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记

远远近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作者:周鹏飞</p><p class="ql-block">普照寺记/周鹏飞</p><p class="ql-block">地上文物看山西,中国地上文物精华荟萃的地方莫过于山西,包括它毗邻的陕西韩城、河南济源、河北蔚县,也都在这个辐射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山西文物之盛,远迈陕西河南这些中原腹心之地?</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给出了解释,我更倾向于“养花”理论。一个人善于养花,不是它的花耐旱耐寒,生命力顽强,而是他换得比较勤,花快死了就换盆新的,自然小花园长期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我行走山西大地上,经常会留意那些古代建筑周边的碑刻,经常会看到“至正”和“大德”这两个年号,显示大量的山西古建筑,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全方面的维修,不仅让我对蒙古人统治下的山西,充满了兴趣。</p><p class="ql-block">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大部时间不超过百年,唯独山西是个例外,他们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38年就已经将山西收入囊中,统治时间比其它地区要长许多,也因此给山西留下了丰厚的遗产。</p><p class="ql-block">韩城普照寺就是这笔遗产中耀眼的一部分。普照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它更是一座元代建筑技术博物馆,韩城将多座古老的元代寺院,荟萃到普照寺中,令人眼界大开。</p><p class="ql-block">元代建筑在普照寺内,最令人诧异的就是那些巨大的额枋,这几乎是韩城每一座元代建筑的标配,硕大的额枋(图1、图2)居于柱子和斗拱之间,担负起了整个屋顶的承重作用,和硕大的斗拱一起,展现出大元治下的粗朴、雄浑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天鹅绝响。</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元代会出现这么奇特的建筑结构呢?</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主要靠立柱,要建筑越稳固,立柱就越多,立柱多了,就意味着室内可利用空间就小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走在梅花桩里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元朝实行宽松放任的宗教政策,众多庙宇被兴建,为了安放硕大的神像,给信徒们以开阔的礼拜空间,就得减少立柱,但立柱减少了,沉重又巨大的屋顶又可能压塌整个建筑。</p><p class="ql-block">聪明的元代工匠们于是就大量运用起了大额枋,将屋子的承重转移到额枋上,然后就能随意地对立柱进行移动或者削减,达到增加室内利用空间又不损害殿宇安全的目的。</p><p class="ql-block">硕大的大额枋突兀地出现在精巧的斗拱和雅致的槛墙之间,犹如衣着华丽的仙女突然在脖子上戴了一件又宽又粗的项圈,无论是从宋代的审美还是明清的审美上来看,都是一件很糟糕的设计。</p><p class="ql-block">但这是元朝啊,是蒙古人的时代啊!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不被他人所定义,不理会陈旧又古老的法则,也不害怕逆流而行,我就是我,这就是大元时代的罗曼蒂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