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虚室生白

<p class="ql-block">清早醒来时,天刚蒙蒙亮,窗帘缝隙透出一道白灿灿的光,刚刚梦境中灰暗的站台,散落的行囊、奔走的人群和急躁的情绪,瞬间都从脑海中被荡涤得没了影踪,窗外天空明朗,有些光是从对面高楼的幕墙上折射过来的,淡淡的橙色,极为柔和,正如这几天的秋意,令人愉悦。今天是重阳节,古人择此日登高、祭拜、宴饮,今人又赋予了敬老尊贤的意义,想来都是关注年轮,寓意长久。也许是昨天在镜子里看到一根白色的眉毛,有了莫名的焦虑,才梦到大包小包挤不上将行的列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根据厦门市民政局公布,本市户籍人口中有228位百岁老人,男姓占比仅为24.12%,好在年纪最长的齐爷爷112岁,为爷们儿们扳回一局。官媒阐述,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2020年国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2023年底65岁人口占比一达14%,进入“深度老龄化”行列,预计到21世纪60年代前后,65岁以上人口将接近峰值,占人口比例33%。更不乐观的现状是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从全球看,在过去的六十年里,医学的进步使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大约七年,但这更多是通过延长老年人的生命,且往往是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实现的。悲观地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在延长死亡的过程。如何能够优雅从容地抵达生命的终点,不仅是老年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年轻人当下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尽管不少古人刻意寻找海外仙山,醉心炼制长生丹药,渴望发现永生之道,但更多的人在如何看待死亡和衰老的事情上表现出了释然和达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杜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关汉卿),把老年书写得的情致盎然,分外热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几年“养老”的话题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老有颐养,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家庭的义务,更是个人的期盼。从社会层面看,老年人在出行、用餐、就医和运用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正在逐步得到化解,就学、就业等问题也有所探索,但是如何加快适老设施、养老服务、照护体系、医疗康复、制度建设等软硬件融合的支撑体系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仍需倍加重视和努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个人的角度,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和心理适应则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好的健康教育帮助我们养成膳食合理、作息规律、运动适度的健康生活习惯,戒除影响健康的不良嗜好,正确看到疾病、疗愈和康复;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我们充分了解身边的环境影响、事物逻辑、时序变更,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降低日常风险,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抵御不当资讯的影响;良好的心理、心态可以说是人生经验经历的反射,丰富的阅历、见识和思考可以帮助人更好地摆脱欲望和物质的束缚,步入老年后务必要保持生活简单、社交简单和精神简单,不断做减、舍、忘,卸下人生旅程中不再需要的行囊,乐观旷达,从可及的生活日常中获取愉悦的情绪,托举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