水库移民共256户817人。</p><p class="ql-block">至1960年7月的短短几年中,大陈岛共有15批约2200名各地建设者,他们在“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鲜红旗帜下,和两千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一起,迅速让“荒无人烟”的大陈岛恢复了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甲午岩</p><p class="ql-block">甲午岩两石岩层垂直如削,造型魁伟雄奇,犹如顺风之帆。渊底白浪汹涌,涛声雷鸣,令人不敢逼视,故有诗云:双峰并峙听惊雷,峭峡横边破浪开。甲午岩最高点海拔35米,因其形与木帆船上加固桅杆的基座(名曰夹杵)相似,故长期以来以谐音“甲午”为名。岩体巍然挺拔,有若神斧劈成的两块巨屏,造型雄奇,素有“东海第一盆景”之称</p> <p class="ql-block">大陈岛的战略位置</p><p class="ql-block">大陈岛位居东海前沿,是拱卫东南沿海安全的海防屏障。大陈列岛向南北延绵封锁着浙江的舟山、象山、石浦、三门、台州、温州各港湾,同时也锁住我国南北海上交通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军事海防洞1-6号洞口</p><p class="ql-block">大陈岛解放后,为实现战略性军事防卫,解放军驻岛部队在全岛开挖了</p><p class="ql-block">大量战壕和坑道,并每年举行两次军事演习。现保存1-6号完整坑道。坑道主要功能是藏兵和藏武器,当地百姓称为“炮洞”。海防洞的大门由钢筋水泥浇筑,高190厘米,宽109厘米,门厚达20厘米,每扇门重达数十吨,可以抵御一般炮弹的轰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