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提到中国古代著名的楼阁,您会想到啥?自然是使它们扬名天下的诗文。譬如黄鹤楼的“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譬如滕王阁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再譬如岳阳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那说到鹳雀楼呢,您肯定会脱口而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七言绝句已然是鹳雀楼的代言诗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不,为了一睹鹳雀楼的风采,体会“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我们出了普救寺便马不停蹄前往鹳雀楼而来。虽然4.5公里路程我们挪了两个多小时,虽然我们与“黄河大铁牛”近在咫尺却没有去参观,终于在景区下班之前,我们挪进了停车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来不及欣赏门外假山上的“天外天”,来不及观看队列整齐的电动车宣传单,更来不及观瞻大门口匾额上那“鹳雀园”的烫金大字,就被人拥进了大园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感觉游人也不是那么多了。两旁绿地如茵,喷泉溅珠。广场开阔,平整如坻。这是迎宾广场。王之焕登鹳雀楼,写下那首千古绝唱,于是当时的诗人纷纷来到蒲州,来游览鹳雀楼,也写了许多有关鹳雀楼的诗。那时可是鹳雀楼的高光时刻,是唐诗的顶峰,鹳雀楼因而也就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鹳雀楼建成后,经唐历宋,存世700余年,至金章宗明昌年间楼还屹立如故。到了元朝初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同时被焚毁于战火之中。此后800 多年,这里只留下一个传说和遗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前行不远,一湖一桥。湖为东西两翼呈鹳鸟展翅的形状。据传鹳雀是一种似鹤似鹭的水鸟,有黑色,也有白色,喙尖利,腿修长,常常伫立浅滩一动不动,小鱼小虾不知危险,放心游来,就成了它们的美餐,当地人称其为“老等”。晚上,它们常常成群结队在楼上栖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过拱桥,是一个更大的广场——盛唐广场。它是唐代文化风韵的进一步呈现与展示,是唐代风格的门殿、迎宾广场、鹳影湖的延续,也是对唐代诗楼鹳雀楼的继续铺垫。广场开阔纵横,视野悠远,布局简约,造型优美,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致和谐统一。未曾登楼,我们就已感觉到盛唐风韵的氤氲,感觉到盛唐文化的充盈和盛唐人格的感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鹳雀楼下,高楼兀立,仰首而视,江总书记题写的“鹳雀楼”三个大字赫然在目。1993年3月,他题写了《登鹳雀楼》诗,为鹳雀楼的重建造得先声夺人之势。1994年1月,他到山西视察工作,特意来到蒲州文化景区,对鹳雀楼的重建和选址给予关注。2001年8月,他又来到山西,应山西省委和省政府之请,欣然为正在建设中的鹳雀楼题写了楼名匾牌。这块匾牌庄重硕大,气势夺人,体现了鹳雀楼的国家最高级别的文化品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鹳雀楼主楼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拾级而上,站在台基上,我们会感觉到它的阔大庄重。它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栩栩如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门楼上高耸着“文萃李唐”的大匾额。左右立柱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第一层,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为“千古绝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左侧壁画介绍鹳雀楼的由来和历史沿革。驻守蒲州城的北周将军宇文护,熟视了战争残酷,内心有了一种巨大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蒲州的地盘实在是小如一粒弹丸,就像诸侯列国嘴边的肉屑。蒲州前有悍敌,后临黄河,只要战事稍有懈怠,立时就将身陷绝境。也许是这里成群起飞的鹳雀,引发了大将军的奇想:在河中的洲渚上建一座登高瞭敌的瞭望楼吧,未雨绸缪以作防御,这也算是对百姓的一种安抚!于是,当一座巍峨的高楼矗立时,大将军又一次听到了鹳雀飞翔时的鸣叫声,当即就将此楼命名为鹳雀楼。宇文护成为那个赋予鹳雀楼躯体与血肉的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大厅南墙北向,是一幅壁画巨制,有18米长,硬木彩塑,表现大唐雄城的盛世繁华。只见蒲州城郭依山傍河,气势恢宏;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阔街小巷,车水马龙;西门蒲津渡浮桥横渡;东郊普救寺梵宫巍然。大唐蒲州,战略重镇,文化名城,历历在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右侧壁画是三诗人“旗亭画壁”。介绍王之涣的一个著名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小饮。忽有梨园子弟登楼聚会。三位诗人围炉,观看她们表演节目。她们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绝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王之涣自以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们竟然没有唱他的诗作,面子上似乎有点下不来。就对王、高二位说:“这几个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头片子,所唱不过是‘巴人下里’之类不入流的歌曲,那‘阳春白雪’之类的高雅之曲,哪是她们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着几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个说:“到她唱的时候,如果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和你们争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诗的话,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三位诗人说笑着等待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一会儿,轮到那个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开怀大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当我们要上二楼时,楼梯已经出现了拥堵,只听到工作人员不停地用喇叭呼喊“不要着急,拉开距离。小心台阶!”挤进第二层,我们在这里浏览了一段时间,就是不想挤人多的热闹。这一层展示的主题为“源远流长”。主要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了古蒲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女娲补天,黄帝平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禹凿龙门,以及蒲州历史名人故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从这些巨型画作和雕像可以看到,黄河途经此处流速放缓,由北向南的黄河由于受到华山的阻挡,在这突然拐弯向东流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华夏祖先的落脚地,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娲、黄帝,都在这—带留下了斧辟刀凿的历史痕迹。鹳雀楼所在之地的黄河流域,正是五干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先祖曾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跨越了中华上下五千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进入第三层,展示主题是“亘古文明”。这一层主要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运城盐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食用天然盐晶。蒲州地区成为人类最早发祥地,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有水有盐。春秋战国时期,盐池已经人工开采,到唐代,制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盐产量也成倍增长,普救寺前土塬下过去是一条大路,当地人称“盐车壕”,就是运城盐池供应长安和外销运输的主要道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蒲州一带冶铁铸造技术也出现很早,唐开元年间,为铸造固定浮桥的铁牛地锚,就用去全国铁年产量四分之一还多,而且冶炼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而欧美洲要等700多年以后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蒲州的酿酒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就颇负盛名,当时名酒“桑落酒”就是蒲州酿造的。“桑落酒”用桑叶桑葚入曲,酿造工艺精湛,加上蒲州泉水清冽,酒味清香,独具特色。北周诗人庾信见到蒲州长官,别的不要,就要“桑落酒”,可见桑落酒早就是天下名酒了,庾信写了一首《就蒲坂使君乞酒》的诗,其中两句曰:“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白居易也写过诗称赞“桑落酒”:“桑落气熏珠翠暖,拓枝声引莞弦高。”唐代以后的诗和典故,就不用举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还看到错过的“黄河大铁牛”。四楼大门紧锁,五楼正在布展,我们直接爬到六楼平台。哇啊!平台上已经被人围得水泄不通,我拿出当年上班挤公交的劲头,寻到一个下脚的地方。果然是“极目千里”啊,巍巍中条山横亘眼前,绿野平畴,隐现在薄雾轻纱之中。黄河像一条长长的白练横躺在广袤的田野上,它是那么温和,那么平静,完全看不出它曾经沸腾着从黄土高原上飞流而下的身姿。太阳在人们视野中徐徐落下,把一道道金色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使得这个世界仿佛被金色的丝线所笼罩。在这一片辉煌的暮色中,黄河开始了它最后的旅程,流向那无尽的海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场的游人似乎被这美丽的夕阳感染,不觉地异口同声高声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声音如排山倒海,震耳欲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便是诗的魅力,是王之涣的魅力。“文因楼成,楼借文传”。如果说是北周宇文护将军给了鹳雀楼躯体和血肉,那么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到来,则赋予了鹳雀楼“灵魂和生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诗人在去长安的途中,经蒲州小住的一个傍晚,他信步出城,登上了鹳雀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在诗人眼中,巍峨的中条山绵延起伏,从东北向西南逶迤而去,在山的尽头,晚霞似火,落日熔金。望着那落日衔山、水天相接的瑰丽景象,诗人不觉已陶醉其中了。是的,太阳将要收去它的余晖,落到大山后面去了,但一泻千里的黄河仍以它雷鸣般的轰响和一往无前的力量滚滚向前,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久宿的大志、开阔的胸臆、激荡的诗情,在此时喷涌而出,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与鹳雀楼合二为一,感召出隐藏在时与空的神奇魔力,成就了物与人的千古盛名。此后的一千多年,虽然到过此地的诗人无数,写过此楼的诗词也无数,却终无人超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唐已经久远了,但王之涣就在我们眼前。他宽袍大袖,手臂挥舞,和我们一起欣赏落日。我们有幸怀古,登斯高楼,回溯时空,思接千载,兴致唐宋。举目眺望,看远山如黛,夕阳残红,最后一抹疲倦的身影,淹没于云蒸霞蔚之中。鹳雀楼,在历史的感叹处渐渐地披上了蝉翼般的金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此时,鹳雀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王之涣的一首诗的幻化,它穿越时空,矗立在古与今的转换间。成就了诗歌梦幻的鹳雀楼,联通古今,贯流传统,成为历史和文化的双重地标。此刻,有长风过楼,风铃叮咚,我在鹳雀楼顶,与风一起反复吟诵着那首经典绝句,胸中豪情激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至此,我竟有些感悟: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能整旧如旧固然好,而像鹳雀楼已于800多年前被战火彻底熄灭,对这样的古建筑进行重建也是一件好事。鹳雀楼——黄河文化的点睛之笔,既赓续千古之文明,又开启百代之风骚,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b></p>