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老树春深更著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赏郑文杰、张武女《陕甘边往事》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郑秉多</b></p> <p class="ql-block"> 郑文杰、张武女近期推出他们《陕甘边往事》二十八集影视连续剧本,并在咸阳召开了有百十多人参加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创作研讨会,使我大为吃惊,并为他们潜心传播红色文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和郑文杰先生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张洪中学上学,他还是高我两级的学长。他后来上了乾县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文化、文物管理工作,也时有小篇散记,论说文章见诸报端和刊物。退休后只知他潜心音乐、绘画,从未闻他搞什么创作,怎么在年届古稀之龄,推出了一个28集影视剧本,并约我参加他的创作座谈会,一下子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细细想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物的偶然性,都有其必然性作为基础。他和他的学生张武女能推出这么有份量的史剧大作,必有其学养、积累、天赋、悟识和生命的担当为其基因。回忆起我和他的认识交往,过从了知,一切都顺理成章,存在于必然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左起:张武女、郑文杰、郑秉多 </span></p><p class="ql-block"><b>一、执着文艺,聪颖过人。</b>郑文杰先生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位天性活泼,聪明过人的人。记得上初中时代,他就对音乐有特殊的天赋,弹拉演唱,琴棋书画,在同学中是出类拔萃者。特别受乾师专业教育后,更是在这方面,有了突出的长进。记得六十年代后期,他乾师毕业回到村上,组织成立文革后期农村文艺宣传队,既作编剧,又当导演,把村上文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所编排的文艺节目,参加县、乡会演,都是拿大奖,拿头奖的时尚文艺节目,从此崭露头角,初显锋芒!</p><p class="ql-block">他不仅对文艺独有钟情,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也持有极大的兴趣。上乾师那时,每放寒暑假,他都带回《马恩选集》,精心研读,不少章节都有他思考圈点过的笔迹。因我和他是同学,又是邻居,我也借阅过他带回的不少书,沾过他不少光。他赠阅我的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几十年来置于我的案头,常读常新。一个剧作者,没有高端的理论思维,是写不出有高尚思想的剧本的。郑先生到他古稀之年,能创作出弥补陕甘历史空白的大剧本,从思想理论角度来分析,也应是其来有因。</p><p class="ql-block"><b>二、勇担使命,不负初心。</b>郑先生学生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持有浓厚兴趣,所以在他生命中早己埋下了要干一番事业的使命担当;他对文艺保有天生的秉赋,执着于文艺爱好,执着于文艺创作,是他本有的初心。所以晚年能创作这样一个革命史诗的大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他工作后,一段时间从事教学,而且是音乐美术教学,这对锻炼挖掘他的艺术潜能是不可或缺的实践。后来,他调马栏文馆所,从事马栏革命史的挖掘、征集、整理、研究,带领团队从事文史馆的建设,这个专业实践,使他对陕甘革命史从了知到谙熟,从谙熟到形成心结,自然就产生了不吐不写就不足发心中之幽情。我记得有次出发到他文史馆,茶余饭后,他给我讲起陕甘革命史,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历史,如数家珍,兴趣盎然。我调侃说:“再不出几年,你就成红史专家了!”没想到他大器晚成,在“古稀”之年,拿出了这个大剧本!戏言成真,不负初心!</p><p class="ql-block"> 这里需要多加一笔的是,他有一位淑雅多才的学生——张武女。对她我在研讨会上首次晤面,诚实厚道,文质内敛。有这么一位多才内敛的学生作帮手,整理书写,美成其事。我想,大凡世上成就一件事,都是因缘和合。如果没有这位年轻有为,极具活力,又具文学秉赋的帮手助力,像老同学这把年纪,要写出这么厚重的剧本来,是不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老同学既富使命担当,又有初心不忘,加上文学天赋的本能,不拿出这个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大剧本”,才算怪呢!</p><p class="ql-block"><b>三、传播红歌,功德无量。</b>当下唱红歌,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陕甘边往事》是对革命史的艺术再现,是对红色基因的立体传播。读现代中国革命史蓝本,陕甘边革命史,特别是从1928—1935年这段历史,是一个空白,散见的都是语焉不详。郑文杰、张武女的《陕甘边往事》,从史实上,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有人物、有事件、有历史背景。史实生动,鲜明活跃,读后给人如临其境,鲜活真实的感觉。这个功劳,这个意义,怎么言说,都不会过高。其功也大,其德也重,身后自有评说。</p><p class="ql-block">至于这个剧本的艺术特色,美学价值和它的思想内涵,不少专家学者已有论说,我这里不再赘述。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影视剧本,从舞台要素,人物场景和故事的矛盾冲突等多方面,还有打磨加工的空间,期待它臻于完善成熟,走向舞台,搬上银幕。这对我这位年届古稀的老同学来说,是“过高”的期待,实有不忍心之感!但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已经是大大的“了不起”了,仅此,也是功在千秋!我赠老同学两句话,以期共勉:</p><p class="ql-block">“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郑秉多2024年10月12日于古豳西溪湖畔之觉心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常有文学作品见诸《陕西日报》《咸阳日报》《检察文学》《华文月刊》《旬邑文艺》和各大文学文艺网络,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选》和文艺理论专著《思想艺术论——文学作品评论集》等,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