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山会馆

黄鹏

<p class="ql-block">上海三山会馆,位于黄浦区中山南路1551号,会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旅沪福建籍水果业商人集资兴建。‌这个会馆最初是福建水果商人用于聚会和祭祀天后的场所,因此也被称为“天后宫”。会馆的名称“三山”取自福建省会福州的别称,即东九仙山、西闽山、北越王山。三山会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会馆中天井的古戏台,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原台,戏台中央顶上的喇叭型藻井采用全木质榫卯结构,刷满金箔,如同盛开的华丽花朵,唱戏时起到共鸣箱效果,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戏台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大殿</p><p class="ql-block">大殿是祭祀天后的场所,殿内供奉汉白玉妈祖像高(连座)2.8米,重约3.5吨,由沪上著名雕塑家陈古魁先生设计。背景祥云落地屏风由扬州漆雕广制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天地悠悠,岁月沧桑,明清以来,手工棉纺织业和沿海的沙船运输业,逐渐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各地来上海的移民骤增。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上海就诞生了第一个移民同乡组织一—关山东公所。沿海各省商帮人士纷纷来沪,叱诧商场,创办会馆,致使当时的上海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p><p class="ql-block">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上海开始被卷入近代国际市场。市场孕育的巨大的商机吸引着各地的商民,进一步推动着工商会馆的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他方客弱主人强,独有申江让商旅”的上海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移民潮带来的会馆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是移民历史的见证,同时又是推进上海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动力。</p><p class="ql-block">一部会馆的历史,见证了近代上海大都市的崛起。</p> <p class="ql-block">白木“公平交易”米斗</p><p class="ql-block">参展人:赵亚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履业公所石刻门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木商会馆砖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民国金漆木雕关公坐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彩绘木雕</p><p class="ql-block">赵公元帅财神立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彩蛋”</p><p class="ql-block">木刻印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青花缠柠纹大平部</p><p class="ql-block">会馆公所是近代城市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公益慈善是会馆公所从事的一项重要社会活动,开埠后一些新的公益慈善项目顺应了社会组织功能专门化潮流,并明显受西化的影响。会馆公所负有防火安全的责任,沪上的会馆公所通过募集资金来添置消防设拖和设备。青花缠枝纹太平缸是江西会馆用来防火的设备,故亦消防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适度的运动,才能拥有持续的自信,坚持运动,是养成自律最便捷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