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期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去一趟抚州,去看看灵峰寺,去听听《牡丹亭》,更主要的是想去目睹一次王安石纪念馆,看看它的恢宏、它的庄严、它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但十月的临川同样让我魂牵梦绕。6号,抚州的天空格外湛蓝,空气中弥散着秋日的花香,它们一律都恬淡、幽远、朦胧;满目的纯净如同抚河的流水,澄澈透明,洁净无瑕;阳光很亮,照在行人的脸上,温暖明媚,散发出迷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沿着王安石大道一路前行,抚河如同一位大家闺秀,她静静地流淌在这块人杰地灵的“才子之乡”上。从车窗向外望去,文昌桥长虹卧波一般横跨在抚河两岸,熊奇壮丽,器宇非凡;若是夜晚,桥上灯火阑珊,温婉绰约,显得妩媚动人,堪称抚州一景,可惜我去的时候是白天,匆匆一瞥便挥手道别,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抚州的街道宽敞、干净、整洁,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一切都井然有序,听不到震耳欲聋的喧哗,看不到光怪陆离的广告,这里的一切安静淳朴,连走路的人都是轻轻地,生怕打扰了这块土地上成千上万的才子们的书声。</p><p class="ql-block"> 我背了行囊,在抚州的大街小巷里穿梭。目之所及,高楼大厦与平房别墅相处甚欢,西装革履与汉服女子成双入对,这是一座古朴与现代、开放与包容的城市,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恍惚。</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纪念馆就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它似乎那么羞涩地、静静地、狭小地拥挤在城市的一角,毫不起眼,与我心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如果不是导航告诉我目的地到了,我极有可能一次次错过它的入口处。它竟然和别的门楼并没有什么两样,这让我多少有点失落。这是抚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啊,怎么能让它那么委屈地拥挤在临川这块才子辈出的沃土里呢?</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院子里,王安石那座汉白玉雕像,静静地矗立其中。</p><p class="ql-block"> 雕像中的王安石,面容坚毅,目光如炬;他身穿长跑,衣袂飘飘;头戴官帽,威严神圣。整座雕像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一代名臣的风采栩栩如生。我拿起相机,在它四周不停地拍照,我想把他的形象摄入到我的灵魂深处,让它成为我行为的道德标杆。</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历史的画面纷至沓来。翻开王安石叱咤鞥云而又黯然退场的人生故事,我除了感慨,还是感慨。这个北宋时期的名臣,在他两度出相又两次罢相、最后终生退隐江湖,时人对他的评论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谓褒贬不一。</p> <p class="ql-block"> 他的好友,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对他有着很高的赞誉:“其视富贵如 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异世之伟人也。”史料记载,王安石毕生不慕名利,不求富贵,生活简朴到令人咋舌。据说在在朝廷做官,一件官服可以穿十几年,即便身为宰相,接待老家 千里迢迢过来的亲戚,饭桌上也只有一小碟肉、几块饼、一壶酒;去世以后,他的夫人还要倚靠亲戚的救助方能勉强度日。</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权倾朝野,位极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如果不能洁身自好,江湖中早就身败名裂了,可事实是他的节俭妇孺皆知,他的宽厚也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 熙宁九年(1076年)32岁的独子突然病故,老年失子的悲痛让他在焦头烂额的事务中锐气不再。白发人送黑发人,极度悲伤的王安石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意志消沉:</p><p class="ql-block">一陂春水绕花身,</p><p class="ql-block">花影妖饶各占春。</p><p class="ql-block">纵被春风吹作雪,</p><p class="ql-block">绝胜南陌碾成尘。</p> <p class="ql-block"> 他的悲壮,他的刚强,他的耿介,如同一道雷电,重重地炸裂在北宋王朝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他雕像前鞠躬,耳边是他振聋发聩的呐喊,响彻云霄。这个孤独的改革家,背影是如此的落寞、单薄、孑然。他想凭借一己之力,让一个积贫积弱的羸弱王朝走出困境、走向辉煌,让社稷重整雄风,何其艰难啊。</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他已经做到了国富兵强。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变革之旅。革新法,促农耕,兴水利,提教育,强军事,倡文化。为了富国强兵,他大声疾呼;为了革故鼎新,他大刀阔斧。叱咤风云,一身正气,难怪列宁称之为“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p><p class="ql-block"> 千门万户曈曈日,</p><p class="ql-block"> 总把新桃换旧符。</p> <p class="ql-block"> 何等的踌躇满志,何等的锐意进取。短短五年时间,变法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教育,几乎包括封建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变法带来的结果,成效最为显著的就是国家财政收入大增。据文史记载:京师每年的钱币收入,宋太宗时平均1600万贯,真宗时为2650万贯,仁宗时2680万贯,神宗时增到6000万贯,国家可以支付20年的财政支出,真正实现了国富兵强的强国梦想。</p> <p class="ql-block">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後,谁与争功。”</p> <p class="ql-block"> 年少得志的王安石,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他本应是时代的宠儿,却不幸成众人的“异己”。</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新与旧,利与弊,破与立,一场史无前例的搏斗暗流涌动;后来愈演愈烈,直至血雨腥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并亲自写了《与王介甫书》一文,与王安石进行争锋相对的辩论,并指出变法当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随后韩琦、欧阳修、范纯正等人上书皇帝,群而攻之,给风头正猛的王安石当头一棒。</p> <p class="ql-block"> 尽管变法瑕疵颇多,触动的利益无数,很多法律的颁布也不尽如人意,但是年轻气盛的王安石不为所动。他据理力争,舌战群儒,一篇《答司马谏议书》横空出世,荡气回肠,让司马大人无懈可击。</p> <p class="ql-block"> 不畏浮云遮望眼,</p><p class="ql-block"> 自缘身在最高层。</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有年轻的神宗撑腰,王安石面对流言蜚语,他披荆斩棘,所向披靡。</p><p class="ql-block">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幅《流民图》几乎要了他的命。图中是骨瘦如柴的老者,是蓬头垢脸的村姑,是吞吃垃圾的儿童……</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变法的好处吗?”太后看了泪流满面,继而怒不可遏,随后破口大骂;“皇上啊,你这是负社稷呀!荆公,你更是乱天下!”</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73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戛然而止。神宗迫于压力,将王安石贬谪江宁,继续做他的江宁知附。此时,谣言风起云涌,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异端,更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沽名钓誉。王安石有口莫辨,被贬途中,途径京口与瓜州,不觉悲从中来:</p><p class="ql-block"> 春风又绿江南岸,</p><p class="ql-block"> 明月何时照我还。</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江南,千里莺啼,落英缤纷。身负骂名的王安石并不气馁,他期待着,向往着,追求着,渴望东山再起的那一天。他是不惧怕任何人的诽谤的,只要为民族大业,只要为国富兵强,他心底无私,傲视一切。他把自己比作一束腊梅,哪怕“凌寒”,也要“独自开”,即便是一缕“暗香”,也要在天地间,在宇宙中,向阳而生,蓬蓬勃勃。</p> <p class="ql-block"> 从王安石生平事迹成列馆出来,再次注视他雕像上那双眼睛,陡然发现,他多了一种坚毅,多了一份果敢,多了一道德行。这需要一种怎样的高度与格局,才能在风云突变的鬼魅官场藐视人世间的诋毁与群殴啊。</p> <p class="ql-block"> 再次出相的时间很短暂,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接到朝廷昭令,前往京城赴任。第二年,新法迟迟实施不了,独子病逝,王安石心灰意冷,他再次罢相。自此,他远走金陵,筑园隐居,过起了田园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认为那才是王安石最充实的时光。骑驴出游,谈诗论佛,煮酒茗茶。褪去了尘世的喧嚣,洗尽铅华,一切都归于自然,归于寂然,归于悠然。宁静、闲适、率性。</p> <p class="ql-block"> 一水护田将绿绕,</p><p class="ql-block"> 两山排闼送青来。</p> <p class="ql-block"> 不再锋芒毕露,不再经天纬地,他就是一个老头儿,背着手,哼着诗,喝着酒,赏着月。他甚至拄着拐杖,走到政敌苏轼的家里,举杯对饮,相逢一笑,在钟山的青山绿水间谈诗说文,并轡而行。</p><p class="ql-block"> 终日看山不厌山,</p><p class="ql-block"> 买山终待老山间。</p><p class="ql-block"> 山花落尽山长在,</p><p class="ql-block"> 山水空流山自闲。</p> <p class="ql-block"> 王安石将所有的心思都寄在山水中,领悟在禅机里。很多年以后,溘然长逝,一个参禅悟道的政治宿敌对另一个悟道参禅的政治宿敌评价说:“介甫公此生名高一时,学贯千载。”</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目睹这个北宋名人卓尔不群的雕像,突然有了一种深深的崇敬。我双手合掌,鞠躬折腰:一千多年前,这里住着一位圣人;一千多年以后,这里立着一位先哲。</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中央有一池荷花,十月的临川,荷叶开始凋零,枯黄的叶片陆陆续续地挂在枝头,多少显得有点伤感。</p><p class="ql-block"> 想起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似乎得到了一些感悟。王安石一生听风的呼吸,听雨的滂沱,听历史的回响,听人间的冷暖,却无法听到自己满腔热血的理想折戟沉沙。</p> <p class="ql-block"> 抚州的西风,在这个秋意盎然的季节扑面而来。不知道春风拂面的江南,一千多年前临川街头的那个晚上,那一轮冰清玉洁的明月,是否真的照亮了王安石回乡的双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