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灵照寺(延庆访古1)

宁肃

走访灵照寺,是跟高老师“延庆一日访古”的第一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延庆一日访古线路,高老师提供</h3> 说是此行第一站,其实是个“序”。大家集合齐了,拍个合影,然后先逛逛,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拍一边聊,头回见的朋友也就不生分了,如此甚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夏都公园的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夏都公园的莲</h3> 夏都公园很有看点,号称“全国最大的主题雕塑公园”。据说,当年“邀请了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九个国家及国内著名雕塑家”“创作了50件雕塑作品被永久保留在夏都公园供世人观赏。”我想,高老师让我们先这里走走,欣赏雕塑其次,更因为这里是妫水老河道吧。这个夏都公园的主体,是“在流经延庆城区的妫水河上挖湖建造而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苏东坡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蒲松龄塑像</h3> 这一逛,我发现这里我来过,应该是七年前,和“阳光生活”的那帮老朋友来这里观赏郁金香。那时候,见个“妫”字不敢认,还得百度呢。于是,知道“妫”是条河,而且是延庆人的母亲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夏都公园的郁金香,2017-4-22</h3> 湖边正走着,高老师说北面就是灵照寺。这么说,寺就在妫水湖北岸,只是隔条铁栅栏和一条路。大家便赶紧找出口,就近去寺院,那才是古迹探访的真正第一站。不过,还是按线路图说第二站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据说,灵照寺“初建于金代,原名‘观音寺’,元末兵焚,明永乐十二年(1414)在原址重建。正统五年(1440)秋明英宗敕赐额日‘灵照寺’。后经历代僧人不断扩建,使寺院规模宏大,自成格局,曾为延郡胜景之一。”<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灵照寺座北朝南,面阔三间的山门殿临路。路边有灵照寺的文保碑,知此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山门正脊,两端带龙吻,脊壁有一中两侧三组花卉砖雕;正脊下顺筒瓦,瓦垅分明,瓦头兽面。正脊两端分垂脊,上置仙人骑凤与龙、凤、狮等走兽,外侧配铃铛瓦,是谓铃铛排山;铃铛下方砖干摆博缝,博缝头主体为圆盘雕花,尽显古风;山墙前出的墀头上盘头也有雕琢,荷叶墩为蔓枝花卉图案。墀头之间,檐下飞椽、檐椽、檩、枋、柱头俱饰彩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灵照寺山门(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灵照寺文保碑(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灵照寺山门正脊壁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灵照寺山门垂脊仙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灵照寺山门垂脊走兽(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灵照寺山门铃铛排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灵照寺山门博缝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灵照寺山门盘头砖雕</h3> 山门南立面一门二窗,门居明间,供人通行,匾额上是“灵照寺”三个金色正楷大字,笔划极富雕痕,力道十足,竹风仙韵。另,上款“光绪廿五年”,下款“庆延书”。门的余塞板挂木楹联,上联“灵光八万里”,下联“照见五蕴空”。露头藏“灵”与“照”字,合为寺名。山门次间,分别有棂格圆窗,窗前的台明上各一尊石狮,甚是威武。不过,石狮成色较新,疑非明代原物。据说,原明代的那对石狮曾被人盗走,后警方追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灵照寺山门门口(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灵照寺山门匾额</h3> 山门两侧,各有耳房,也为正脊、硬山,也有局部彩绘与砖雕。进山门,但见饰彩绘的五架梁,以及前后横陂上的画板。画里为《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如“行佣供母”、“哭竹生笋”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灵照寺山门画板</h3> 山门迎面,影壁硕大,基座须弥式,束腰方砖丝缝;墙身上的线枋子、耳瓶子、箍头均有雕饰,四岔角绘云纹,壁心有电脑体隶书“南无阿弥陀佛”;瓦当下砖椽两排,圆的檐椽、方的飞椽,逐层出挑;屋顶过垅脊,忘了看侧面,不知是硬山还是悬山做法。也忘了看影壁帽,但留意了影壁下的灵照寺说明牌,以及东侧的《北京市长城资源分布示意图》、《延庆区长城资源分布及保护利用示意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灵照寺影壁(北向)</h3> 灵照寺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主要是山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其中,一进院天王殿居中,为硬山建筑。其制式与山门殿相仿,也是带龙吻的正脊,但脊壁通体砖雕;也是檐下彩绘,但以和玺彩绘为主;也是五架梁,脊檩饰“二龙戏珠”,且枋底面有“戍寅年孟夏浴佛日重修天王殿吉时上梁”的字样;也是面阔三间,但门窗俱格扇制,为简捷的斜方格图案,其中门有四扇,为五抹头,上置三栏横陂窗;也是明间挂楹联,上联“笑莲花十方菩提”,下联“容恒沙四大部洲”,但无匾额。殿前也有石狮一对,成色古旧,不知是否明代原狮。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灵照寺天王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灵照寺天王殿脊檩(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灵照寺天王殿前石狮(西北向)</h3>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弥勒菩萨,背面供奉韦驮天尊,左右为四大天王。由于主供弥勒菩萨,故又称“弥勒殿”。但“天王殿”之名,却源于背面的“韦驮天尊”塑像。据说,“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弥勒菩萨总是慈眉善目、笑口常开形象,更令人敬爱的是“能容天下事”的肚量。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是弥勒菩萨的象征意义,也是人修行的基本境界。</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灵照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灵照寺天王殿韦陀天尊(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灵照寺天王殿香炉垂脊上的龙饰(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灵照寺天王殿壁画(北向)</h3> 一进院,山门与天王殿为中轴,东、西两侧为碑廊。高老师说,“灵照寺,主要看石刻。”于是,大家三一群俩一伙地看开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碑廊主要是石碑展品,其中右首第一块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立的重修灵照寺碑,为此寺历史的重要佐证。另有辽代寿昌元年(1095)的缙阳寺功德碑,上次访缙阳古城时就听说此碑,这次邂逅了。其余也是延庆有关佛、道、儒三家的石碑精品,这在长期处于边关战火之中的延庆地界保存下来极其难得。在廊壁上,发现嵌着一块“新榆林堡”石匾,上款“钦差分守居庸关等处指挥同知孙(玺)委官千户吉宗文”,下款“大明正德十三年夏六月吉日立”。之前走明长城宣府镇怀隆道南山路段,至榆林堡时城门匾额已失,知石匾被上级收走,今在此遇见不胜荣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灵照寺东碑廊下石碑展品(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灵照寺东碑廊下缙阳寺功德碑(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灵照寺东碑廊下新榆林堡(东向)</h3> 西碑廊主要是石刻展品,有唐、明、清代石狮,以及延庆的石刻古物。其中,不同朝代的石狮从南到北一整排,尽管锈迹斑驳,甚至多有残缺,但石狮仍有威武的气场与古拙的磁场牵着我们的目光与心弦,令人留恋。另有佛、神及人物雕像,也极尽石雕艺术,反映着当年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去年在蔚县吕家庄错失“后土之神”碑,在此偶遇了,还是两块。其中,右边一块为“马家茔地”的,左边一块竟是“山本”的,有意思吧?还有几块石碑极具纪念意义,一是“万里长城八达岭”文保碑,四十多年前的国家级的老碑,本身也够古了;二是“詹天佑铜像及墓”文保碑,市级的但也四十年了,也够老的;三是“八达岭碉堡”文保碑,碑看到了,但我更想看碉堡;四是“×××××部队地堡”文保碑,我以为当年守备部队修的地下工事呢,后来才知是这个部队大院里有当年国军宋哲元部修筑的八边形、砖石结构、水泥浇筑的地堡式防御工事。还有块“将士郎沈公坊”的石刻,不知是什么建筑上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灵照寺西碑廊石狮(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灵照寺西碑廊下雕像(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灵照寺西碑廊下雕像(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灵照寺西碑廊下雕像(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灵照寺西碑廊下“后土之神”碑(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灵照寺西碑廊下“万里长城八达岭”文保碑(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灵照寺西碑廊下“詹天佑铜像及墓”文保碑(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灵照寺西碑廊下“八达岭碉堡”文保碑(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灵照寺西碑廊下“×××××部队地堡”文保碑(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灵照寺西碑廊下“将士郎沈公坊”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灵照寺西碑廊下经幢石刻残件(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灵照寺西碑廊下碑帽(东南向)</h3> 另,在一进院,还发现影壁背后有石雕“赑屃”形象的驮碑兽,其东西两侧各一圆锥形石构件,中间有圆孔深邃,不知何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灵照寺影壁背后的驮碑兽(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灵照寺影壁背后的旗杆石(西南向)</h3> 这是一进院,一进与二进之间有隔墙,左右有侧门相通,也可从天王殿里进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灵照寺一进院、二进院之间的隔墙侧门(北向)</h3> 二进院有灵照寺的主殿建筑群,其主殿居中,即香炉后的大雄宝殿。大殿建于石台基之上,还是带龙吻的正脊,却引领着四垂四戗八条脊,构成九脊歇山顶。屋顶两面坡,还是下板上筒瓦,檐下檩、枋、椽、板及梁头均饰彩绘。面阔三间,每间各设四格扇门,共计十二扇,唯明间四扇可开。明间匾额悬“大雄宝殿”匾牌,蓝底金字,正楷字体。两侧檐柱上挂楹联,皆电脑新魏体的金字,上联“清凉世界五蕴皆空”,下联“净土法门正等正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灵照寺二进院建筑群全景(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灵照寺香炉管窥(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灵照寺大雄宝殿歇山顶(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灵照寺大雄宝殿两侧影壁(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灵照寺大雄宝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灵照寺大雄宝殿匾额(北向)</h3> 进殿内,虽也五架梁,但南、北两侧多抱头梁,加之两侧撒头,使整个殿堂平面比前面的天王殿多出“一圈”,显得空间宏阔。其中,五架梁梁体粗壮、随枋不宽,但均存彩绘;梁上脊瓜柱较短,但脊角背雕花;整体色泽古旧,应为旧物珍品。殿内主供本师释迦牟尼佛,据说“因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所以,大雄宝殿为寺院“正殿”或称“大殿”。这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集中修持的地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灵照寺大雄宝殿梁架(西向)</h3> 二进院落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殿和地藏殿。其中,西配殿里有关公塑像,也令众人敬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灵照寺二进院西配殿地藏菩萨(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灵照寺二进院西配殿关公塑像(西南向)</h3> 东配殿南侧,设“镇寺宝幢展”。这里保存着“石宝幢”,为须弥座六角形的石刻四方体,乃灵照寺的镇寺之宝。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灵照寺二进院石宝幢(西南向)</h3> 一共两进院,用了一小时。拜了佛,看了碑,赏了石刻,还听了高老师的课,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