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成功故里

自然而然(xm老谢)

<p class="ql-block">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福建南安石井人。石井郑成功文化旅游区以郑成功史迹为载体,全面生动地介绍了郑成功光辉的一生,主要由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延平郡王祠、郑成功庙、海上视师石等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2日,重阳节后一天,去了石井,兜转一圈,留下一些照片,配了文字以留存。有些地方没去,或者去了没开放,留待下次吧。</p> <p class="ql-block">南安市石井镇与厦门翔安区毗邻,距厦门岛约40公里。可以乘厦门地铁3号线到鼓锣站,再换翔安738路公交站,至终点站泉金客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石井与金门仅距6海里。石井马江是南安市唯一的出海口,历史上是闽东南海峡西岸的海上对外交通要冲。‌石井镇的常住人口约为11.6万人,旅居海外侨亲和港、澳、台同胞6万多人‌。石井镇在《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排名第238名‌。</p><p class="ql-block">石井是一座地灵人杰的滨海古镇。境内的“四海四陆”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鳌石山、石井江、杨子山”三个文物盛存、风景秀丽的名胜景区,其中尤以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宪第和开台圣王纪念堂等景点为辅助而创建的鳌山郑成功文化园;以“海上视师”石刻、靖海门、铳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岛等文物景点为呼应,展示了石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地图标志:</p><p class="ql-block">1-泉金客运码头,2-延平王祠,3-郑成功纪念馆,4-郑成功庙,5-郑成功雕像,6-郑成功故居,7-中宪第,8-大圣宫。</p> <p class="ql-block">从人才中心地铁站至泉金码头约1.5小时。</p> <p class="ql-block">3号地铁上</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安,明显城镇化印象比翔安高了不少。路边有许多石材加工厂,现在也大多停业了。</p> <p class="ql-block">泉金客运码头</p> <p class="ql-block">下车往前几十米,从这个小巷——鱼仔老街进入。</p> <p class="ql-block">靖海门是鱼仔老街的主要标志,也代表着石井历史的厚与重。靖海门是一石碑坊式拱门楼,门侧竖着一块“平寇碑记” 石碑,碑上记载了嘉靖初年,海寇在同安、晋江、惠安等地作乱,泉州郡守程秀民率军民平寇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从小巷穿出来,就到了现代气息的延平东路。</p> <p class="ql-block">延平王祠在延平东路南侧,世界郑氏宗亲祭奠英灵的活动中心之一。祠内挂着石井郑氏始祖郑隐石画像,厅中供奉郑成功金身神像。有“三世王爵”、“威风雄烈”、“忠臣”、“三圭世锡”等诸多朝廷封赐的匾额和官阶总录及名人题赠的楹联等。</p> <p class="ql-block">本人照片中的文字有兴趣可点开大图看。</p> <p class="ql-block">正门两侧对联和石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纪念馆在修缮中,未开放。</p><p class="ql-block">它坐落于石井的鳌石山北麓,系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依山傍海,气势磅礴。其周围花木草地掩映,空气清新宜人。馆内展厅展示的文物、展品琳琅满目,丰富有趣,颇有吸引力。下次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东侧前往郑成功庙,此门却上了锁。后来知道正门在郑成功雕像和郑成功庙的前下方。</p> <p class="ql-block">隔门朝里面拍了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退回纪念馆旁边寻得一条小路往上,发现了郑氏五世妈卓氏墓。</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到山顶,有一条木栈道往东通往郑成功雕像平台。</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雕立像高</span>78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石雕立像。它的高度是鼓浪屿岛上15.7米高的郑成功雕像约5倍,建成后在金门岛上都清晰可见。这座石雕底座高16米,雕像高62米,寓意郑成功1662年驱除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立像的作者,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副系主任吴荣华。</p> <p class="ql-block">雕像基座上刻有郑成功事迹的精美石雕画。</p> <p class="ql-block">画面有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隆武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1645年</span>)铸造的大炮。‌这一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朱聿键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端王朱硕熿的孙子。他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初七被原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人拥立为帝,改年号为“隆武”。</p> <p class="ql-block">眺望石井港口与远处的成功大桥,成功大桥是连接晋江市和南安市,位于安海湾之上,是福厦高速公路的一座跨海大桥,桥梁全长7.5千米。</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雕像与郑成功庙坐南朝北,东西排列。</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下方的延平中学</p> <p class="ql-block">延平东路的石井大圣公宫特别显目,庙前悬挂“齐天大圣”金字匾额,始建于明末清初,经历了文革的没落后又逐渐香火鼎盛,2014年重修,是泉州地区主祀齐天大圣孙悟空最古老的宫庙。当台湾齐天大圣宫庙通神者回福建遍访齐天大圣祖庙,到达石井大圣宫时,经传统宗教仪式后确认正是台湾齐天大圣的祖庙。</p><p class="ql-block">大圣宫的碑记写明,明末清初,石井伍厝的伍麟元在江苏昆山当县令,从昆山的大圣宫请了尊大圣分灵入乡,民众遂建大圣公宫以奉齐天大圣。</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故居位于街道北侧坎下,比路面低2米多,并不显眼。</p><p class="ql-block">数十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对郑成功故居所在进行研究探讨。近年来,石井郑氏宗亲配合文史、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了不少与郑成功相关的史迹文化遗存。经过厦门郑成功研究会、泉州郑成功研究会、南安郑成功纪念馆、泉州郑成功研究会延平分会、石井延平王祠管委会及一些文史人士的现场考察,并参考伍远资的文献、有关文史论证、郑氏族谱、后人回忆等资料,基本认定草尾埔旧宅即郑成功家族故居。</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被烧毁,目前的房屋为郑成功儿子郑经修建。当时因郑成功房柱内族人全随军征战在外,无人在石井,族中困难者搬入居住。</p><p class="ql-block">郑成功的早年生活轨迹如下:</p><p class="ql-block"> 1. 出生于日本并成长至七岁:</p><p class="ql-block">- 1624 年 8 月 28 日,郑成功出生在日本肥前国平户港千里滨(今长崎县松蒲郡),当时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名明朝海商,在日本积累了巨额财富,与当地权贵关系良好。郑成功出生后被父亲取名为“福松”。</p><p class="ql-block">- 在日本成长的这几年,郑成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学习文化知识,在武术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p><p class="ql-block">2. 回到中国南安启蒙读书:</p><p class="ql-block">- 1630 年,郑芝龙因剿平海盗有功,被明廷升任都督,于是将 7 岁的郑成功从日本接回到福建南安家中(主要在安海)启蒙读书,并为他正式取名“郑森”。</p><p class="ql-block">3. 求学与婚姻:</p><p class="ql-block">- 求学经历:崇祯十一年(1638 年),郑成功补为南安县学生员,在县学岁试中成绩优异,成为南安县享受生活补贴的二十名廪生之一。崇祯十七年(1644 年),郑成功跟随统领兵马的郑鸿逵来到南京,在南京国子监求学,并拜东林党人钱谦益为师,钱谦益为他取字“大木”。</p><p class="ql-block">- 婚姻状况:崇祯十五年(1642 年)八月,郑成功到省里参加乡试,但没有考中。次年,20 岁的郑成功娶广东按察司副使董飏先的女儿,且在当年生下儿子郑经。</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上厅、房间、天井</p> <p class="ql-block">故居对面的一片红砖大厝就是有名的中宪第。</p> <p class="ql-block">清代中期建造的古民居“中宪第”(中宪大夫府第),俗称“九十九间”,总面积778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进,附设书院、演武厅、梳妆楼及花园。迄今主体建筑尚基本完整,现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在明清时期,中宪大夫是一个正四品的文官,但实际上是一个虚衔,并不对应任何实际职务。这个职位主要是用来表示文官的级别,领取俸禄,但没有实际的权力。这种制度被称为‌官荫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官员,其亲属可以获得相应的封赏,但不需要实际工作。更多的是为了光宗耀祖,家产丰厚的福延子孙。</p> <p class="ql-block">中宪第,它是当年石井与台湾密切贸易往来的实物见证。它的主人郑运锦(公元一六九八年———一七六五年)是清代著名海商。关于他兴建“中宪第”,至今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于石井一</p><p class="ql-block">带。</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石井郑民十四世的郑运锦(郑成功系郑民十二世),在台湾开设“勃兴行”,从事海上贸易。是时,彰化县令朱山(浙江人)为赈济贫民,动用国库白银万两,致使国库缺空,任满时尚无法补缺,又因生性耿直,得罪了钦差督察官,故钦差硬要查清国库,想以此整治朱山。郑运锦悉知,慨然以万两白银资助素不相识的朱山,朱山因此被从轻处置,罢官返乡。三年后,皇室澄清朱山罪名,委其任台湾知府。</p><p class="ql-block">朱山为报答郑运锦的厚恩,下令凡“勃兴行”商船入港,一律方便放行。郑运锦因此成为台湾岛赫赫有名的巨富。</p><p class="ql-block">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前后,为了光宗耀祖,郑运锦花巨款捐了“中宪大夫”官职,在祖地石井兴建宫殿式府第。府第临街,坐北朝南,前后五进。主体建筑为五座悬崖式的厅堂,东西两旁厢房环列。西侧护厝建有大花园,包括书院十二房、上下两大厅、演武厅、梳妆楼、月亮谭、九曲桥、水榭、亭阁、假山、鱼池等,整座建筑占地七千七百八十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据传,中宪第厅堂的梁柱、门扇花窗、嵌壁雕屏和厅前石阶,多用台湾的杉木、柏木和辉绿岩石做成。这座工程浩大的建筑历数十年才完成,因郑运锦非皇帝国戚,按朝廷规定间数不能逾百,故实际有一百一十二间的“中宪第”,佯称九十九间。府第落成之日,台湾知府派人送来“恩伦世宠”匾额(原悬挂于第二厅堂上,惜已毁坏),并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把街道命名为“勃兴街”,以表纪念。乾隆皇帝御笔画赠“桃园三绐义”图一幅赐予,并于厝前大石庭之左侧设立有“下马牌”一块,以示当朝的恩泽。</p><p class="ql-block">这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的私宅,历经二百七十余年,至今保存完好,是闽、台郑氏家族的祖宅之一,也是研究清代闽南建筑艺术和闽、台经济关系史的宝贵实物资料。近年来,成千上万的台湾乡亲和海外侨胞,纷纷前来拜谒瞻访。</p> <p class="ql-block">延平东路北侧的郑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老年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附一,郑成功年谱(文字来自某AIapp)</p><p class="ql-block">郑成功年谱如下:</p><p class="ql-block"> 1. 1624年:8月28日,出生在日本肥前国平户港千里滨(今长崎县松蒲郡),当时父亲郑芝龙是明朝海商。</p><p class="ql-block">2. 1630年:郑芝龙因剿平海盗有功,被明廷升任都督,7岁的郑成功被从日本接回到福建南安家中启蒙读书,正式取名“郑森”。</p><p class="ql-block">3. 1638年:补为南安县学生员,在县学岁试中成绩优异,成为南安县享受生活补贴的二十名廪生之一。</p><p class="ql-block">4. 1642年:8月,到省里参加乡试,但未考中。同年,娶广东按察司副使董飏先的女儿,并于当年生下儿子郑经。</p><p class="ql-block">5. 1644年:</p><p class="ql-block">- 3月,李自成攻陷明都北京,随后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加封郑芝龙南安伯,调遣其麾下六千人守卫南京,郑成功跟随郑鸿逵来到南京,在南京国子监求学。</p><p class="ql-block">- 10月,郑芝龙派人去日本将郑成功生母田川氏接到家乡安平。</p><p class="ql-block">6. 1645年:</p><p class="ql-block">- 郑芝龙、郑鸿逵和明阁臣黄道周在福建拥立明唐王朱聿键登基,改元隆武,郑芝龙被加封平虏侯,郑鸿逵被加封为定虏侯。郑成功朝见隆武帝,被赐国姓,改名“成功”,授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p><p class="ql-block">- 3月,郑成功到常熟拜见钱谦益,游览名胜后写下几首五言诗,获得钱谦益和诗人瞿式耜的赞誉。</p><p class="ql-block">7. 1646年:</p><p class="ql-block">- 3月,隆武帝决意出江西亲征,受郑芝龙拦阻,郑成功随侍左右,献上诸多策略。</p><p class="ql-block">- 8月,仙霞关守将因收到郑芝龙密谕撤兵,郑成功坚守不退,但因郑芝龙未输军饷,守兵缺粮后大批逃散,郑成功引兵退至延平。随后隆武帝亲征到延平,清兵杀到,延平告破,隆武帝退守汀州,城破后被杀,郑成功一路向南溃退回到安平。</p><p class="ql-block">- 11月,郑芝龙向清廷投诚,郑成功力劝未果,后郑鸿逵将郑成功偷偷放走,郑成功与明大学士路振飞等人会盟,设明太祖朱元璋神位祭拜,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誓师抗清、恢复中原。</p><p class="ql-block">8. 1647年:</p><p class="ql-block">- 正月,郑成功取郑氏商舶资金十万,到南澳募兵,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p><p class="ql-block">- 次月,清兵突袭安平,郑成功生母田川氏身死。</p><p class="ql-block">- 7月,郑成功与郑彩合兵攻海澄,因清军来援引兵退去,先锋洪政战死。</p><p class="ql-block">- 8月,与郑鸿逵合攻泉州,在城外桃花山下大败清提督赵国佐数百骑兵,追至城下,后因清副将王进来援引兵回岛,郑鸿逵泊舟泉港。</p><p class="ql-block">9. 1648年:</p><p class="ql-block">- 3月,攻同安,守将廉郎、知县张效龄于店头山被打败,众多将官弃城逃遁,郑成功占据同安,任命叶翼云为知县,再度攻打泉州。</p><p class="ql-block">- 5月,得知明桂王朱由榔在广西肇庆登基并改元永历,郑成功遂尊奉永历帝,遣使陈贺,并回岛整备舟师,欲往铜山援救广东。</p><p class="ql-block">- 10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p><p class="ql-block">10. 1649年:</p><p class="ql-block">- 3月,以施琅、杨才、黄廷、柯宸枢等为将攻打漳浦,漳浦守将王起凤投降,随后攻下云霄,进抵诏安,屯兵分水关。</p><p class="ql-block">- 7月,授封广平公,率军自分水关入潮州,当地诸多势力迎降,郑成功讨平一些主路土豪和农民军首领。</p><p class="ql-block">11. 1650年:</p><p class="ql-block">- 6月,大举进攻潮州,清总兵王邦俊坚守不降,后因各种原因,郑成功退守潮阳。</p><p class="ql-block">- 8月,攻潮州失利后,听取堂叔郑芝莞建议,回师取得厦门、金门,兵力增至四万余人,建立五军。</p><p class="ql-block">12. 1652年:与清军多次交战,拒绝清廷的招抚。</p><p class="ql-block">13. 1653年:获封漳国公。同年,清廷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双方亦战亦和。</p><p class="ql-block">14. 1654年:年末,与清廷的和谈彻底破灭。</p><p class="ql-block">15. 1655年:进行军政改革,设六官诸司,分水路各镇。</p><p class="ql-block">16. 1656年:打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围剿。</p><p class="ql-block">17. 1657年:准备北伐。</p><p class="ql-block">18. 1658年:率师北伐,于羊山遇大风雨,修整至1659 年重新北上,一路攻取瓜州、镇江,兵围南京,但最终被清军击退。</p><p class="ql-block">19. 1661年:出兵东征,12 月收复台湾。</p><p class="ql-block">20. 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在台湾病逝,享年38岁。</p> <p class="ql-block">附二,郑成功在厦门的年谱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 1. 顺治七年(1650 年)以前:</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最初起兵抗清,以鼓浪屿为驻地,主要活动于泉州、潮州一带。这一时期他的根据地只有南澳岛一隅,虽有诸多战斗,但成果有限,兵力、粮饷等严重不足。</p><p class="ql-block">2. 顺治七年(1650 年):</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攻潮州失利后,其堂叔郑芝莞劝其取回厦门作为根据地。同年中秋,郑成功令施琅在群岛设伏,在虎坑岩设宴邀请郑联,伏兵将郑联杀害。随后,郑成功带兵突入厦门,佯装恸哭,一边悬赏杀手,一边派兵严守郑联、郑彩府邸。郑彩听闻消息,率部遁入海中(数年后仍归降郑成功)。就此,郑成功拿下厦门、金门,将郑彩、郑联兄弟的部众、船只等尽数收下,兵力增至四万余人。</p><p class="ql-block">3. 顺治七年(1650 年)至顺治十四年(1657 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军政建设方面:</p><p class="ql-block">- 军队编制上沿袭明制,设五军,五军之下设镇,每镇五协,每协五正领,十副领,每副领管十班,班设班长(每班五十人),其中左右虎卫镇是他的“近卫军”,也是最精锐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行政上仿效明制设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但未设立“尚书”职位)。随后为招纳明遗臣、士绅,和抚恤阵亡将士家属,又设储贤、育胄二馆。</p><p class="ql-block">- 将厦门改为“思明州”,并设立知州事。</p><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方面:</p><p class="ql-block">- 凭借在日本的人脉关系,重新开启与日本的贸易,建立了以厦门为中心,东启日本、西至交趾、占城,南达台湾、吕宋等地的庞大贸易网,以商养战。</p><p class="ql-block">- 军事行动方面:与清军展开长期的拉锯战,多次进攻沿海城镇,如漳州、泉州等地。</p><p class="ql-block">4. 顺治十五年(1658 年)至顺治十八年(1661 年):</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五年(1658 年):郑成功率师北伐,于羊山(今属浙江绍兴)遇大风雨,修整至次年(1659 年)方重新北上,一路攻取瓜州(今江苏扬州瓜洲镇)、镇江,兵围南京,但最终被清军击退。</p><p class="ql-block">- 顺治十八年(1661 年):随着抗清形势急转直下,郑成功出兵东征台湾,并于当年十二月收复台湾。</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在厦门的 15 年时间里,将厦门打造成了一个坚固的抗清基地,为其抗清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也为后来收复台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全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