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与非遗文化

九九

<p class="ql-block">图 /文 九九 美篇号:228264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8月28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湖南岳阳楼、洞庭湖畔</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5日早上8点,从浙江金华出发,我们一行4人自驾前往川藏青甘南旅行,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沿途打卡名胜古迹。25日游览了江西上饶的望仙谷,26日登了腾王阁,28日早上9点多,湖南洞庭湖边巴陵广场上的巨型雕塑“后羿射巴蛇”吸引了我,其造型独特威武、气度不凡。</p><p class="ql-block">沿着台阶下到“熟悉”却又从没来过的洞庭湖畔——洞庭湖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八百里湖面浩瀚无垠、水天一色、初秋的杨柳在岸边仍是青葱翠绿,更显洞庭湖生机盎然,可今天的太阳躲进云层里,把洞庭湖最美的景色给“雪藏”起来了,即便如此依然能让我感受到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辽阔无边之壮美。</p> <p class="ql-block">  洞庭湖镶嵌于两湖平原,即洞庭湖平原和洪湖平原之间,一湖划湘、鄂两省,位于湖南的北部,又在湖北之南,从地图上看,湖体呈“U”字形,湖域面积约为2600平方公里。有着“长江之肾”的美誉,其湖泊容积达到167亿立方米。</p><p class="ql-block">“洞庭”之名源自于洞庭山,即现在的君山岛,有“神仙洞府”之意。</p><p class="ql-block">唐代刘禹锡《望洞庭》中写到,</p><p class="ql-block">“遥望洞庭山水翠,</p><p class="ql-block">白银盘里一青螺”。</p><p class="ql-block">所指的便是君山。</p><p class="ql-block">君山虽小,名胜古迹、神话故事却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有72位螺姑娘为使百姓避风浪化身的72峰;</p><p class="ql-block">有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时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p><p class="ql-block">伟人毛泽东也有诗云:</p><p class="ql-block">九嶷山上白云飞,</p><p class="ql-block">帝子乘风下翠微。</p><p class="ql-block">斑竹一枝千滴泪,</p><p class="ql-block">红霞万朵百重衣。</p><p class="ql-block">洞庭波涌连天雪,</p><p class="ql-block">长岛人歌动地诗。</p><p class="ql-block">我欲因之梦寥廓,</p><p class="ql-block">芙蓉国里尽朝晖。</p> <p class="ql-block">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p><p class="ql-block">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p><p class="ql-block">就是今临湖石壁上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永封”二字的“封山印”</p> <p class="ql-block">  早上九点多,从巴陵广场沿湖边公园往岳阳楼走,堤岸柳树、海棠、香樟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散发着清新的空气使人爽快至极,还有几株柿子树,树上的柿子还是青涩涩的,离成熟还有一些时候,但看着也挺喜人。靠湖边的走道每隔3米就有一个1米见方的花岗石用铁链条联着,石面上都刻着历代文人骚客抒写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名家名句。这是一条富有文化气息的路,500多米长,不知不觉就走过了,按着指示牌,上了八、九米高的城墙,走几十步台阶就到了岳阳楼,我们己经享受免票的待遇,直接刷身份证就可进入岳阳楼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15年,最初是经历了多次重修和改建。现存的建筑形制和格局是在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保留下来。实际历史只有一百多年,然而它在中国人心中已伫存了不下千年。它紧邻洞庭北路,建于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登楼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洞庭湖景色和远处的君山,可谓是天人合一的景观。一篇《岳阳楼记》让人们在欣赏壮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湛与浓烈。</p><p class="ql-block">名冠天下的岳阳楼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就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此瞻仰她气势雄浑、构造精湛、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据传岳阳楼最初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点将台)。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台旧址修建了岳阳楼。</p><p class="ql-block">现存的岳阳楼是清代光绪六年建成。1983年,按照“拯旧如旧”原则,进行大修,保持了清代原有的艺术风貌。它的建筑特色是——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p><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采用纯木结构直接建在城墙上,没有地基,是靠四根楠木金柱支撑着的,盔顶是仿古代将军的头盔而建的,没有横梁,用如意斗拱将建筑和层顶进行了完美的连接而且非常美观,岳阳楼在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上都是尖顶的佳作,所以岳阳楼被称为“岳阳天下楼”。</p> <p class="ql-block">我走进岳阳楼的底层,经过这个通道可以到洞庭湖。但又是被围墙拦着的,想下到洞庭湖里绝无可能,这该是为游客安全考虑吧。</p> <p class="ql-block">  进得岳阳楼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五朝楼观”,即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岳阳楼模型的建筑。看去也是非常的气派,尤其是宋朝的岳阳楼模型,用了12.2吨黄铜,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代宫庭名画岳阳楼为蓝本进行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是廊道,经过廊道就来到了“玉衡亭”这里是古代文人歌咏岳阳楼的诗词碑刻。</p><p class="ql-block">“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不远处就是双公祠,双公祠是为了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而建的。格式是仿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白墙青瓦。进入双宫祠大门,范仲淹和唐子京的铜像便映入眼帘。只见两人端坐于大厅,畅谈古今,共叙忧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俩是同年进士,多年好友并在泰州任上和西北前线共事过,志趣相投、关系紧密。滕子京还是范仲淹庆历新政坚定的支持者和推行者。当滕子京因为直言不讳而得罪了皇帝,被贬官出朝时,范仲淹宁愿辞官不做为滕子京辩护,才保住了他。</p><p class="ql-block">腾子京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又募得资金重修了岳阳楼。这座楼在当时是过往官员迎进送出的地方,滕子京在楼前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又为遭贬之事忿忿不平,心情十分复杂,便寄书一封并附上一幅洞庭秋色图,请求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接信后,生怕滕子京忘乎所以再遭人嫉恨,闯出祸来,于是规劝滕子京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挥笔而就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在他俩的人生中,最让人称奇的是,他们二人曾先后在泾州和庆州任职,这不能不说是二人生命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双公祠门前的对联——</p><p class="ql-block">“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p><p class="ql-block">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会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p><p class="ql-block">很深动的刻画出了范仲淹藤子京双公的一身写照。</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一生忠心直谏、一心为民、为大宋国呕心沥血。庆历七年(1047年)四月,滕子京病逝在苏州任上,享年57岁。滕子京死后,史书对其的评价是:“为人尚气倜傥,清廉无余财。”</p><p class="ql-block">得知滕子京病逝的噩耗后,范仲淹就跟五雷轰顶一般,久久不能释怀。就在一年前的九月十五日,范仲淹还应滕子京之邀,写下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为其鼓励、慰勉呢?而今,《岳阳楼记》笔墨未干,滕子京却仙逝了,换成谁也不可能接受这个事实。</p><p class="ql-block">世事难料,人事沉浮……一年之内,连失两位好友,这对范仲淹打击太大了。从此他身体每况愈下。</p><p class="ql-block">后来,在朝廷一次无意的任命中,范仲淹终于垮了——公元1051年,范仲淹63岁,青州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这场灾难规模之大、涉及百姓之多,处理稍有不慎,就能酿成一场民变。</p><p class="ql-block">朝廷再次拉下身段,加封了范仲淹的官职,让他去青州赈灾。</p><p class="ql-block">按理来说,范仲淹63岁高龄且重病缠身了,犯不着用这种赈灾的事情,来增加自己的威望了,完全可以拒绝任命。然而,接到朝廷的任命后,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信念,范仲淹不顾自己风烛残年的身体,毅然决然率众北上,去青州赈灾了。</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赈灾工作完成了,但繁重的工作加上长途旅行之苦,已经让这个老人病重难支、药石难救了。于是,赈灾结束后,范仲淹立刻上书朝廷,希望能够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养老。</p><p class="ql-block">宋仁宗收到范仲淹的请求后,立刻颁布圣旨,命范仲淹扶病就道,移至颍州。结果,范仲淹走到徐州就再也走不动了。他的生命,也在此走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公元1052年,农历五月十二日,这一天,虽经御医全力抢救,范仲淹也没有敌过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在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安然病逝,享年64岁。</p><p class="ql-block">一代圣贤,终于陨落……宋仁宗放声恸哭:“国失栋梁,朕失股肱!”</p><p class="ql-block">在他下葬时,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一件像样的衣服,最后就连葬礼都是朋友集资进行了的。作为北宋名相真的就这么穷困潦倒吗?并不是!他生前购置的千亩良田,早己捐了出去,帮助那些贫困、老弱、妇孺等。每每读范仲淹,心境难平,眼角噙泪,如果我们仅把范公定意为勤政、清廉、爱民的清官,他也不会成为彪炳史册的为人标杆、为官楷模。范仲淹之所以会流芳千古,也绝不是他写了一篇“岳阳楼记”。真正的原因是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p><p class="ql-block">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范仲淹从小读书也是为了改命,他贫而立学,划粥割齑,之后奏响了他人生的大风歌,一路高歌,官至副宰相。读书给了生世坎坷的范仲淹权力地位,也给了他一世清朗的品格,家国天下成了他在权力舞台之上的全部期望。他还是大宋王朝的吹哨者,为使大宋帝国这艘巨轮不触礁,他无惧从高高的桅杆上摔下来,几次直言,几次被贬——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你如初恋!他一腔热血,却被现实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很痛!但不出口!</p><p class="ql-block">范仲淹还是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宰相。52岁的他被朝庭重新启用,披挂上阵,平定西夏!挥笔写下“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在西北边陲传唱着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从此大宋帝国西部边疆得以50年太平。从古至今这些有几个宰相能做到?</p><p class="ql-block">云山苍苍,江水泱泱。</p><p class="ql-block">先生之风,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来到岳阳楼,在您的“岳阳楼记”前矗立良久,心难平!有人不喜欢乌鸦,但您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明知要被贬,还是要直谏,我对您的品格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范文正公,走好,祝您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岳阳楼历经时代风雨,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纷至沓来,岳阳楼由“武楼”演进为“文楼”,壮观夺目,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  历代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岳阳楼的三楼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两边檐柱上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是李白书。这些文化元素与岳阳楼和洞庭湖的风景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下得岳阳楼,来到小乔墓景区的圆洞门口,见一老者在为一个8、9的小姑娘剪影,出于好奇,我就一直看他剪,他先拿出一张纸,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的,看着小姑娘的头型,用一把小剪刀开始剪,先剪出鼻子、嘴巴,然后是下巴,沿着下巴剪出脖子,再从眼睛剪,虽然是个轮廓,但是我能感觉眼珠子在眼眶里,细细的睫毛也惟妙惟肖,然后就是额头,小姑娘的额头有点饱满,剪出来非常好看,最后就是头发了,小姑娘两条辫子好似在跳舞,一直一弯生动活泼。只见纸在老人手上翻飞,剪刀在纸上如游龙行走,五分钟时间,一幅小姑娘生动形象的头像剪影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老人的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他每次都把剪下来的纸装进随身背着的包里,说明老人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值得尊敬之人。</p> <p class="ql-block">  经过交谈,得知老人叫汪正兴,今年82岁,40余年来,他手拿一把剪刀,为无数中外游客剪出一张张传神的肖像,“神剪王”的美誉不胫而走。</p><p class="ql-block">1943年2月,汪正兴出生在洞庭湖的一艘渔船上,他自幼就喜爱美术,一有时间便会到处“乱画”,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画家。贫寒家境没能阻止他对艺术的追求,他自学美术,洞庭湖里的小鱼小虾、滔滔的江水、来往的船只都成了他画画的题材。</p><p class="ql-block">15岁时他为了学习画画,从洞庭湖岸的岳阳县只身到湘潭市机电美术专修班学习。“老师布置的第一堂作业,就是画毛主席雕像。”回忆起当年求学的经历,汪老激动不已,他说,当时班上一共28名学生,想要在班上站住脚,必须在画功上下功夫。为了画好毛主席画像,他从上午9点一直画到下午4点,中途没有喝一滴水也没吃一口饭。事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家送了他一个绰号“画痴”,次年,汪正兴以美术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不久他又拜岳阳老字号“墨雅斋”的一位周姓老画家为师,学习画国画人物,两年的学艺,为汪正兴以后的人像剪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通过两年的勤学苦练,汪正兴的绘画水平几乎达到了周老的水准,这令周老先生喜笑颜开,逢人便说:“我收了一个好徒弟。”</p><p class="ql-block">有次,同事从广州旅游回来,告诉汪正兴,广东一带有专门从事剪影的民间艺人。这一说让汪正兴起了劲,并下决心一定要前去学习研究。一周后,他便毅然南下广州。</p><p class="ql-block">从广州回来之后的汪正兴更加沉迷于剪影,下班后帮同事、朋友剪影以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次经历让汪正兴对剪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剪影不仅和他自己喜爱的绘画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在岳阳这样的旅游城市中,喜爱剪影的游客很多,把剪影当作职业是很有潜力的。出于这样的想法,汪正兴开始追寻自己的“剪影梦”。1982年6月,汪正兴决定一心一意地干个体——剪影。次年,年仅40岁的汪正兴从3517工厂提前退休,正式在岳阳楼公园操剪刀亮相,从此,成千上万名游客的侧脸照在他的剪刀下定格,其中不乏中外名人。</p><p class="ql-block">一把剪刀剪不尽人间世象,岳阳楼下四十春秋鬓角如霜。如今,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这一非遗文化的手艺传承下去!他经常向热爱剪影艺术的青少年传授经验,把剪影的主要动作要领和精髓毫无保留地告知年轻人。他说:“我不迷信,也不恪守传统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守旧思想。”汪老自豪地说,希望自己的手艺能遍布天下,让剪影艺术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这位小姑娘的妈妈也是为了让泱泱华夏文化中的这一非遗文化得以传承,特意让女儿为汪老作模特,剪下女儿的倩影,一是支持中华非遗文化的传承,二是给女儿这趟旅游留下深刻印象。(她们从广东过来的)她说:“要支持一下非遗文化”。通过她这小小的举动,传递出她对非遗文化的态度,这样的母亲着实让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如果喜欢九九的美篇,请给予多多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