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疆伊宁市巴彦岱似乎和中国文坛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是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的出生之地,也是“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作家王蒙工作过六年的地方。2024年8月15日,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我们走进了位于伊宁市巴彦岱镇的王蒙书屋。</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蒙是我所喜爱的当代作家之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被下放到了伊宁市,在昔日的红旗公社如今的巴彦岱镇工作长达六年之久,他的妻子崔瑞芳则在伊宁市第二中学当教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蒙在巴彦岱期间,他把自己深深地融入这片土地,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同呼吸共患难,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深受少数民族群众喜爱,后来还被推选为二大队副大队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担任副大队长后,王蒙和农民一起抡坎上镘打瓜埂,一起用钐镰割草,一起在严冬的戈壁滩上住地窝子挖土修湟渠,一起半夜起来趁风扬场,一起给高轮车装车卸车,一起喝茶吃苞谷面馕,一起用一个酒杯轮流喝酒唱歌。他始终紧密联系群众,即使劳动改造,也不忘自己作为党的干部要行的端、坐的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蒙在巴彦岱的六年,虽然无法进行写作,但是王蒙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王蒙是各族群众的文化老师,农民群众是王蒙的生活老师。无论是婚礼割礼、还是盖房上梁、唱歌跳舞,甚至调解家庭纠纷等,处处都能看到王蒙“老王哥”的身影,王蒙始终坚守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理想信念,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每一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王蒙平反回到北京,他立即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生活中去。创作了中篇小说《布礼》和短篇小说《夜的眼》等小说和杂文,一时间他成为中国文坛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3年后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5年后,他出任《人民文学》主编,挖掘发表了很多先锋作品,助力开启了当代文学史的新阶段。1986年,他成为文化部部长,任职期间,他做出了开放歌舞厅的决策,举办中国艺术节和元宵晚会,多次提出要打开精神空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蒙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著名作家,虽然已经年届90,但他依然笔耕不辍,不仅自己在写,他还鼓励许多后辈写,他设立文学基金,用稿费支持青年作家。他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直到上世纪末的创作。他作品繁多,获奖无数,他是中国文学的进军人物,无愧于“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蒙离开新疆伊犁回到北京后,依然心系边疆,感恩边疆,他写不仅反映新疆生活的小说,还积极宣传推广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化。他曾多次来到新疆,来到伊犁,或探亲访友,或考察讲学,他把新疆伊犁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对新疆、对伊犁的感激之情。俨然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代言人,是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优秀代表。正因为这样,他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尊敬和喜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