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茅兰沟出发,沿G331国道经逊克县城驶往爱辉古镇。出了逊克县城,汽车就进入摇摆模式,60公里的炮弹坑路竟跑了两个多小时。途径坤河达斡尔族村落,去参观这里的民俗记忆馆,怎奈大门紧闭,只好作罢,失去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认知达斡尔族的机会。继续前行,来到了爱辉知青博物馆,它的全名应叫《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这是一座以全面展示中国知青历史, 集研究、收藏、教育、展示、阅览、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场馆,是全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知青博物馆。基本陈列以《与共和国命运》为展览主题,讲述了1776万中国知青担负起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历史责任。</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中期,发生在中国城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上的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群体往返大迁移。伴随着共和国的坎坷步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过了27年起伏跌宕的历程,它涉及1776.48万中国青年,牵动十亿人心,震撼二十世纪,令世人瞩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代热血青年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奉献了青春,承担了历史责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磨练了自身,升华了人生;广大知青与祖国边疆农村干部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铸就了深厚的血肉之情;返城后,他们以在广阔天地磨练出来的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中坚和栋梁。他们与共和国同命运,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把下乡上山确立为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五年内全国有129万知识青年插队、支边到祖国各地。</p> <p class="ql-block">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由此,中国知识青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轰轰烈烈的展开。</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知青,心底都深深埋藏着对那段经历的记忆,甜蜜也好,苦涩也罢,既抹不去,也夺不走。这些苦涩的记忆,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记录。</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党中央决定招生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大到全国所有知青,取消年龄、政审、婚否家庭出身等限制,使大批知青考进大学、中专、实现了返城。回城知青中央批准可以让父母提早退休接班就业,可以拓宽就业门路从事个体经营,并对困退、病退知青给予安置。1979年又批准了农场知青办理困退、病退,由此开拓了知青返城之路,实现了全国知青从农村到城市的群体大迁移。</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于 2024年10月12日 北京</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 2024年8月24日 瑷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