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金秋时节,国庆假期,宁德市张氏委员会的宗亲代表踏上了寻根之旅,驱车千里前往河北清河县。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是张氏家族的祖地。这是一次谒祖省亲的旅程,也是一次心灵的归宁。初来乍到清河,得到清河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张印居、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子超等祖地宗亲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大家敬拜了挥公塑像和挥公墓,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与怀念;我们认真倾听、仔细了解张氏的历史与文化;座谈会上人人畅所欲言,两地宗亲互动交流,增进了解,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族事、弘扬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张印居会长代表张氏祖庭向宁德张氏委员会赠送了“天下张氏出清河”的字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固始是张氏南迁的要地,张氏在固始的迁徙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张氏的开闽始祖延鲁公就是从河南固始南迁,他在唐末五代时因协助王审知攻占泉州而闻名,其后代繁衍至福建、台湾等地,成为张氏南迁的重要一支。我们途经固始,固始县张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张国化宗长星夜来到住地和我们交流畅谈,共话天下张氏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路过江西鹰潭市,我们在龙虎山驻足,得到鹰潭市张氏宗亲会会长张槐结的热情接待与精心引导。大家恭恭敬敬、仔仔细细参观了先祖的“留侯家庙”和“天师府”,瞻仰了祖先的丰功伟业。</p> <p class="ql-block">清河县,历史悠悠,文化积淀深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张氏的始祖挥公,用智慧和勇气发明了弓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丰功伟绩,被历史铭记,皇帝赐姓“张”,从此,张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岁月如梭,几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从挥公开始,张氏族人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不断开枝散叶,生生不息。先祖在不同的地域开疆拓土、辛勤耕耘、繁衍后代,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张氏家族的辉煌篇章。如今,张氏族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人口已达一亿之众,居各姓氏之首。他们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找到张氏族人的身影。有的成为政治家,引领国家前行;有的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奥秘;有的成为艺术家,用才华和激情点亮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历朝历代,张氏家族名人辈出,星光璀璨。从古代的贤臣良将,到近代的革命先驱,再到现代的行业领袖,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张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他们的名字,被历史铭记,被后人传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们一行来到清河张氏祖地,缅怀始祖挥公的丰功伟绩,感受张氏家族的血脉相连。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始祖挥公的谆谆教诲,看到了张氏家族世世代代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让我们以始祖挥公为榜样,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张氏家族的新篇章。愿张氏家族的血脉永远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愿张氏家族的荣耀和辉煌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张氏祖庭资料中的历代张姓名人</b>: </p> <p class="ql-block"> 张 仪 (?一公元前310年)战国时魏国人,贵族后裔。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29年)入秦,次年被任为相,采用连横策略,使秦占有河西、上郡及河东、河南部分地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辅助惠王称王。惠王更元二年(公元前323年)他与齐、楚大臣会于齧桑(今江苏沛县西南)。次年魏接受连横策略,以他为相,逐走惠施。后三年魏改用合纵策略,以公孙衍为相,他回秦国。曾入楚见怀王,以割地六百里空言为饵,劝楚亲秦绝齐。由于连横策略,秦取得"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的成果(《史记·李斯列传》)。因功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他入魏为相一年卒。《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今佚。</p> <p class="ql-block">张 若 战国时秦国人。秦惠王后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蜀,改封原蜀王后裔为侯,使陈庄为相,并以他为守。二十七年,与张仪按国都咸阳规模,建设成都城。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杀蜀侯绾,建置蜀郡,任为郡守。他由蜀东出,取笮及其江南(今金沙江以南)地。三十年再克楚的巫郡与黔中郡。</p> 张耳 (?一公元前202年)西汉初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末,为魏国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令。秦末农民战争中,与陈馀从武臣北定赵地。武臣为赵王,他任右丞相。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封他为常山王。后投奔刘邦,又改立为赵王。 <p class="ql-block">张 良 (?一公元前186年)汉初城父(今河南邦县东)人,字子房。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等皆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p> 张 苍 (?一公元前152年)西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秦时为御史。汉初,任代、赵相。后封北平侯,迁计相,以列侯居相府,主持郡国上计。文帝时,为丞相十余年,曾改定音律历法。年百余岁乃卒。《汉书·艺文志》阴阳家有《张苍》十六篇,今佚。 张 汤(?一公元前115年)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时历任廷尉、御史大夫等职。建议铸造白金及五铢钱,并支持盐铁官营政策,主持制订"告缉令"(奖励告发逃避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的法令)。曾和赵禹编订律令,撰有《越宫律》二十七篇。 <p class="ql-block">张 骞 (?﹣公元前114年)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以郎应募,出使大月氏(在今阿姆河流域),约其共同夹攻匈奴。他越过葱岭,亲历大宛、康居和大月氏、大夏等地。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方归汉,在外共十三年。途中曾被匈奴扣留,前后达十一年。元朔六年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在今新疆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官至大行。</p> 张安世(?一公元前62年)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孺。张汤子。昭帝时,任右将军、光禄勋,封富平侯。昭帝死,与大将军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旋废贺,定策立宣帝,为大司马。他拥有"家童"七百人,使从事手工业生产,家财富厚,超过霍光。 <p class="ql-block">张 禹 (?﹣公元前5年)西汉河内积(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字子文。通经学,为博士。元帝时,授太子《论语》。迁光禄大夫,出为东平内史。成帝时任丞相,封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曾改编今文本《论语》,将《齐论》、《鲁论》合为一书,称《张侯论》。</p> 张道陵(公元34-156年)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初入太学,通达五经。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令。顺帝时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道民。后道教徒尊为天师(一说陵自称)。后裔承继道法,世居龙虎山,称"张天师"。 <p class="ql-block">张 衡(公元78-139年)东汉科学家。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南)人,字平子。曾任郎中、尚书郎,两度任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即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又造候风仪,以精铜铸之。首次解释月食成因,说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著有《灵宪》,总结当时天文知识,提出"宇之表无极,由之端无穷。"并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曾上书反对谶纬,认为虚伪不可信,应予禁绝。善诗赋,有《二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p> <p class="ql-block">张 角 (?-公元184年)东汉末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创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灵帝时,借治病传孝,秘密进行组织工作。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中平元年(184)起义,称"天公将军"。起义军以头缠黄巾为标志,被称为"黄巾军"。与弟梁会集幽、冀两州黄巾军,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击退北中郎将卢植的进攻。此后又打败东中郎将董卓。不久病死。</p> <p class="ql-block">张 芝 (?一约公元192年)东汉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省减章草点划波磔,创为"今草"。唐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瑷)、杜(操)之法",而变之,"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首推钟(繇)、张(芝)两家,王氏父子(羲之、献之)的草书,亦受其影响。</p> <p class="ql-block">张 鲁 东汉末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字公祺。天师道创立者张陵之孙,世为天师道教主。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率徒众攻取汉中(今陕西汉中东),称师君。他以教中"祭酒"管理地方政治,并在各地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食。又禁止酿酒,在春夏禁止杀牲。犯法的人,原宥三次,然后处罚。有小过者则修治道百步。所建政权持续约三十年,辖区成为东汉末年比较安定的地区。关西人民迁往的有数万家,賨人也有很多迁往。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汉中,他退入巴中(今四川巴中地区);不久降操,被任为镇南将军,封间中侯。</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 东汉末医学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名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书,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所宗法。</p> 张 奂(公元104-181年)东汉敦煌渊泉(今甘肃安西东)人,字然明。少学《欧阳尚书》,有志操,尝言"大丈夫处世,当为国家立功边境"。桓帝时,累官安定属国都尉、使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屡立边功,不愿受赏,唯求移家弘农华阴。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窦武、陈蕃谋诛宦官事泄,他受伪诏率禁兵讨武,事后悔恨,因得罪宦官,被禁锢归乡里,闭门撰《尚书记难》三十余万言,今佚。 <p class="ql-block">张 飞 (?一公元221年)三国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字益德。东汉末,从刘备起兵。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他率二十骑断后,曹军不敢近。后随刘备取益州,任车骑将军。当时与关羽同称"万人敌"。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从刘备攻吴,临行,为部将刺死。</p> 张 华(公元232-300年)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助武帝定灭吴之计。统一后为贾充、荀勗所忌,出为都督幽州诸军事。惠帝时,历任侍中、中书监、司空。为赵王伦所杀。以博学著称。其诗辞藻浮丽。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为《张司空集》。另著有《博物志》。 <p class="ql-block">张 宾 (?-322年)十六国时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字孟孙。永嘉三年(309)石勒下山东,他提剑求见,被用为谋主,勒所决策,多出其谋,甚见信用,呼为右侯。勒舍江汉北进,歼灭晋太尉王衍军,攻陷洛阳,杀王弥,据襄国,诱杀王浚,占有河北。前赵光初二年(319),勒称赵王,他为大执法,总朝政。死时,石勒哭道:"天欲不成吾事邪?" </p> 张正见 南朝陈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见赜。梁太清初,射策高第。元帝时,为彭泽令。入陈,累迁尚书度支卿、通直散骑侍郎,大建中卒,年四十九。善写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张僧繇 南朝梁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天监中任武陵王萧纪侍郎,后直秘阁,掌画事。官至右军将军、吴兴大守,善肖像及宗教故事画,佛寺画飾多出其手。相传他在安东寺画四龙,均不点睛,云点则飞去。人不信,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已点睛之两龙飞腾而去。其技法借用天竺画技绘"凹凸花",有立体感。开创"疏体"画法。作品有《梁武帝像》、《醉僧图》等。 <p class="ql-block">张柬之(公元625-706年)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孟将。中进士后任清源丞。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以贤良征试,对策第一。累官至凤阁舍人,后出为合州、蜀州刺史,迁荆州大都府长史。因狄仁杰(一说姚崇)荐,迁秋官侍郎,旋为宰相。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迎中宗复位,升任天官尚书,迁中书令,监修国史。封汉阳郡王。不久为武三思排挤罢相。次年,贬为新州司马,愤恨而死。</p> <p class="ql-block">张 说 (公元667-731年)唐河南洛阳人,先世为范阳人,世居河东。字道济,一字说之。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曾预修《三教珠英》,迁凤阁舍人。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等职。睿宗时任宰相,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玄宗)监国。开元初为中书令,封燕国公。一度出为外官。九年(721)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次年,兼朔方军节度使,以时无强敌,奏罢边兵二十余万。又以府兵多逃亡,建议罢当番卫士,招募壮士,以充宿卫。十一年,兼中书令,又为修书使,知丽正书院事。善文辞,朝廷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十四年为李林甫等奏弹罢相。著作有《张燕公集》。</p> 张嘉贞(公元666-729年)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初任平乡尉,因事免官。得河东采访使张循宪之荐,武则天任他为监察御史。累官中书舍人、秦州都督、并州长史。开元初,为天兵军使。八年(公元720年)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办事长于决断,然不免强躁自用。因与张说不和,出为幽州刺史,又因故贬台州刺史。后任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封河东侯。 张志和 唐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年十六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因以自号。宪宗时,诏写真寻访,不可得。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其词今存五首,《渔父》词描写季节景物,尤鲜明生动。 张 旭 唐吴(今江苏苏州)人,字伯高。曾任左率府长史。天宝时与贺知章、李白等游,号为"饮中八仙"。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格。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时称"三绝"。颜真卿、怀素均师承其法。相传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人称"张颠"。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全唐诗》录其诗六首。 张 蠙 五代时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象文。乾宁进士。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后入蜀依王建,拜膳部员外郎,终金堂令。卒于官。工诗,以五、七律为多。早年游塞外,所作边塞诗颇多。《全唐诗》存其诗百余首。 张齐贤(公元943-1014年)北宋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字师亮。太平兴国进士,八年签署枢密院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为相,四年罢为尚书左丞。真宗即位,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旋又免相,出为泾、原等州军安抚经略使。主张对辽妥协,在边加强防御。著有《洛阳缙绅旧闻记》。 张 载(公元1020-1078年)北宋哲学家。凤翔眉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历官云岩令、崇文院校书,不满王安石新法,托病归里。熙宁末,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疾归。少喜谈兵,尝有志取洮西失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仲淹劝其读《中庸》。他读之不足,又访诸释老,反求于六经。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以为"民胞物与",当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著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今编入《张载集》。 张择端 北宋画家。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字正道。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宫室。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卷,以清明坊为主体,描绘当年汴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是富有历史价值的风俗画。 张 浚(公元1097-1164年)南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字德远,号紫岩。政和进士。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集"勤王"兵,平定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兵变。后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与金战于富平(今陕西富平北),虽失利,却给东南以支持。后用吴玠,得以力保全蜀。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为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因黜刘光世,激郦琼兵变,引咎求罢,遂落职。九年累上疏反对议和。排斥在外近二十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完颜亮攻宋,再被起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任枢密使。主持北伐,因将领不和失利,被排挤去职。著有《中兴备览》等。 张 栻(公元1133-1180年)南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张浚之子。以荫入仕,累官直秘阁。孝宗即位,张浚主持北伐,他赞预其间。后为左司员外郎,外戚张说用权,他极谏不可。历知静江、江陵府,官终右文殿修撰。师事胡宏,与朱熹友善。主张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抗金复仇。强调义利之辨,以"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有《南轩集》、《南轩易说》、《论语解》、《孟子说》等 张文谦(公元1217-1283年)元顺德沙河(今属河北)人,字仲谦。因与刘秉忠同学,故荐于忽必烈,命掌王府书记。中统元年(1260),拜中书左丞。至元元年(1264),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浚唐来、汉延二渠,人受其利。七年,拜大司农卿,奏立诸道劝农司,巡行劝农;请立国子学。十三年,迁御史中丞,为阿合马所忌,力求去职。改领太史院,负责制订新历。十九年,拜枢密副使。卒于官。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明政治家。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力主改革敝政。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入阁。万历年(公元1573年),任内阁首辅。在任时厉行改革。推行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田亩,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把各项税役合而为一,按亩征粮。用戚继光等名将,加强北方边防。用潘季驯,浚治黄、淮。执政十年,成效卓著,死后即遭弹劾,后复追夺官爵,籍没家产。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追复原官。有《张文忠公全集》。 张瑞图(公元1576-1641年)明末福建晋江人,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万历进士。授编修,积官至少詹事兼礼部侍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时魏忠贤用事,忠贤生祠碑文,多出其手书。崇祯初罢去。定逆案,赎徒为民。 张献忠(公元1606-1646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延安人。字秉吾,号敬轩。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率众起义,号八大王(亦称西营八大王),人称黄虎。为三十六营之一。八年,与高迎祥等相率攻陷凤阳,焚烧皇陵。十一年,在湖广谷城(今属湖北)伪降于总理六省军务熊文灿。次年重举义旗,进入四川后,"以走致敌",拖垮杨嗣昌所统明军。十四年二月突然出川,攻陷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迫使杨嗣昌自杀。十六年,克武昌,称大西王,宣布"三年免征,一民不杀"。次年在成都即帝位,改成都为西京,国号大西,年号大顺。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末,迎战清军,阵亡于西充凤凰山。 张廷玉(公元1672-1755年)清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号研斋。康熙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刑部侍郎等职。雍正时,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少保。世宗设军机处,规制多出其手。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他总裁的《明史》告成,加太保。前后历三朝,居官五十年。有《传经堂集》。 张之洞(公元1837-1909年)清末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四川学政等职。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支持福建、台湾、云南等地抗法斗争,援助刘永福的黑旗军,起用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芦汉铁路。中日甲午战争时,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上疏力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又巡阅江防,购新式大炮,筑西式炮台,练江南自强军,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筹款造船、创建江宁马路。二十一年列名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北京强学会遭查禁后,他下令查禁上海强学会及《强学报》。二十四年撰《劝学篇》,主张"旧挚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义和团运动时,力主镇压,在帝国主义策划下,与刘坤一倡"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反洋教运动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二十七年又与刘坤一联上三疏请变法,被称为"江楚三折",清廷多所采用。旋晋协办大学士,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对清末教育的兴革多所主张。后督办粤汉铁路,充实录馆总裁官。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裕钊 (公元1823-1894年)清末湖北武昌人,字濂卿,一作廉卿。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历主江宁、湖北等地书院。曾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称"曾门四弟子"。通经史,善训诂,精研书法,以散文著称。有《濂亭文集》及续集、诗集等。 张自忠 (公元1891-1940年)山东临清人,字荩忱。1916年起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中任营、团长。1931年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1935年华北事变后,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天津市市长。七七事变后一度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后率部在台儿庄等地与日军作战。1940年5月在襄河南岸南瓜店前线作战中牺牲。 张太雷(公元1898-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家,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原名曾让。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法科。同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任共产国际东方局中国科书记,曾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到中国,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商谈建立中国共产党。1922年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苏联顾问鲍罗廷的助手、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共青团中央局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是中共第四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10月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并兼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代理主席兼人民陆海军委员,次日去大北门指挥战斗途中遭敌伏击牺牲。 张大千(公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9岁在母亲指导下即作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期随兄在日本京都专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一度为僧,法号大千,未及还俗,以法号行。喜临摹清初石涛、八大山人等四僧作品,得其精髓。1936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擅画山水、花卉、人物,尤善写荷,独树一帜。30年代即与齐白石齐名,并称"南张北齐"。50年代栖身海外,长期侨居巴西"八德园",又创泼墨、泼彩新貌。1978年移居台北,出版《大风堂名迹》、《张大千画集》五辑等,诸多名作分藏于台湾和中国大陆各大博物馆,1983年病逝。 <p class="ql-block">滔滔不尽清河水,一脉相承万世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24年10月12日于蕉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