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情缘》是儿时记忆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的叶片,是滔滔江水滚滚奔向大海的浪花,是巍巍雪山高耸入云时阳光照射的金顶。里面记录的那些关于卫岗小学6501班的故事,如同珍藏的老酒,日久弥香。卫岗小学操场绿草丛中,教室宿舍的屋檐瓦间,仿佛还回荡着当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情缘》不仅记录了一段段难忘的时光,更承载着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每当翻开时,那些熟悉的名字、面孔轻轻浮现在眼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为了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子孙后代,我们将这份珍贵的记忆传递下去,不忘初心,坚定信念,永葆革命本色。</p> <p class="ql-block"> 本文是我的同学李清、於星星在卫岗小学6501班老师和同学们相隔五十年后重逢时,为6501班纪念册《情缘》精心所作文章,详细全面的介绍了原南京军区卫岗小学及6501班当年的情景,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卫岗小学</p><p class="ql-block"> 6501班</p><p class="ql-block"> 李清 於星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军区卫岗小学的校址,是始建于1929年的“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1949年南京解放后,遗族学校的旧址成为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1955年南京军区组建后更名为南京军区卫岗小学,为部队团级建制单位。1964年7月学校奉命撤编解散。</p><p class="ql-block"> 卫岗小学6501班是指1959年入学编入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在学校解散时已读完五年级,后转入地方小学续读六年级,1965年毕业。2014年10月26日卫岗小学建校65周年校庆时,为便于登记各届学生,我们这届学生被称为65届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一、我们班的老师和同学</p><p class="ql-block"> 在校五年中,先后为我们教过课的老师有:王玮华,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老师,班主任;常素瑜,一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谢瑞霖,五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卫岗小学少年先锋队大队辅导员;孙丽谷,五年级语文老师,谢瑞霖的助手;张如玉,一至二年级算术老师;邵志壁,三至五年级算术老师;沈崇华,美术老师;刘洪顺(男),一至四年级音乐老师;苏娜丽,五年级音乐老师;吴坚,低年级体育老师;徐清怀(男),高年级体育老师;毛诀英,一至四年级生活老师;王少兰,五年级生活老师。进入高年级后,增设了自然和地理课。地理课老师是田康钊(男),自然课老师因年代久远已记不清姓名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的同学绝大部分为南京军区机关和所属部队干部及军烈属子女,还有少量的总部驻宁院校干部的子弟。五年期间虽有转进转出,但常年保持在40多名。时隔五十年后,根据常老师和同学们的回忆,整理出我班同学51人名单,男女生分别按姓氏笔画(括号内为后改名者)列名如下:</p><p class="ql-block">女生(23人):</p><p class="ql-block"> 于会闵、江建华、陈光辉、陈新建、陈惠敏(陈慧敏)、李一平(李红)、李小兵、李宁宁(李玲玲)、李海婴、吴亚军、严永平、汪小五(汪海英)、张黎明、於星星、赵佳丽、宫晓俐、郑亚丁、唐海原(唐军严)、常小毛(常玉明)、崔秋宁、喻苏甦(喻丹青)、穆凤兴、魏新华。</p><p class="ql-block">男生(28人):</p><p class="ql-block"> 王小光(王晓光)、王海燕、兰可可(兰柯)、付亚平、刘长征、刘迎建、刘鲁辉、孙海利、向勇、江小进、李清、李台、沈运朝、金廷毅(金廷义)、武三胜、武新生、张景和、张军、罗祝平、郑晓勇、赵海宁、高建平、徐小元(徐飞)、郭鲁军、曹小卫(辛光伟)、韩海洋、薛文浩、魏朝新。</p><p class="ql-block"> 薛文浩、张黎明分别担任过男女生班长,於星星任学习委员。</p><p class="ql-block"> 不幸的是韩海洋、魏新华同学已于多年前因病去世,令人扼腕叹息、深深怀念。</p> <p class="ql-block">二、我们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卫岗小学长期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现在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当年虽没这样提,但实际上是这样做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p> <p class="ql-block"> 1、智育。学校每天上午四节课,三节正课一节副课;下午三节正课;晚上一节晚自习。我班的任课老师都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使命,教学方法上各具特点:</p><p class="ql-block"> 王玮华老师教我们拼音时自制了许多卡片,将声母韵母用毛笔端正地写在卡片上,课堂上她高举着卡片用标准的普通话领读,学生们跟读,念一张翻一张,教学效果显著。不仅为我们后来认读生字打下基础,也给我们现在电脑文字输入带来方便。</p><p class="ql-block"> 常素瑜老师于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卫岗小学执教,教我们班时只有十八岁。她十分重视语文字词句教学,上课要求严格,下课后和学生一起跳绳、踢毽子、打乒乓球,深受学生喜爱。常老师对我们班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点了如指掌,将学习成绩好的和成绩较差的、遵守课堂纪律好的和上课喜欢做小动作的同学安排同桌,用后来时髦话说,叫作“一帮一、一对红”。常老师还时常用“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描写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在她担任班主任期间,我们班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班级。</p><p class="ql-block"> 谢瑞霖老师是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她于1949年6月考入华东军政大学文艺系音乐舞蹈班,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卫岗小学工作。谢老师长得很漂亮,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我们最喜欢听她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极富感染力。谢老师擅长文艺,秧歌舞跳得可好了,见我们喜欢,就教会我们扭秧歌的十字步;班里元旦联欢会上,她组织我们猜谜语、做游戏,还特意从家里端来满满一脸盆爆黄豆分给大家,这件事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孙丽谷老师于1963年从无锡师范学校分配到卫岗小学工作,我们班是她从事教育事业后执教的第一个班级和第一批学生。孙老师只比我们年长五、六岁,像个大姐姐一样整天带着我们,极富亲和力。</p><p class="ql-block">五十年漫长岁月过去了,老师们当年教过的一些课文我们仍印象深刻,例如反映革命传统的:《老山界》《我们翻过了夹金山》《一袋干粮》《金色的鱼钩》;反映自然美景的:《海上日出》《火烧云》《美丽的西沙群岛》;还有古诗文:白居易的《卖炭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 张如玉老师和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邵志璧老师的算术课也讲得非常好,共同特点是细致严谨,解题思路清晰。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算术运算能力,想了不少点子。记得从四年级开始,每堂课开讲前,老师都要先出10-20道运算题,做成卡片,每人一张,然后用秒表卡时间,规定在1分钟内做完,最后由老师给出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核对,以求答案既快速又准确。这样的训练为我们算术运算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生,我们学习也很努力。卫岗小学曾经采用过苏式5分记分制(后来改为百分制),作业盖戳:1--3分是蓝色印章,4--5分是红色印章,特别好的还加盖飞机或者小娃娃坐火箭的印章,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多盖飞机和火箭章。学校还发给每个学生一本《成绩手册》,上面是我们每周的各科成绩和老师评语,周六回家要交给父母检查。这些举措更加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 据今年已75岁高龄的常素瑜老师回忆,我们班同学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其中有些特别拔尖,如女生中的於星星、陈光辉、李小兵、张黎明、宫晓俐、李海婴等;男生中的刘长征、徐小元、刘鲁辉、刘迎建、薛文浩、沈运朝等。关于我们班的学习成绩,有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p><p class="ql-block"> 张景和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卫岗小学解散后,他转入鼓楼一中心小学读六年级。开学不久他染上肝炎,住院治疗耽误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程。病愈后,眼看升学考试一天天临近,老师劝他第二年再考,他没有答应。在剩下的一个学期里,景和同学凭借自身努力和卫岗小学打下的扎实基础,补上所缺课程,顺利考入南京市重点中学——十中。这件事在鼓楼一中心小学引起轰动,被当作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的典型大力宣传。</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1965年小学毕业后,我们班考入省市重点中学的同学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考入南师附中的有9人:刘迎建、薛文浩、江小进、高建平、陈光辉、张黎明、陈惠敏、於星星、李宁宁;考入十中的有11人:李小兵、陈新建、王小光、唐海原、韩海洋、宫晓俐、汪小五、喻苏甦、常小毛、张景和、沈运朝;考入南京外国语学校的1人:刘鲁辉;考入九中的有4人:刘长征、孙海利、张军、曹小卫;考入一中的1人:向勇;考入宁海中学的1人:付亚平;考入十三中的2人:金廷毅、李清;考入二女中的1人:李一平;考入扬州中学的5人:兰可可、武三胜、武新生,罗祝平、郑晓勇;考入杭州一中的2人:徐小元、赵佳丽;考入合肥一中的1人:江建华;考入芜湖一中的1人:郭鲁军……</p><p class="ql-block"> 一个班大多数同学考入重点中学,凸显了卫岗小学教学质量之优。</p> <p class="ql-block"> 2、德育。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学校领导和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思想品德教育。</p><p class="ql-block">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至今记得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操场上,旗杆高,五星红旗迎风飘,国旗我爱你,我要向你敬个礼;教室里,墙壁上,毛主席像挂当中,毛主席我爱你,我要向你鞠个躬。</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难忘聆听过全国著名英雄模范吴运铎报告这件事。那是在1960年,学校专门邀请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为全校师生作报告。报告是在大礼堂举行的,当吴运铎叔叔进场时全体起立,鼓掌欢迎。报告中我们得知,吴运铎为了中国的兵工事业,三次负重伤,左眼失明,左手被炸断四根手指,右腿残疾,身上留下100余处伤口。吴叔叔的感人事迹,令许多同学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班的老师十分重视这项工作。班上不少同学的爸爸妈妈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班里多次邀请他们作报告。五十年后的今天,在江小进、付亚平等同学的脑海里,依然清晰记得刘长征的爸爸,金廷毅的妈妈给我们讲长征故事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在于说教,更在于日常生活中养成。在这方面必须提到我们班的生活老师,带了我们整整四年的毛洁英阿姨。毛阿姨是宁波人,40多岁,瘦高个儿。她不但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我们,而且抓好我们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卫岗小学有晚点名制度,毛阿姨晚点名主要有三项内容:1、告知全校性活动,如打预防针等。2、表扬班里的好人好事,如某某同学拾金不昧。记得有位同学吃饭时将掉在桌上的饭粒拣起来吃掉,毛阿姨表扬了他,教育大家要节约粮食。3、给我们讲故事。有两个故事至今印象深刻:一个故事说的是父母出远门,将一个大饼套在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脖子上。回来时儿子却饿死了,原来他吃完脖子前面的那块后连转个头都不会。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孩子犯小错误得不到母亲及时批评纠正,长大后犯了重罪,临刑前要吃母亲最后一口奶,乘机把母亲的奶头咬掉并责怪是母亲害了他。这两个故事不乏夸张,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让人至今难忘已经说明了一切。同学们还记得这两个故事吗?</p><p class="ql-block"> 养成教育的直接效果是增强了我们的是非观念,凡是老师阿姨表扬的事,我们就积极去做;反之,就不去做。魏朝新同学是个有心人,他发现毛阿姨为同学们钉纽扣时纽扣常常不够用并且色泽与衣服不配,于是不论是走路还是玩耍,只要看见落在地上的纽扣就捡起来,用一根线绳穿上。日积月累,当他把一条尺把长的纽扣串交给毛阿姨时,毛阿姨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晚点名时,魏朝新同学得到毛阿姨的表扬。从这天起,又有好几位同学加入了捡纽扣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校迅速掀起学雷锋活动热潮。我班同学之间助人为乐,互相帮助,你追我赶,蔚然成风。金廷毅同学五年级转入我班,同桌的于星星发现,虽然廷毅上课不够专心,爱讲话,但是他爱看课外书籍,爱读诗歌,星星就从家里带来《革命烈士诗抄》等书籍给他看。李小兵同学课后常常主动帮助廷毅克服缺点。廷毅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上课守纪律,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光荣加入了少先队。在谢老师指导帮助下,江建华、喻苏甦、唐海原等将这一事迹排练成群口词,在全校演出,得到全校师生的赞扬。为此,南京军区前线出版社还将此事迹编入书中发行。</p> <p class="ql-block"> 3、体育。卫岗小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清晨起床的钟声敲响,我们都迅速起床,洗漱完毕后,集合排队去操场做广播体操。操场在牌坊东面的司令台下,是个标准的运动场,有四百米跑道、足球场、跳高跳远沙坑和投掷场。体育老师卫中用他特别洪亮的声音指挥全校同学整齐列队,然后几百名同学伴随着音乐齐刷刷地做广播体操,那场面壮观极了。</p><p class="ql-block"> 体育课的内容也很丰富。体育老师教我们滚铁环、蹬滑轮车、打乒乓球、板羽球、还有跑垒球;组织我们开展跳高、跳远、60米赛跑比赛;还带我们到学校游泳池学游泳。老师还把一些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吸收到学校专业队,我班喻苏甦就是学校体操队的一名队员。另据同学回忆,在学校举办的跳绳比赛中,我班喻苏甦,陈惠敏都曾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足球运动在学校开展得很普遍,低年级有“小北京”足球队,吸收球踢得好的学生参加,为高年级的“小八一”足球队培养和输送人才。我班赵海宁、兰可可等同学曾经是“小北京”球队的队员。兰可可球踢得棒极了,射门又狠又准,可惜三年级读完他随父亲调动转学去了扬州,不然我校“小八一”足球队又添一名主力。在绿茵场上训练出来的“小八一”足球队更是卫岗小学的骄傲,曾经打遍南京无敌手。我班刘长征、薛文浩、金廷毅、向勇、刘鲁辉、徐小元、付亚平等同学都是“小八一”队员,向勇是守门员,其他几位队员的脚头功夫都很硬,是足球场上一群能攻善守的骁将。</p><p class="ql-block"> 卫岗小学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强壮了我们的体格,把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落到实处,融入到我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 4、音乐。音乐课是我们非常喜爱的课程。任课老师刘洪顺个头不高,钢琴弹得好。上课时,他的歌声洪亮奔放,感染力极强!很难想象,刘老师瘦小体内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他对我们唱歌的音符、音准、音速要求很严格。谁要是唱歌胆怯声音小,就让谁站起来当众独唱,直到能够放声歌唱。在刘老师任教的四年中,我们学会了100多首歌。刘老师教过的《少先队队歌》《快乐的节日》《劳动最光荣》《哈瓦那的孩子》《我的祖国在黑非洲》《祖国颂歌》等歌曲,至今许多同学仍能脱口而唱。</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时,教我们班音乐课的是苏娜丽老师。苏老师高挑个儿,梳着两根齐腰长的大辫子,她用美声方法教唱,给我们另一种美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苏老师成功组建了学校第一支学生乐队。</p><p class="ql-block">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五年级上学期,在谢老师支持下,我们班自发掀起一阵学吹口琴和笛箫的热潮,这股风很快蔓延到整个高年级。课余时间,校园里处处飘荡着悠扬的琴笛声。学校领导和老师因势利导,把会乐器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学校“小八一”足球队获胜后奖励的一批乐器,成立了一支近20人的学生乐队,乐队的负责人是苏老师。我班李清和孙海利参加了乐队的二胡小组。为了让同学们尽快掌握手中的乐器,苏老师还特意邀请卫岗牛奶厂的民乐队来校作示范演奏。通过苏老师的悉心辅导和同学们的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演奏《金蛇狂舞》《梅花三弄》和《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三首乐曲,在学校“六一”儿童节庆祝会上,乐队的汇报演出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 5、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的时代特点。从入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和阿姨就教会了我们怎样叠蚊帐、叠被子。每年冬天,学校为我们配发“大封被”,两人一床,加盖在自带的被子上。早晨起床,在叠好各自的被子后,两人合力将“大封被”叠成长条放在两人的被子上,两端掖在被子下,形状犹如长形“花卷”。全寝室的“花卷”整齐划一,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校园东面的围墙外有大片菜地,学校教工和高年级学生在地里种着各种蔬菜,还有红薯和小麦等农作物,我们经常去参加劳动。记得有一年地里的“飞机包菜”遭虫害,老师带着我们去捉虫;还记得同学们拿着脸盆,从池塘边一直排到菜地旁,一盆一盆地把水传过去浇菜;夏收时节,我们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拾过麦穗……</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极度紧缺,学校几十头猪的喂养成了问题,学校少先队在学生中发起打猪草活动。课余时间,同学们在校园内外四处寻找猪草,蒲公英、车前草、苜蓿、荠菜、马兰头,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野菜,都是搜寻和挖取的目标。张黎明、王小光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是用腾空的书包来装野菜的。打猪草活动,帮助解决了猪的饲料问题。</p><p class="ql-block"> 通过劳动,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克服了“娇气”。学校解散后,能够和地方学校的同学打成一片,除了那口终身难改的卫岗“八一话”,其他没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三、我们的校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卫岗小学占地二百余亩,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的礼堂、教室及宿舍十分讲究,风格一致,都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大屋顶;校园内建有大操场、游泳池、灯光水泥球场、室内篮球场;有食堂、澡堂、理发室、洗衣房、小卖部;还有卫生所、病房、儿童乐园和幼儿园。如此良好的设施条件,在南京市中小学里绝无仅有,全国也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 1、军事化管理。学校是住宿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学校牌坊西边竖着一座很高的木架,上面悬挂着一口用美制航空炸弹外壳改造的大钟,一经拉动,浑厚的钟声响彻四方,整个校区都可以清楚地听到。学校日常作息时间以钟声为号:反复连敲三声铛铛铛——,表示上课;反复连敲两声铛铛——,表示下课;反复单敲一声铛——,表示熄灯就寝。钟声就如同部队的军号一样。</p><p class="ql-block"> 低年级时,我们班男女生同住一个大寝室(到高年级后才分男女寝室),床位男生一排,女生一排。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寝室里没有卫生间,两排小床之间放着两个马桶,夜间就用马桶。早晨,由值日生把马桶抬出去倒掉并清洗干净。每周一次洗澡,毛阿姨集合整队,男女生手牵手前往澡堂。换下的衣服统一收洗,为避免混淆,毛阿姨在每人的衣裤上缝上姓名和本班的记号。一日三餐,我们排队进入饭堂,围着小圆桌坐下,手背在身后,等值日生喊了“预备,开动”才可以吃饭。学校不准挑食,分到每个人小碟子里的菜必须吃完,掉在桌上的饭粒也要捡起来吃掉。</p><p class="ql-block"> 这种生活方式从小培养了我们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勤俭节约的品质;锻炼了我们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能力;为我们以后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们在校时班上从来没按照分数排过名次,从未感觉到学习分数的压力,作业在课堂上或晚自习就可以完成。学习之余,课外活动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儿童乐园。位于校园东南面的儿童乐园是同学们最爱去玩的地方,那里有浪船、秋千、滑梯、跷跷板、攀登架等10余种娱乐设备。还建有一个微型动物园,饲养了猴子、孔雀、兔子和山羊等小动物,同学们常常用青草和树叶喂养它们。在儿童乐园我们班男生最爱玩的是一种叫“聚人部”的苏联秋千。这种秋千,除了卫岗小学有,别的地方没有见过——在地面立有一根高高的铁柱子,顶端有个活动转盘,转盘上固定了6根约三米长的铁链,铁链下端是个铁环。玩时把左腿伸进环内,双手持链用脚一蹬,人就会绕着铁柱飞起来,十分刺激。玩法有三种:一种叫“接龙”,每人抓住前一人的铁环连成一串,由领头者发力,像火车头一般带着大家旋转;一种叫“送人”,由力大者抓住前一人的铁环将其举起奔跑,达到一定速度和高度时用力将人推送出去;第三种叫“空中飞人”,选定一人当“飞人”,其余五人从他的铁链下穿过,大家一起发力奔跑,强大的惯性就将“飞人”抛向空中。</p><p class="ql-block"> 苏联秋千是勇敢者的游戏,今天的家长绝不会让孩子去冒这个风险,可它却是我们当年的最爱,既不头晕,也不害怕。</p><p class="ql-block"> 看电影。每周四晚上,军区放映队要在学校灯光球场放电影,这一晚是我们的“盛大节日”。我们看过的电影很多,如战争片:《万水千山》《碧海丹心》《海鹰》《战上海》《沙漠追匪记》;儿童故事片:《红孩子》《五彩路》《英雄小八路》;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美丽的小金鱼》《小蝌蚪找妈妈》;彩色纪录片:《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苏联影片:《海军上将乌沙科夫》……</p><p class="ql-block"> 做游戏。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班的同学当然不例外。记得当年男生爱玩的游戏是:打弹子、斗鸡子、骑马打仗、打梭;女生爱玩的游戏是: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子、翻绳、翻骨牌。</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我们班寝室在礼堂北侧的一所平房内,男女生分室而居,门前长廊的台阶就是女生们玩翻绳牌的场地。游戏的玩法是,第一轮:抛出沙包,翻动一块骨牌,然后又迅速接住沙包,直至把全部骨牌翻成背朝上,最后抛出沙包,一把抓起七个骨牌,接住沙包。第二轮:在抛出沙包后把所有骨牌一一横着站起来,最后一把抓起。第三轮:在抛出沙包后把所有骨牌一一竖着站起来,最后一把抓起。女生中常小毛、赵佳丽、汪小五、李海婴等均是个中高手。</p><p class="ql-block"> 特别有趣的是,我们班同学就地取材自制了不少土玩具:摘一片冬青树叶卷起来,能做成一枚吹出声响的口哨;凭借一把铅笔刀,能做出飞上天空的竹蜻蜓;能射出乌桕树果的“白果枪”;能在课桌面板缝隙中横向行走的“竹节人”;刘长征自制的小木艇,用一条橡皮筋带动螺旋桨,能在金鱼池航行半圈。这些自制的土玩具,给我们带来无穷乐趣,使我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p> <p class="ql-block"> 3、登山和野炊。登紫金山和野炊,是我们高年级时班里开展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登山安排在秋天。紫金山位于学校北面不远,海拔400多米。那时的紫金山没有现在的人工栈道,完全是自然生态,几条陡峭的小路通往山顶。对于我们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登上山顶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登山开始,同学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有的还采摘路边灌木丛中的野生红果品尝。登到半山腰,大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些年小体弱的同学开始掉队。这时同学们发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你搀我扶,坚持攀登。最后,终于全班同学一个不落地登上最高峰----头陀岭。</p> <p class="ql-block">四、我们班师生的成功人生</p><p class="ql-block"> 1964年7月,卫岗小学奉命解散,我们班师生逐渐失去联系。 半个世纪后的 2014年10月26日,卫岗小学65周年校庆一声集结号,把全校师生又重新聚集到一起。借用诗人流沙河“一阵敲门一阵风,一声姓名一旧容,一番迟疑一番懵,一番握手一番疯”的诗句,可说是我班师生久别重逢后喜悦心情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班已有40名同学(加上常老师、谢老师、孙老师共43名师生)恢复了联系(见附录),通过了解,每人都走过一段值得铭记的人生历程。</p><p class="ql-block"> 卫岗小学解散以后,我们班老师继续把青春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并做出突出的成就,常素瑜老师担任南京市玄武区逸仙小学校长;谢瑞霖老师在杭州市西湖区保俶塔实验学校任教;孙丽谷老师担任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副校长,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小学数学苏版教材主编;张如玉老师在南京市福建路中学教导处工作;苏娜丽老师担任南京市鼓楼区丁家桥小学校长;吴坚老师担任南京市下关区天妃宫小学校长;王玮华老师担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幼儿园主任;刘洪顺老师任江苏《青春之声》月刊总编。如今他们都已离休或退休,但在人民的教育事业上他们谱写了绚丽篇章。</p><p class="ql-block"> 邵志壁老师、毛诀英和王少兰阿姨已离我们而去,她们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班同学们的简历看,有多位成就显著,成为国内军内有影响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刘迎建: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文字识别工程中心主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党代表,北京市工商联副会长,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刘迎建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文字识别多项研究课题,整个研究工作覆盖了汉字识别各个领域及字符识别的相关领域,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先后获得1989 年中国科学院首届院长特别奖、1992 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3 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5 年度“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和首届发明创业奖、2006 年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被国务院、国家人事部认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还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第五届优秀创业企业家。2015年又荣获计算机界的重量级奖项CCF王选奖。</p><p class="ql-block"> 刘迎建担任董事长的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手写识别技术、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笔迹输入硬件技术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等四项核心技术。目前拥有专利技术804项,软件著作权210件,商标保护3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项、国际标准1项。研发成功并上市的高科技产品有:电纸书(随时随地读好书)、E典笔(英语学习必备利器)、文本仪(办公室效率先锋)、汉王笔凌云、二代电子白板、人脸识别系统、主动电容笔、全自动电磁笔调数机、汉王云、速录笔、霾表以及空气净化产品等等。</p> <p class="ql-block"> 陈光辉:医学博士,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同时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研究生学报》《临床神经病学杂志》《中国临床康复》编委,《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副主编,《南京军医学院学报》《江苏医药》特约编委。是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神经病学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癫痫、神经精神学组委员,电生理学组副组长。近几年在国内统计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p><p class="ql-block"> 高建平:南京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兼任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男科学会委员,全军泌尿外科专业组委员,南京军区泌尿外科学术专业组组长。《中华男科学》《医学研究生学报》《江苏医药》《东南国防医药》及《南京军医学院学报》编委或特约编委。曾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8部,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次。</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北京军事科学院工作的薛文浩,参加过《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11卷的组织和编写工作,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的知识,1997年获全军军事科研成果特别奖。</p><p class="ql-block"> 曾在国家外事部门从事翻译工作的张景和,经过艰苦努力,克服外语基础差起点低的困难,在国家外事工作中脱颖而出,独立担任主要翻翻译, 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电教中心从事电教片编导和制作的於星星,先后拍摄了200多部电教片,其中多部获总政颁发的奖项。</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省电视台工作的兰可可, 曾执导了近百场大型演出和电视文艺晚会并获得电视导演、制片奖。还出任《冬日的阳光》影片的出品人、总制片人和音乐总监。 </p><p class="ql-block"> 在扬州新华书店工作,自小右臂残疾的武三胜,业余时间爱好摄影,是省市摄影协会会员,他的多幅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是扬州市经常见诸于报端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上述同学取得的成就感到光荣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其他同学也活出了各自的精彩,有些在军队服役;有些在地方政府部门任职;有些在学校、医院、科研所、电视台上班;有些在企业工作;有的从事个体职业。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一辈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许多同学因成绩突出立功受奖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大家回首往事,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职时努力贡献社会,退休后快乐享受生活,这何尝不是成功人生呢?</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由一群懵懂无知的学童变为两鬓斑白的老人。每天微信里,大家相互问候,有聊不完的话题。是什么让我们这般亲如兄弟姐妹?王小光同学道出了个中原因:我们在卫岗小学虽然只读了五年,但同学们每天24小时学习生活在一起,与地方小学走读学生相比,五年相当于十五年。共同的军人子女背景,共同的学校教育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愿卫岗小学的岁月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5日</p> <p class="ql-block"> 黑白照片里,一群佩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依偎在谢老师旁边,有的坐在草地上,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1964年6月,当南京军区卫岗小学即将撤销,老师和同学们就要离开之际,谢老师的爱人从浙江杭州来到卫岗,接谢老师到杭州工作时给老师和同学们拍的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些年,我们一起读书生活,一起玩耍打闹,彼此之间的友情,如同阳光般温暖而明媚。即使时光荏苒,那份纯真与快乐,依旧深深烙印在每位同学的心坎上。</p> <p class="ql-block"> 小足球队的同学,见证了卫岗小学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从黑白到彩色,从稚嫩到成熟,每张照片都记录着队员们努力拼搏的身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那份对足球的热爱与执着从未改变。球场上挥洒的汗水,不仅凝聚了团队的精神和力量,更是传递着五十年的情感和理想……</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女同学们,看看五十年前的自己,想想五十年来的经历,体感五十年所有精彩与美好,回味儿时、少年、青春与活力并存的感觉。“岁月悠悠,三春历历在目,转眼已成暮秋”!“岁月悠悠,荣辱得失,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转瞬即逝”。“岁月悠悠,星辰变换,唯有人心依旧温暖如初”。</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卫小的礼堂,儿时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开心一笑!乐开怀!</p> <p class="ql-block"> 相聚卧龙湖</p> <p class="ql-block"> 再次相会卧龙湖时,我们已完成《情缘》6501班纪念册的作业,把青春岁月的我们还给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时,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开心!无比幸福!</p> <p class="ql-block"> 女生……</p> <p class="ql-block"> 男生……</p> <p class="ql-block"> “情缘”,是卫岗小学6501共同的记忆。那座熟悉的校门,绿荫的大道,标志性的碑坊,庄严的司令台,绿茵茵的操场,中国古代宫廷式的建筑,新大楼、后大楼、还有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切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 — 童年。</p><p class="ql-block"> 即使毕业多年,每当想起那段时光,心中总会涌现出无限的怀念与感激。这份情谊,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