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楼村群众热烈欢迎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视察商丘</p><p class="ql-block"> 商丘人福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商丘,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城。新中国成立后,广袤的商丘大平原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在社会主义建设掀起高潮的形势下,1958年8月8日,商丘人民迎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此次之行,毛主席不顾夏日炎热,用一个星期时间先后视察了河北、河南和山东的农村。他要实地看一看农村情况。他走到哪里,就同哪里的省、地、县以至合作社的干部进行座谈。他还走进试验田、高产田,要亲眼看一看。他所听到的几乎是一片粮食年产翻一番的声音。他总是盯着问:有把握吗?有保证没有?怎么实现?有什么措施?</p><p class="ql-block"> 8日下午3时20分,毛主席的专列缓缓驶入商丘站。站台上,商丘地委第二书记任秀铎和商丘县委第一书记刘学勤早已恭候多时。当列车停稳,毛主席精神矍铄地走下车来,两位地方干部立即上前迎接。 </p><p class="ql-block"> 陪同前来的河南省委书记史向生向毛主席介绍,商丘地委第一书记王培育因病住院,任秀铎是地委第二书记。毛主席重复了一遍他的名字:“你是信任的任,山清水秀的秀,金字边的铎?”</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商丘是原归德府,宋国在这里建过都。还有些什么古物?”</p><p class="ql-block"> 刘学勤回答:“还有文雅台、三陵台、阏伯台、八关斋、壮悔堂。”</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把话题转入实际工作:“今年夏季收成怎么样?”</p><p class="ql-block"> “夏粮丰收。”</p><p class="ql-block"> “你们县主要农作物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大秋有高粱、谷子、玉米、棉花,晚秋有大豆、红薯、晚玉米等。”</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我要去附近看看。”</p><p class="ql-block"> 刘学勤说,附近道口乡黄楼村有一个中华农业社,毛主席说:“那就去中华农业社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轿车驶过包河,毛主席问:“这是什么河?”</p><p class="ql-block"> “这是包河,传说是宋代包拯运粮时挖的河。”</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对刘学勤的回答颇为赏识,问了他的简历,哪里人,今年多大了,上过什么学,读过什么书,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做些什么工作等等。又问,“现在还有时间学习吗?你读的什么书?”</p><p class="ql-block"> 刘学勤回答工作紧张,读书不多时,毛主席说:“要挤些时间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了解了全县秋粮作物生长情况后问刘学勤:“农民很喜欢吃小米吗?”毛主席说,“我们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蒋介石,农作物改革不要把谷子改掉了。”</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车队驶进道口乡大院。商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苏学诗上前把车门打开,请毛主席进屋休息。毛主席同道口乡乡长唐崇举握手后,没有立即进屋,而是先在院子里转了转,仔细观察着农业社的布局和设施。看过院子,这才走进办公室,没坐稳便又起身观看墙上挂着的几面锦旗。指着一面锦旗上的字“你们是向文化技术革命进军的一面红旗,向你们学习”,毛主席问:“懂不懂这上面写的意思?什么叫文化技术革命?”</p><p class="ql-block"> 刘学勤回答:“学习文化知识,搞技术革新。”</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个回答,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继续追问在场的干部:"那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在实际工作中,你们是如何落实这个'文化技术革命'的?"</p><p class="ql-block"> 乡长唐崇举和一位年轻干部作了回答。</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听罢,表示赞许。</p><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和回答,却引发了一场关于农村发展方向的深入讨论,也为后来的农村政策制定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向黄楼村走去的时候,刘学勤问:“主席是先看食堂还是先看农业?”</p><p class="ql-block"> “先看农业。”毛主席说着,脚步也没有停。到村子的时间已是下午4时许。屋里院里的老人,地里的青壮年,学校的儿童,纷纷拥来,都希望看看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往田里走去。一边走一边问:这里小社并成大社了吗?准备搞多大?搞什么性质的?有政策吗?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前面就是试验田,毛主席停在写有“道口乡中华一社‘七一’试验站”几个字的一道门前。</p><p class="ql-block"> “这是什么门?”</p><p class="ql-block"> 刘学勤答:“‘跃进门’。是欢迎中央军委检查团时搭的,一共搭了四个,一是表示欢迎的意思,再者是表明黄楼村人一个跃进接着一个跃进,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默读一遍门上的字,又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越过“跃进门”向前走去。</p><p class="ql-block"> 不远就是打井队的工地。打机井的是清一色的小伙子。毛主席问他们:这井能打多深?多长时间能打好?已经打了多少天了?</p><p class="ql-block"> 黄楼村民黄开诗胆子比较大,别人腼腆不敢开口,他上前主动介绍情况。当他说这口井打15丈深,要打25天,站在旁边的乡长唐崇举大概认为黄开诗说的时间太长,就插话说这个小伙子是才学习打井的。毛主席却对这位只有18岁、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颇有好感,他握着小伙子的手,满意地说:“很好!”</p><p class="ql-block"> 离开打井队,走到红薯试验田。毛主席问,全县种多少亩红薯?过去产量多高?农民喜欢吃吗?怎么吃法?除去吃还可以做些什么?末了,他问,“这是谁搞的试验田?”</p><p class="ql-block"> 乡党委书记徐家林回答:“这是社干部的试验田,两亩麦茬红薯,翻地二尺深,每亩种5000棵,计划亩产13000斤。”</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地委副书记王林走上前扒出来一个红薯,个不大。史向生不满意,自己动手扒出一个,也不大。王林见此情况,又找了一棵看上去挺壮实的红薯,要再扒一个。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毛主席平静地开口说:“红薯长势很好,不要再扒了。”一边说,一边转身朝南边的另一块红薯地走去。</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搞的。”乡党委书记徐家林向毛主席汇报说,“计划亩产13900斤。”</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转过身,怀疑地说:“亩产13000多斤?秋后我再来看!”</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看的是稻田,他问:“稻田里为什么没有水?”</p><p class="ql-block"> 徐家林立即答道:“刚断水一晌,现在拔草呢!”</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不要放水拔草,可以用脚把草踩下去做肥料。”然后他问起一亩有多少墩?亩产多少斤?徐家林说:“一亩三万墩,计划亩产1500斤。”</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不说话,走到插在地头的牌子前,看上面写的施肥数字和预计产量,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从稻田出来,毛主席去看社里搞的人造尿池,询问了它的结构和人造尿的制作方法和肥料效能。</p><p class="ql-block"> 返回车站的路上,毛主席沉思着,问刘学勤:“你相信他那亩产13000多斤的试验田吗?”刘学勤说不相信。</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脑子太热,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实际。”又问,“你们种多少亩红薯?过去亩产多少斤?”</p><p class="ql-block"> 刘学勤回答后,毛主席说:“过去亩产2000斤,今年真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当然很好了。给下面打招呼,不要提万斤口号。”</p><p class="ql-block"> 1959年2月,第二次郑州会议期间,毛主席没有忘记专请刘学勤到郑州去谈实验田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这次考察不仅是对商丘农村工作的一次检阅,更是对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入思考。毛主席的指示,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对于商丘人民来讲,1958年8月8日,是一个无比幸福的日子,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黄楼村1950年原隶属于商丘县道口乡,1958年8月8日毛主席视察后,道口公社易名为双八公社,黄楼村易名为双八村。1983年改双八公社为双八乡,1984年撤乡设双八镇。后隶属于梁园区,现隶属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p><p class="ql-block"> 但是,不管怎么变迁,商丘人民一直将这里视为宝贵的革命圣地,黄楼村人一直引以为豪。“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几次扩建,一次比一次壮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和青少年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成为游人观光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纪念馆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天蓝地绿正初秋,</p><p class="ql-block"> 景象欣荣满眼收。</p><p class="ql-block"> 曾经主席巡视处,</p><p class="ql-block"> 常邀同志幸福游</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察看黄楼村秋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察看黄楼村试验田</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当年视察的水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