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鸿苑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坐落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为水利工程类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总面积达24.1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水利工程成功修建后,与灌渠、库渠周边种草植树及造林,已发展出了立体绿色景观的生态林。</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景区于1990年开始开发,1991年对外开放,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p> <p class="ql-block">  受气候、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河南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从1436年~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学收30年次人相识五年次,1942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饿死1650人。甚至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公公挑回的两桶水,而自责到上吊,林州人为了彻底结束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困境,1960年2月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动工,红旗渠的源头就选在了浊漳河山西省侯壁村段,侯壁比林州高14.7m,要在太行山盘绕70多公里,走完14.7m多长,要保证每8km的落差不能超过1m,可是当时的林州根本就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只能用一种叫水鸭子的古老仪器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开凿,这样一条水渠,施工难度可想而知,1960年2月,第一批3.7万名来自各乡镇的民工扛着红旗自带工具、口粮,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太行山,粮食不够吃,就用野菜充饥,没地方睡觉,就在开凿的山崖上休息,工具不够了,砸锅熔铁自己造,没有石灰水泥,那就自己烧,连炸药就是自己做,在修建过程中,其中青年洞施工难度最大,需要在垂直绝壁上凿出一条600多米的隧道,这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必须打通漳河水才能进入林县,当时从修渠民工中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奋战17个月才走通,因此得名青年洞。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十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锋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一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km的”人工天河”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这条壮丽的水道,不仅是一条解决豫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的生命线,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在那艰难岁月里,林县人民凭借着坚定信念与顽强毅力,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这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奇迹之渠,将清冽的漳河水引入了干涸的土地,创造了人间奇迹。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水利工程,更是精神上的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不断进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