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舍纪念馆</p><p class="ql-block">1950年,老舍购买了北京东城迺兹府丰盛胡同10号这所普通的四合院(现地址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p><p class="ql-block">小院占地约400平米,共有房屋19间。</p> <p class="ql-block">福字</p><p class="ql-block">老舍夫人胡絜青亲手写的福字,寄托着老舍一家对未来的美好期望。</p> <p class="ql-block">四四方方的院子里有两颗高大的柿子树和一颗枣树。</p> <p class="ql-block">1953年春天老舍夫妇亲自栽下的两棵柿树。</p><p class="ql-block">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为此胡絜青美其名为:“丹柿小院”。</p> <p class="ql-block">小院西南角的一口鱼缸</p> <p class="ql-block">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西屋是第一展室,用文字图片介绍了老舍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院中正房(北房)三间,明房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东屋是第二展室,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手稿、生前遗物、馆藏品,展示了老舍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历程。</p><p class="ql-block">拍了一少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老舍自用《辞源》(上下册)。上有题字:“在学校时,总是借用学校的《辞源》。如今离了学校,生活——作学生及教师﹣——只好自己买一部了——到底买不起大号的。</p><p class="ql-block">舍予十二年除夕。(“舍予”是老舍的字。)</p> <p class="ql-block">1939年艾支顿在老舍帮助下译成的英译本《金瓶梅》出版</p> <p class="ql-block">老舍在英国用过的酒壶</p> <p class="ql-block">老舍夫妇结婚时,老舍亲笔填写的婚书。</p> <p class="ql-block">老舍夫妇定婚时朋友赠送的银盾</p><p class="ql-block">老舍夫妇结婚时朋友赠送的银杯和银盾</p> <p class="ql-block">《四世同堂》手稿</p> <p class="ql-block">李岚清题词</p> <p class="ql-block">《老舍全集》</p> <p class="ql-block">《茶馆》场景模型(张毓隽于2004年捐赠)</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1日(重阳节)祝所有的老年朋友们重阳节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