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诗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Xinghua He

<p class="ql-block">奉节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东邻巫山县,南接湖北省恩施市,西连云阳县,北接巫溪县,幅员面积409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奉节已有2300多年的建制史,是历代路、府、州、郡治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年),置鱼复县。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旌表诸葛亮“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忠君爱国、奉公守节的品质,赐名为“奉节”,沿用至今。奉节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国首个“中华诗城”、全国脐橙单产第一县、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美食地标国家级美食地标城市、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并享有“中国气候宜县”和“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奉节县介于东经109°1′17"—109°45′58",北纬30°29′19"—31°22′33"之间。</p> <p class="ql-block">三峡之巅。风光无限好。这里是长江三峡最高处,俯瞰翟塘峡两岸山峻峰秀,峡幽壁峭的天然画卷与高峡平湖、碧波涌翠的徇丽画卷相辉映。在适当的时间,这里是佳观景点。观赏红叶、云海、翟塘峡夕阳最</p> <p class="ql-block">‌‌奉节被称为诗城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奉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众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传世名篇,使得奉节成为中国诗歌的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奉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也为其赢得了“诗城”的美誉。历史上,‌李白、‌杜甫、‌刘禹锡、‌陆游等文人在此留下了大量诗作。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竹枝词》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奉节创作,而且描绘了奉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得奉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诗城。</p> <p class="ql-block">原因一: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他们都不是奉节人。</p><p class="ql-block">奉节在长江三峡西端,游历过三峡的诗人们,会在这里留下由景而生的佳句。那些准备驾舟下三峡的诗人,也会心潮澎湃起而咏诗。</p><p class="ql-block">古代诗人,凡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无不都来奉节留过诗词。除了唐代李白、杜甫来到夔州后大发灵感,还有宋、元、明、清朝代,来三峡奉节留下诗篇的诗人络绎不绝,如杨炯、陈子昂、孟郊、王维、刘禹锡、白居易、苏轼、无稹、李益、李贺、黄庭坚、王十朋、陆游……一览天下雄伟壮丽的三峡,谁不诗兴盎然?</p><p class="ql-block"> 屈指算来,仅是客居奉节两年多的杜甫,就留下了430多首诗作(其中有多篇是长篇),其他诗人的名篇更是不计其数。可以想见,古代奉节城的街头巷尾,几乎每天都在产生诗,而且是佳作。</p><p class="ql-block">原因二;奉节是竹枝词发祥地。刘禹锡到夔州前,已是全国闻名的大诗人。诗词功底深厚的刘刺史,上任后不久即发现竹枝词在夔州非常普及,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他发现竹枝词不仅琅琅上口,且构思巧妙、意象鲜明、节奏轻快,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于是刘禹锡开始尝试着用竹枝词新诗体写夔州风情的《竹枝词九首》,后来竟成为几千年来的名篇!《竹枝词九首》。经刘禹锡将民间歌谣诗体变革后,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不仅民间歌谣竹枝词更加生动形象,而且新竹枝词诗体逐渐升华为能登文人大雅之堂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那时到处有人咏唱竹枝词,连行人走在路上都不停歇。</p> <p class="ql-block">瞿塘关,又名夔门,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夔门山麓,是古代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自秦汉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西大门。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p> <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杜甫在《长江》一诗中所描写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咆哮的江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闯过夔门,呼啸而去</p> <p class="ql-block">瞿潭峡</p> <p class="ql-block">夔门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和自然侵蚀作用密切相关。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多样,包括石灰岩、砂岩等。这些岩石在长期的水流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陡峭崖壁。夔门两岸的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这种地形特征是由于河流对岩石的侵蚀和重力作用逐渐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白帝山上,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临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地处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西端入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并在此屯兵积粮。公孙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亲信先造舆论,于建武元年(25年)正式称帝,自号“白帝”,并改子阳城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这座山为“白帝山”。</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中唯一的西式建筑白楼。</p> <p class="ql-block">早发白帝城</p><p class="ql-block">朝辞白帝彩云间,</p><p class="ql-block">千里江陵一日还。</p><p class="ql-block">两岸猿声啼不住,</p><p class="ql-block">轻舟已过万重山。</p> <p class="ql-block">《早发白帝城》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创作于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之时,其意在于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岛上桂花飘香。</p> <p class="ql-block">夔门是10元人民币里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白帝城中的榕树</p> <p class="ql-block">旱夔门</p> <p class="ql-block">云雾缭绕的旱夔门。</p> <p class="ql-block">云遮雾罩的旱夔门。</p> <p class="ql-block">旱夔门与长江三峡自然景观夔门相似,距奉节县城约40千米,位于奉节县兴隆镇回龙村椅子淌腹地,因为山谷里平时干旱,雨天才出现小细流,旱夔门之名由此而来。旱夔门由两处如刀削般的600多米绝壁构成,两山之间形成一道400多米宽的天然大石门,被地质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旱夔门后可进入3公里长的迷宫河,迷宫河谷底两岸树木茂盛,四面被千仞绝壁围绕,使人不辨来路,因而叫迷宫河。在迷宫河里有一处奇特景象,就是飞泉下的一处大约5亩面积的碧绿深潭,大约每隔10来年就会突然持续喷出数十米高的水柱,响声如雷,10里外都能听见,于是当地人就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炮泉”。有关专家解释说:这应该是一种地下间歇涌泉。</p> <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天坑、地缝旅游风景区附近的荆竹乡椅子村,发现一处与三峡自然景观《夔门》雄姿极为相似的美丽景观。当地的老百姓戏称是《夔门》“克隆”出来的小兄弟,并命名为“小夔门”,尊称“旱夔门”。“旱夔门”景区美丽的三角形怪洞。</p> <p class="ql-block">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译文: 夔牛是古时代神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形状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没有长角,只长了一只脚,每次出现都会有狂风暴雨。它身上还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p><p class="ql-block">夔的形象特征是:形状似牛,全身青色,无角,只长了一只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