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陈新安 撰文、供图</b></p> <p class="ql-block">当过兵的人都有军营情结。我就常常魂牵梦绕老军营,好多次梦回军营,梦到军营火热的训练生活情景……今年国庆节期间,我的两个儿子利用休假时间,陪同我和老伴一起怀念军营走河西,圆了我重回河西老军营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i>河西走廊祁连山(转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b></p><p class="ql-block">10月2日,我们从西安乘坐高铁D2701次动卧直达甘肃张掖,火车出了北客站一路向西,我们沿途看到了最美丽的自然风光,金秋十月,暑热已退,秋山明净,秋水澄碧,秋风送爽,这浓浓的秋意装点着自然。列车过了兰州,我们看见祁连山上皑皑白雪像白云茫茫,山下放牧人赶着羊群。雪山连云,巍峨壮观,牧场在云飘、车行中好似一幅慢慢漂移的画面,让人着迷,醉人心扉。</p><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列车到达张掖火车站,国庆时节,神州大地的中国红迎来最耀眼的红色秋光。张掖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变得我都不认识了。出了火车站,我们驱车找到当年的19军大院,我离开这里近40年了。1973年至1979年、1983年至1985年我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后经几次裁军和部队整编,这里成了空院落。经与张掖军分区机关联系,我们走进了军部大院,看到了当年的司令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办公大楼、大礼堂和将军楼,其他建筑物已被拆除另建,后建的家属楼也已人去楼空。</p> <p class="ql-block"><i>在19军政治部、后勤部办公楼前留影</i></p> <p class="ql-block">我们漫步于大院,心情格外激动,或在办公大楼、大礼堂前驻足,谈论当年的工作和文化活动情况;或流连于当年的军营生活区域,回望那段难忘的经历,仿佛当年的军号声和火热的训练、生活场景历历在目……那些年,我们正青春,充满激情,经常深入基层,服务部队建设,用手中的笔总结部队基层建设经验,宣传部队先进典型。部队战备训练,我们深入训练场;部队野营拉练,我们与战士一起急行军;部队支援地方建设,我们一起参加义务劳动……现在青春不悔人已老,兵心依旧在军营。</p><p class="ql-block">告别了军部大院,两个儿子还找到当年在张掖上学的南关小学,现已改建为九年制的甘州南关学校,新建了教学大楼,校园干净整洁,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学校。接着我们还找到当年老伴工作过的张掖城关粮库,因为城市建设的发展,临街的地方已建成了商业用房,里面建成住宅小区。</p><p class="ql-block">重回老军营,忘不了老战友。我们特意看望了当年一起在军营工作,后转业到张掖的老战友赵武民,相互熟悉的脸额上,都刻上了岁月的年轮。这些年一路走来,我们的回忆是零碎的,但思念很浓。我们共话军营情结、战友情谊。</p><p class="ql-block">张掖的记忆,让我们在生命里刻骨。我们在张掖还重游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大佛寺,游览了张掖的丹霞地貌。我们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张掖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生态环境到文化生活,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展现出新的气象。</p> <p class="ql-block"><i>19军军直坦克团老营地</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b></p><p class="ql-block">人生总有一段经历终生难忘,我当年在军直坦克团工作的经历就是这样。我们驱车经当年酒泉红山公社(现合并为金佛寺镇),在杏林新村斜对面有一条通往观山村的沙石路,沿路一直往前开到一片戈壁滩,就看到了原坦克团的老旧营房。我离开这里已有41年多了。</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近老营区,看到周围已用铁丝网围起来了,水泥桩上写着“军事用地”几个大字,铁丝网有个地方有人用绳子捆绑着,下面的缺口可以进入。我们走进老营区,边走边看,边看边认,这里是一营营房,这儿是修理连,走到团司令部和政治处办公的地方,还走进了当年我在宣传股办公的房子。那儿是三营,那是水塔,这里是大礼堂……很遗憾,我们二营的营院已是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尽管老营房已面目全非,但怎么都抹不掉我们对当年军营工作和生活的记忆。1979年4月至1983年1月,我在这里先后担任团政治处宣传股长、坦克二营政治教导员。记得为了改革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提高政治教育质量,我组织了团、营、连三级授课,先让骨干备课试讲,再进行巡回辅导,普遍反映这样做效果很好。当年进行真理标准讨论时,我们坚持到干部战士中间去回答问题,团里领导半月内给机关干部和基层政工干部讲课3次,辅导了20多个问题,推动了部队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开展。我们总结了《到干部战士中间去回答问题》的经验,被《人民军队》报加编者按语在头版头条刊登,受到了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i>在19军军直坦克团老营地留影</i></p> <p class="ql-block">任二营教导员后,有一段时间营长在外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培训,我在认真学习有关坦克训练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发挥三个连长的作用,全营训练扎扎实实,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解决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政治教育上,我在全营战士中进行了一次思想测验,采取不记名方式对战士最关心、最痛恨、最需要什么,对政治学习、政治教育有什么看法,对理想、前途和幸福是怎么认识的等八个问题打印成卷,让战士们怎么想就怎么写。通过测验,绝大多数战士认识明确,但仍有20%的战士对政治教育不感兴趣,有15%的战士认为当兵吃亏、没出路、要求年底退伍,有19%的战士谈到理想、前途和幸福感到失望。针对以上反映,我们提出要坚持讲事实,讲真话,讲道理,让身边典型现身说法;解决现实思想要从革命需要和战士切身利益的结合上讲清道理;正确看待战士的思想情绪变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政工干部要多读点书,开阔知识领域,努力提高讲课能力四个方面加强政治教育工作,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支持。我总结了《摸清战士想什么,有的放矢做工作》的经验,被《人民军队》刊登。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团党委报军政治部给我嘉奖一次。我很感谢这片戈壁军营,它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重走军营路,我们看到有两处营房的残墙断壁上,有来过的战友插着鲜红的军旗,还有留言,他们“重走军营路,不忘军旅情”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我们在老营区拣了几块戈壁石,留作重回老军营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b></p><p class="ql-block">人在青春岁月留下的记忆总是刻骨铭心的。我从1973年底离开驻守酒泉城郊的步兵164团,至今已经51年了,我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这里记录了我成长的足迹。我在这里和荆东才、鱼志清、郭怀亮等战友们一起工作和生活、一起成长,这里是我梦回军营最多的地方之一,我常想有机会一定要到这里再看一看。但当这次我到酒泉再寻找老营房时,老营区已经变成一片庄稼地,找不到当年营房的痕迹。我给曾任164团政委的老战友荆东才打电话询问老营房的情况,他告诉我,前不久有几批老战友因怀念老营房故地重游,但只有一批山东籍的战友找到原址,只看到了当年团直120炮连一段残垣断壁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i>1973(4)年,原164团政治处部分人员在团大礼堂门前合影。前排右起:郭怀亮、谭启家、陈新安、王均亭;后排左起:王生全、张振明、葛长益、聂正国、张广怀。(摄影/周志兴)</i></p> <p class="ql-block"><i>本世纪初,作者陈新安(右一)和老战友鱼志清(右二)、葛长益(中)、郭怀亮(左二)、周立人(左一)在西安聚会留影</i></p> <p class="ql-block">我们团是1969年底奉命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一座英雄山下的军营移防到酒泉城郊执行战备训练任务的。1970年底,我提干(120炮连二排长)不到半年,就被调到团宣传股报道组,不久又被借调到师宣传科报道组。1971年5月,我回到团里被任命为政治处宣传股干事,到1973年底被借调到19军政治部宣传处,后被任命为宣传处干事。我在团宣传股工作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军营青春记忆。那时在这片热土上,我们这群风华正茂的军人曾激情燃烧、青春豪放,我们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块散步……我们经常深入连队调查研究,一起讨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和新闻报道工作。我们采写的新闻稿件经常在军内外报刊刊登。那时我们团的新闻报道工作在师和军都是有点名气的。我在宣传股工作两年多时间,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篇新闻报道和文章,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团党委给我记三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没有看到老营房,但往事仍然记忆犹新。时任团政委刘继华、副政委赵正明、政治处主任杨振歧都是我敬重的好领导,他们平易近人,作风深入,经常和我们一起讨论部队政治教育和新闻报道工作,指导我们搞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刘继华政委生前和我常有联系,写过信也打过电话,他曾到西安出差,我热情招待了老首长和家人。</p> <p class="ql-block"><i>和家人一起游览敦煌莫高窟</i></p> <p class="ql-block">在酒泉,我们还游览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游览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独特自然景观与丰富历史文化的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游览了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游览了金塔万亩胡杨林……重回河西老军营,还读山品水,体验地理,品尝美食,感受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让我们识得历史的烟火,悟得文化的传承,结缘先贤的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行我们留住了远去的岁月,还有新的收获,令人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b>作者陈新安,</b><i>陕西富平人,1968年3月入伍,1994年10月转业到西安市政府机关工作,2009年8月退休。出版有《秋月流影》《依法行政实践与思考》《延安精神讲话》,参与主编《西安应急管理实践与创新》等多部书。</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