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会“学生”,饿死“老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绳的前世今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蒲德贵 图文</div> 三江,一个有着历史沿革延续不断的地方,与抗战,与新中国建设,与“三线建设“有着紧密联系。重庆钢丝绳厂是三江街道“三大”元老级工业基地之一,一个关闭多年的老工业厂区,遗留的工业文化遗产值得传承,是重庆主城区到渝黔交界处1小时交通老工业文化旅游经济圈,山乡农文旅经济旅游带发展的一块重要宝地。<br><br> 重庆钢丝绳厂的前世今生,1943年3月,万泰五金制造厂在重庆南岸龙门浩下后街1号成立,生产“长城”牌木螺丝和钢钉。1944年改组为厚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9月停工歇业。1954年4月,恢复生产,公私合营,更名为厚诚五金制造厂。1958年11月,该厂试制钢丝绳成功。1960年,厂迁址由重庆上新街迁至到三江菜坝,于1961年初投产钢丝绳。1966年9月更名为重庆钢丝绳厂,生产镀锌钢绞线、航空及船用钢丝绳、井用钢丝绳、镀锌钢丝、钢钉等产品,填补了西南地区的空白;产品畅销全国,出口亚洲及欧美。该厂占地面积约240亩,建筑面积5.05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037万元,职工882人。2007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该厂宣布破产。<br><br> 走进关闭17年的“重绳厂”,沿着綦江河建设经营47年的老工业遗产基地,红砖构筑的厂房,虽说已经铺满历史的痕迹,一块块见证历史的砖头,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正在讲述着一个传奇故事,“重绳人”并没有离开这片土地,他们依然在为老工业基地的文旅发展尽心尽责。<br><br> 在老一代“重绳人”心中,他们不仅参加了抗战的工业品生产供给,还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当好了“奠基人”。一名曾经工作在重绳的老职工幽默地说:“‘三线建设’的遵义钢丝绳厂派人到厂里来学习制造技术,如今,它们发展起来了,就好比老师教会‘学生’,却饿死了‘老师’……”<br><br> 再次走进“重绳”老工业遗产基地,在“厚诚博物馆”内,虽说再也听不见当年“叮叮当当”、“哐当、哐当”的大生产运动“旋律”和号子,但遗留下来的那些厂房,那些用照片记录的历史“痕迹”,正在传颂着“重绳人”的战天斗地精神,依然活在当下。<br><br> “‘重绳人’经历抗战时期,见证新中国发展过程,参与‘三线建设’,一个功不可没的中国工程,这里的‘时光记忆’,‘工业乡愁’很有文化范。”曾经的第二代“重绳人”王师傅说:“重绳工业虽说不再此进行生产,但这里还有重冶103厂、重钢四厂等关闭的老工业厂房,老工业文化遗产保留较为完整,或许,重庆市把渝南地区抗战工业文化关闭的綦江齿轮厂、三江冶炼厂、四钢厂、小渔坨铁矿江姐工作地、双溪40兵工厂、万盛海孔第二飞机制造厂、南桐煤矿与‘三线建设’关闭的南桐矿区、松藻矿区松藻煤矿、石壕煤矿、打通一矿、打通二矿、逢春煤矿、同华煤矿、张狮坝煤矿、梨园坝煤矿、小渔坨煤矿等串联起来打造,建设成为一个重庆主城区到渝黔交界处的1小时交通老工业农文旅经济圈,给城里人周末下乡体验农耕生活、研学綦江抗战文化、老工业文化、机械制造文化、煤矿文化、‘三线建设’文化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一个不错的产业发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