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涯的学校时光

纯博

<p class="ql-block">  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记忆却是朦胧的。上了初中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开始了,学校的生活是人生成长中不可磨灭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汲取初中文化的起始源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四年的夏末,我在洪五小学高小毕业了,随后考入了淄博第十五中学。当时的录取比率是2.5人录取1人,我有幸被录取了,成了一名初中生。据说淄博四中的录取比率是1.5:1,比淄博十五中要低。初中入学考试后我回到家中,父亲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不知道。”父亲气的说“自己考试都不知道考的情况,肯定考不上。”说后就扬起巴掌开始打我,母亲在一旁拉着才没多挨父亲的巴掌。我父亲平时舍不得打我,因为我长得比较瘦小,这次打我是父亲气急了。如果初中考不上,就会影响今后的人生道路,家长能不着急吗?学校发榜了,淄博十五中学校大门西面院墙上张贴的红色纸榜上有我的名字,我看完榜后回家告诉了父母,这下父母就放心了。学校开学后,我就高高兴兴的跨入了淄博十五中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淄博十五中是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坐落在淄川的东方,地址在当时的洪山人民公社区域内,现在是一路之隔的洪山镇政府对面的邻居了。虽然远离城区,可还不算偏僻,那时淄博矿务局的子弟也要到淄博十五中来上学。学校是1958年建校,入校同年班级为一级,我入学的班级已编排到七级,所在的班是七级三班,这里是我汲取初中文化知识的起始源地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规整的学习校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淄博十五中的校园是比较方整的,东西与南北长度基本相等,约有200米见方。学校大门坐南朝北,在校北面院墙的正中间,有四根砖砌水泥抹外皮的门柱组成,中间的大门柱上面安装了用圆钢弯成半圆弧顶,淄博十五中的校名镶嵌在半圆弧顶上。大门西边有个出入口,里面就是学校传达室了啦。进入大门迎面有两排办公室,是学校领导、老师及有关部门办公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的学校可分为四个区域,中间的区域除两排办公室外,往南是图书馆和理化实验室,前面是一处篮球场,学校食堂就在篮球场的南面。东区域的北面有两排教室,第一排是六级的三班四班和七级的四班,第二排是七级的一、二、三班,我所在的七级三班就在这一排的东边教室。我们教室的前面是七级部的学生宿舍,我们班的男生宿舍直冲着自己的教室。学生宿舍前面是一排老师的家属宿舍,学校的教导主任刘文山、总务主任祁瑞申等老师家庭就居住在这里。家属宿舍南面是一个安装有单、双杠、沙坑等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小广场,广场的南面还有一排高年级的学生宿舍。这个区域东面有一片绿化场地,靠近东面及两端的南北院墙内种着杨槐树,内里则种了一些腊条、荆条等灌木,院墙东南角还建了一个养猪的栏舍。西区域的格局相似于东区域,也有两排教室,是比我们高一级或两级的六级、五级同学的教室,小广场的位置成了两排教师宿舍,老师们陆续结婚成家后,有的单身宿舍就变成了家庭住房。宿舍南面有一排学生艺术教室与活动室,还有乒乓球室和存放体育器材的库房。这个区域的西边也有一片绿化场地,主要种植了桃、李、苹果等果树。学校的体育场是单独的南区域,当时叫操场,因为是全校做课间操的场地,东、西、南面有院墙围着。操场的北面有一个高台,是开运动会、文艺演出及学校开大会用的主席台或舞台。操场外面是跑道,内里是足球场。那时的跑道和足球场地都是土质的,与现在的塑胶跑道真是天壤之别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入校时的学校建设的还是挺规整的。当时建校的资金很紧张,我们的老师和前几届的学长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建设学校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的院墙及场地基本是他们建造的。我们这一级同学也参加了操场院墙的建造,就是脱胚垒筑了部分院墙。辛勤的老师和学长们边教学和奉献,边学习和劳动,使我们入校时的校园,已是校舍整齐、设施齐全、绿色满园、规范的教书育人的乐园了。让我记忆犹深的是校园内种植的芙蓉树,是数量较多的树种,随处可见。等芙蓉花开的时候,清香满园,鹅毛般的粉红花絮微风轻拂,仿佛使人如入仙境一般,再加上校园内花圃及道路两旁的花卉盛开,我们的学校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运钢砖修建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学校让我们最难忘的事是修建了学校的两条道路。学校中间区域东西两边有两条通往操场的通道,也是学校的主通道,建校时都是土路。我们入校不久,学校就组织全校师生,在下午课余时间,轮流到已经下马的洪山炼铁厂去起砖运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洪山炼铁厂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中建厂的,三年自然灾害后下马撤销,厂区逐渐萧条,厂内残垣断壁,厂房破烂不堪。为了利用废旧物品,学校与厂方协商,起运闲置残缺的砖块,铺设校园的通道。记得洪山炼铁厂通往学校的公路上,老师学生拉运砖的队伍可谓是车水马龙。铁厂的砖大部分是耐火材料做的“钢砖”,那可是好东西呀!我们用镐头、铁撬棍等工具,从允许的墙体、地面挖起砖头,装上小推车、地排车运往学校。那时没有机械运输车辆,只能用人力车推拉了。我们虽然年纪小,身体弱,可装车拉车也不含糊,一时铁厂刨起砖的工地上展现出热闹非凡的场面,起运砖的速度加快,唯恐铁厂不让干了,很快学校的砖块就堆积成小山。经过铺路工匠的辛勤铺设,两条4米多宽中间略拱而平顺的路面建成了!看着辛勤劳动换来的学校道路,师生们心里都乐开了花。这两条用“钢砖”铺设的通道,一直伴随着我们走到毕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辛勤的耕耘园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中前两年的学习还是很正规的,主要课程是语文、数学、物理、政治、地理、历史、植物、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授课老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分配来的。学校的校长是田志民,教导主任是贾文禹,后来是刘文山。我们班先后有程光锐、程绍信、李金铎三位老师担任过班主任,他们也都兼任教学课程。程绍信、程光锐老师教过政治,程光锐老师曾担任过学校的团总支书记;李金铎老师教过物理;王宗训老师教语文;焦季英老师教代数,是个女老师,她也是七级四班的班主任;冷桂银老师教历史,也是女老师;孔庆汉老师教地理,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刘树珊老师教生物;徐金堤老师教美术,有时还教植物,他讲植物课很有特色,每讲到一种植物,就会在黑板上画出那个植物的外貌图,他还是七级二班的班主任。徐老师由于画作出名,后来调到山东艺术学院成为教授,曾任学院美术系主任;刘松筠老师教音乐,他擅长拉手风琴;闫龙星老师教体育,他的强项是短跑,曾获山东省百米短跑第3名;孙道河老师也教过体育,他以打篮球为特长;冯衍良老师教珠算;王富伦老师也替补过语文。张洪忠老师是七级一班班主任,他未给我们上过课。还有许多老师给我们上过课,或给高年级及其他班级上过课,他们都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我们成长的、辛勤耕耘的园丁,衷心的向他们表示感谢和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一位在学校教导处工作的苏石长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没给我们任过课,可和蔼可亲的面容,我现在还记得起来。苏老师字画比较出色,文革时期学校门前的毛主席大幅画像就是他画的。那时他经常写大字标语,我还跟着他学习过写仿宋体大标语。当我与同学们围着看他写字时,他有时嬉笑着用毛笔尖点到我们的鼻尖上,我就曾被点过。后来他得了严重的肺病,有一次送到淄博矿务局中心医院未抢救过来,已经送到了太平间,当老师们去向他告别时,孙道河老师悲痛的摇晃他的身体,并大声呼叫他的名字,苏老师竟奇迹般的苏醒了,后来又活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病逝了。他英年早逝,我们都十分痛心的失去了一位好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难忘的同窗学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中学校的教室比小学的教室要宽敞明亮多了。我们班的教室坐北朝南很朝阳,前面有两个门,中间一扇大窗户,北墙有三个大窗户,砖砌水泥抹面的老师教学讲台,教学的水泥黑板镶嵌在东墙中间。教室后面西墙上是张贴范文及表扬稿等内容的壁报栏。学生用的课桌两人一张,四张一排,有两条通道贯穿前后,课桌纵排四行。初中入校时我很瘦小,被安排在教室座位的最前排,同桌是张天真,与徐兆清、李桂芬是中间紧挨着两张课桌的同学,他们个头也和我差不多。其他同学按个子高矮依次排列,前后有课桌八排。全班同学从此在这个教室里开始了初中的学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七级三班先后有58名同窗学友,包括中间转学来的同学。我们的班长是贾玉华,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初中毕业后她参加工作,单位是淄博电焊机厂,曾被推荐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后到淄博红旗化工厂工作,曾担任过厂总工程师;副班长是孙化康,曾任过学习委员;蒲英华曾任过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刘思永是班中年龄最大的大哥;文艺委员是蒲玉文,是位俊秀的大姐,她还是学校学生会的文娱部长;体育委员是孙群,我们的好兄长;卫生委员是位很文雅的大姐张秀芬;学习委员前期是黄新国,他后来自学成才被推荐上了淄博卫校,参加工作后,曾担任过张店区计生委主任、卫生局长、市中医药局长、市计生委副主任等职务;劳动委员是孙德平,毕业后一直从教,后来在黑旺镇中学退休;生活委员是李在振,后来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语文课代表是魏锦屏,毕业后到矿务局矿山救护队任职;数学课代表是孙树亭,初中毕业后被推荐上了淄博师范,后来进修上了曲阜师范大学,曾担任过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淄博十七中、淄博十一中和淄博实验中学党委书记等职。孙汝成曾担任过班级少先队中队长。我们班的同学毕业后,有徐兆清、张良琪、张宝泉、刘国良、蒲英华等同学参军入伍,成为人民解放军大学校的深造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初中时我们还都是懵懵懂懂的青少年,经过文化知识的学习,逐步地锻炼成长起来,走上社会后我们都各显其能、大有作为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初中两年完整的知识学习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学习文化课之余,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活动和体育运动会,我们班的各项活动在级部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校有歌咏队、舞蹈队、广播小组。在纪念12.9学生运动的歌咏比赛中,我们班曾荣获级部第一;国庆节洪山地区举办教育界游园活动,我还参加过“打花棍”的表演队伍;一九六六年六.一儿童节,淄川区举行了小民兵表演比赛,我画的一幅“雄鸡晨鸣”参加了小民兵艺术展览,那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美术学习小组,跟着徐金堤老师学美术而画的作品。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上,刘国良同学脍炙人口的山东快书、快板书赢得了学校师生的好评。记得班里曾举行过一次文艺演出,我与孙汝成同学表演了《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节目,我演张老三,他演王老七,“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校的体育活动也是十分广泛的,学校有乒乓球队、篮球队、体操队等体育队伍,春、秋两季体育运动会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班在初二时开展体育活动中,曾荣获学校年度第一名。张秀芬大姐曾获学校运动会垒球女子第1名;蒲玉文大姐曾获学校运动会铅球女子第1名,并打破少年组学校纪录。徐兆清同学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市级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周天业、王德孝同学在班里称得上是“飞毛腿”,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上总是获得短跑的好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时我们还去麓村、杜坡等村参加过助农劳动;曾参加过拉练到过土峪村;还到过五松山北面的旗杆山夜查密信、抓特务;到烈士陵园挖树坑,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在学校挖防空洞;到矿务局西山公园采集过树种……。那一场场、一幕幕的活动回想起来还是很有趣味的。我们在学校的生活是非常充实和快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班的同学们,在汲取只有两年的初中文化知识而未学完全部课程之时,又经历了两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毕业后有的继续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有的直接参加工作,进入社会,都是才俊济济、人才辈出,都在不同的行业、岗位上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一生的智慧和力量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未完 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张春波 笔名:纯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二0二四年十月十一日于淄川洪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