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 <p class="ql-block"><b> 天坛公园,原名“天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内东里7号,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天坛被辟为公园,对外开放。天坛公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天坛南门(昭亨门)</b></p> <p class="ql-block"><b>圜 丘</b></p><p class="ql-block"><b> 建于喜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寰丘的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信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月。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b></p> <p class="ql-block"><b>圜丘坛南天门前</b></p> <p class="ql-block"><b>圜丘坛上</b></p> <p class="ql-block"><b>北望皇穹宇</b></p> <p class="ql-block"><b>皇穹宇</b></p><p class="ql-block"><b> 建于嘉靖九年(1530)。初为重编圆形建筑,是寰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犯天大多所供神位的场所。嘉靖十七年(1638)改名为“寰丘宇”。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今式。皇穹字殿高 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城瓦血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梅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b></p> <p class="ql-block"><b>回音壁</b></p><p class="ql-block"><b> 回音壁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如两人分立于东、西配股后回音壁下,而北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听到,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b></p> <p class="ql-block"><b> 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b></p> <p class="ql-block"><b>九龙柏</b></p> <p class="ql-block"><b>成贞门</b></p> <p class="ql-block"><b>丹陛桥</b></p><p class="ql-block"><b> 丹陛桥长360米,是连通圆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砖砌路面称“御路”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只能在西侧的“王路”上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丹陛桥北高南低,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b></p> <p class="ql-block"><b>步行丹陛桥</b></p> <p class="ql-block"><b>祈年门</b></p> <p class="ql-block"><b> 祈年殿前身“大祀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b></p> <p class="ql-block"><b>祈年殿</b></p> <p class="ql-block"><b>天坛北侧各种花色三角梅</b></p> <p class="ql-block"><b> 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天坛公园北门</b></p> 天安门广场 <p class="ql-block"><b>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其历经多次修改与变动,最终形成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大型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中轴居中,两翼对称,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内沿北京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矗立着国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和正阳门城楼。</b></p> <p class="ql-block"><b>国旗杆下</b></p> <p class="ql-block">2024.10.12.於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